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2 16: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 )
A. 维护鸦片贸易 B. 打开中国市场 C. 促进文化交流 D. 加强友好往来
2. 鸦片战争前,中国市场上以土布为主。战后,来自英国的洋布增加了4倍多,使得“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东南沿海一带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这说明鸦片战争( )
A. 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 使西方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C. 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 D. 使列强攫取了在华设厂的特权
3. 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称为是列强“强盗式的扩张”,在此战争中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俄国
4.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上述内容应出现在以下哪个文件中(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时务报》
C. 《民报》 D. 《青年杂志》
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
A.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 “师夷长技以自强” D. “天朝上国,万邦来朝”
6.《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 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清廷放松对大众传媒的控制
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
7.战前,中国市场上主要以土布为主,洋货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战后,洋布等日用品日益增多,逐渐占据进口商品的主导。这说明该战争( )
A.使中国的小农经济遭到了破坏 B.使西方的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C.使列强攫取了在华设厂的特权 D.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8.在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历史社团的同学们以“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主题进行历史讲汇报复出。现场主人公慷慨激昂地说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位主人公是( )
A.林则徐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曾国藩
9.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由于其政治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实现。综合以上表述可知,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中最具进步意义的是( )。
A.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发生变化 B.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培养了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D.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0.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曾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创办了( )
A.开平煤矿 B.湖北织布局 C.轮船招商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1.下表所示是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中能够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主题是( )
第1组 美日侵略台湾
第2组 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第3组 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A.近代初步探索 B.近代边疆危机 C.农民革命运动 D.列强瓜分狂潮
12.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馆)陈列馆位于山东威海刘公岛上,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甲午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下列人物及其事迹可能陈列于该馆的是( )
A.邓世昌 B.左宗棠 C.谭嗣同 D.聂士成
13.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上述现象发生在(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中法战争后 D.甲午中日战争后
14.“德俄合作干涉之结果,可能由中国获得一海军军港或煤站之割让。法国也想借此向中国邀功,取得南海岛旁中国一小岛。”由此反映出,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 )
A.攫取在华侵略利益 B.为中国争取正当利益
C.深化国家间的友谊 D.迫使中国“门户开放”
15.下面所示是1895年上海《申报》发表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描述的事件( )
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康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D.直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16.以下资料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严复 B.李鸿章 C.张謇 D.谭嗣同
17.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提出“少年身体强健,则长亦强健”,梁启超主张“为强国而尚武,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
A.劝谏皇帝变法图强 B.唤醒民众革命救国 C.倡导国民强身健体 D.培养国民独立人格
18.在以“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为主题的历史情景剧演出中,剧中主人公吟诵了清朝诗人杨昌浚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这句诗盛赞的民族英雄是(  )
A.郑成功 B.林则徐 C.邓世昌 D.左宗棠
19.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材料。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民族危机的加剧 B.近代化探索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下列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列举2例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具体活动。
材料二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2)材料二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三 (1898 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兴办商业);“富强之计,首在任用人才(重用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鼓励制成新器(创造发明),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材能,试以实职……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
材料四
(4)材料四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窃见近年银价通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尚知做戢(,收敛)。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买烟具,为市日中。……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张永芳主编《历代公文选读》
材料二恭亲王(奕 )等又奏:……夷人带有马步数千名,前赴海淀一带,将圆明园三山等处宫殿焚烧。臣等登高瞭望,见火光至今未息。痛心惨目,所不忍言。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1)根据材料一,归纳“此害人之物”给中国造成的危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来阻止“此害人之物”给中国带来更严重的伤害。这一举措导致了哪一战争的爆发?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 简述这次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之途,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况今日议和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摘编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 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摘编自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曾国藩奏折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遇到的困难。对此,李鸿章提出了什么建议?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起到的作用。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说明这场战争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图2和图4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选择图1、图2或图3、图4,说明所选两张图片反映的史实之间的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答案
1-5BCDAC 6-10DAADD 11-15BADAC 16-20CCDBB
21.(1)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建了北洋海军。
(2)“公车上书”。“拒和、迁都、变法”。
(3)兴办商务;重用人才;鼓励创造发明。
(4)谭嗣同。学习他为了民族振兴而献身的精神。
22.(1)危害:银价上涨,造成清朝财政危机;毒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
举措: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战争:鸦片战争。
(2)事件:火烧圆明园。
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3.(1)主张:购买西方的洋枪洋炮和轮船,学习制造枪炮和火轮船。
(2)困难: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经费问题比较严重。
建议:创办民用企业,振兴商务,分夺洋商的利润。
作用:使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24..(1)战争的影响:①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严重破坏;②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更加困苦;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图2:洋务运动。图4:戊戌变法。图1和图2的关联: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图3和图4的关联: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图强,开展了戊戌变法。
(3)主要任务:①救亡图存。②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③实现国家近代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