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古人类之一,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郧县人 D. 北京人
2.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这一材料描述的是( )
A. 发现北京人的过程 B. 北京人的身体特征
C. 北京人的生产工具 D. 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3. 唐山博物馆2021年1月举办了“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物展》,期间展出了大量北京人遗址内发现的遗物和遗存,如果我们去参观可以看到很多( )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陶器 D. 弓箭
4. 发现于1930年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出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如下图)。这表明山顶洞人( )
A. 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B. 已开始栽培粟和黍
C. 已经具有审美观念 D. 已会制作乐器骨哨
5. 下列图片文物共同反映了( )
这三种远古人类都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B. 这三种远古人类都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
C. 这三种远古人类都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 这三种文物都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文化遗存
6. 如图是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王存义于1959年合作研究塑造的一个北京人复原头像,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制作这一头像的主要依据是(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遗址中的各类石器
C. 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D.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7. 某班设计了以“探寻中华文明辉煌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以下图片用来探究半坡居民生活的是( )
①周口店出土的头盖骨化石 ②陕西西安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④浙江余姚出土的猪纹陶钵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 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D. 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9.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房屋大致都是黄土层上挖掘半地下穴,上覆支柱撑起的涂泥屋顶。长江流域的房屋则是四壁立柱,编扎竹片竹竿,里外涂泥,成为编竹夹泥的建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民( )
A. 能因地制宜建造房屋 B. 拥有稳定的食物来源
C. 会制作精美磨制石器 D. 很早具备爱美的意识
10. 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 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 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 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11. 王林同学在陕西某远古人类遗址进行了研学活动,下面是他找到的相关资料,据此说明半地穴式房屋( )
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出现在半坡遗址。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与现在的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
A. 是长江流域的典型建筑 B. 因地制宜适应自然条件
C. 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 D. 对窑洞建造产生重大影响
12. 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国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 B.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 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 D. 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13.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部分收录了各地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 )
A. 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 B.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C. 春秋战国的战争场景 D. 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14. 下图是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刮削石器。据此可推知北京人( )
A. 保留着猿人的特征 B. 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C. 过上了群居的生活 D. 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15.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了距今约9000年的碳化稻谷,以及大量用于农耕的石制、骨制工具。此外,还发现了圆形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屋内有用于储存粮食的窖穴。这表明彭头山原始居民( )
A. 已进入青铜时代 B. 以渔猎采集为生
C. 掌握了水稻种植和储存技术 D. 建立了早期国家
16.观察下方山西陶寺遗址平面图(局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陶寺遗址平面图(局部)
A.社会分工明确 B.农业文明发达C.建筑技术领先 D.阶级矛盾尖锐
17.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夏朝时期的大型宫殿基址、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遗址,且史料记载夏朝“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这些史实共同说明夏朝( )
A.已形成早期国家形态 B.仍处于部落联盟时期
C.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D.社会等级分化不明显
18. 1955年发现的郑州商城遗址,其宫殿区位于内城东北部,内外城之间分布有居民区、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制陶作坊、铜器窖藏坑、排水设施、墓葬区、祭祀遗存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城市规划理念 B.丰富的农耕生活C.严格的等级分化 D.社会分工明确
19.西周时期,“礼”规定了不同等级的礼仪,天子用八横八纵64人规模,诸侯用六中六横36人规模。“乐”配合礼仪使用。礼乐制度的实施( )
A.强化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B.维护了等级秩序与社会稳定
C.推动了青铜礼器的普及 D.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0.春秋时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称霸,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击败楚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论语》记载:“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诸侯对周天子的绝对忠诚 B.孔子抨击诸侯违背周礼
C.中原与边疆民族矛盾尖锐 D.生产发展引起社会变革
二、非选择题
21. 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我国早期的制度变迁”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当时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材料二 启继承禹的王位虽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有关,但却引起了保守派的极力反对。……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传子制度得以确立,这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中国通史》
(2)材料二中“传子制度”指的是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据载周公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是周的同姓子弟……这些新建的“殖民点”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中“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是指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实施的目的和历史作用
2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材料三:在大汶口遗址,发现了磨制石器:石镰、石锄等,在墓葬中,有的墓随葬的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
(1)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测古人类已经掌握的技能。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材料一中图二、三两件文物,完成你的考证。(选取其中一幅图片)
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可以印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分别是什么样式的?造成这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归纳出大汶口原始居民与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相比,具有的最突出的不同点。
(4)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请你举出一条我们了解文物的途径。
23.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三个重要王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制度创新】
材料一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材料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王朝兴衰】
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启”取代“禹”体现是哪一政治制度?写出这一制度的主要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调节了哪些社会关系?
(3)材料三中图片揭示了夏、商两朝灭亡共同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王朝兴衰带给你怎样的认识?
答案
1-5ABBCD 6-10ABCAC 11-15BBDBC 16-20BAABD
21.(1)禅让制 (2)世袭制
积极影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分封制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作用: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22.(1)图二:河姆渡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可以印证河姆渡人懂得运用雕刻艺术(或掌握了雕刻艺术);图三半坡出土的纺轮可以印证半坡人会纺织。
(2)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
(3)不同点:出现了私有财产(或出现了贫富分化)。
(4)途径: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查历史遗迹等。
23.(1)制度:世袭制;依据:血缘关系。
(2)制度: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关系:王室与诸侯;诸侯国之间。
(3)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4)认识:民心向背关乎王朝兴衰;执政者应勤政爱民,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