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学习之道,悟思辨之理”
——高中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单元基本信息
信息类别 具体内容
单元名称 寻学习之道,悟思辨之理
教材版本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主题 学习之道
对应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课时安排 12课时(含2课时辩论活动、1课时写作指导课)
适用年级 高一
二、单元解读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首个 “思辨类阅读与表达” 单元,以 “学习之道” 为核心主题,精选 6 篇古今中外经典文本,涵盖文言议论名篇、现代杂文、外国随笔等多种文体。其中,荀子《劝学》、韩愈《师说》从传统视角阐释学习的价值、方法与师道意义;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节选)》、鲁迅《拿来主义》以犀利笔触批判不良学习与文化态度,传递思辨精神;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王佐良《上图书馆》则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探讨读书的意义与路径。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需在梳理文本观点、掌握论证方法的基础上,深化对 “学习” 的认知——不仅理解学习的传统内涵,更能结合当代学习现状,形成科学的学习观;同时,初步掌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能力,如逻辑分析、辩证评价、针对性议论等,为后续高阶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三、单元学习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劝学》《师说》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如“劝”“已”“师”“道”)、虚词(如“而”“于”“其”)及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等),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思辨文本,背诵这两篇文章。
赏析不同文本的语言风格:如《劝学》的比喻排比之美、《反对党八股》的通俗诙谐之趣、《拿来主义》的辛辣讽刺之味,学习运用生动、精准的语言表达观点。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6篇文本的论证思路,区分“立论文”(如《劝学》)与“驳论文”(如《拿来主义》)的差异,掌握“破立结合”“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能分析其论证效果。
针对文本观点与当代学习现象(如“内卷”“碎片化阅读”“重分数轻能力”)进行辩证思考,提出有依据的见解,提升逻辑推理与批判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思辨性文本的逻辑之美——如《师说》的层进式论证、《反对党八股》对“八条罪状”的精准批判,感受“理趣”与“文趣”的融合。
结合个人学习体验,创作具有针对性的议论片段或短文,在表达中体现思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传承中国传统“学习之道”的精华,如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坚持、韩愈“尊师重道”的理念,理解其在当代的价值。
借鉴中外学者的读书经验(如黑塞“以兴趣为前提”、王佐良“图书馆浸润式阅读”),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读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四、单元学习情境
学校拟举办“‘学习之道’文化节”,包含“经典研读会”“主题辩论赛”“征文评比”三大板块。作为高一学生,需以“文化节参与者”身份完成以下任务:
研读单元6篇文本,梳理古今中外“学习之道”的核心观点,为“经典研读会”准备分享材料;围绕“当代中学生更需要学校系统学习还是社会实践学习”辩题,组建队伍参与辩论,展现思辨能力;针对当代学习中的现实问题(如“如何避免无效学习”“如何平衡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撰写《“劝学”新说》主题征文,参与评比。
五、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分课时实施)
任务一:经典初读——走进“学习之道”(3 课时)
课时1-2:《劝学》精读
环节 活动设计 目标达成
课前预习 完成“文言字词梳理学案”:标注“劝”“已”“中”“假”“积”等关键字词的含义,翻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重点句子。 积累文言知识,初步理解文本内容
课中活动1:诵读感知 1.个人朗读→小组齐读→教师范读,关注停顿(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与语气(强调“学不可以已”的坚定);2.同桌互查文言字词翻译,教师针对易错点(如“金就砺则利”的“金”指金属刀具)点拨。 强化文言语感,落实基础字词
课中活动2:思路探究 1.小组讨论:作者如何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证?(提示: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三方面梳理);2.全班展示:用思维导图呈现论证思路(如 “意义:提高自我、改变自我→方法:善假于物、积累→态度:坚持、专一”)。 掌握层进式论证思路
课中活动3:方法赏析 1.聚焦“比喻论证”:完成表格(如“喻体:青出于蓝→本体:学习提升自我→相似点:本质提升→道理:学习能超越原有水平”);2.思考:比喻论证对“抽象道理具象化”的作用,举例分析文中其他比喻(如“积土成山”“骐骥与驽马”)。 理解比喻论证的效果
课后任务 1. 背诵《劝学》;2. 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写一段 200 字短文:谈谈 “积累” 或 “坚持” 对学习的重要性,运用至少 1 个比喻。 巩固文本观点,尝试迁移表达
任务二:思辨深化——批判与借鉴“学习之道”(4 课时)
课时4-5:《反对党八股(节选)》《拿来主义》联读
环节 活动设计 目标达成
课前预习 1.查阅“延安整风运动”背景,了解“党八股”的危害;2.标注《拿来主义》中“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特点,初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本针对性
课中活动1:“破立” 分析(《反对党八股》) 1.小组合作:梳理 “党八股八条罪状”,填写表格(如 “罪状 1: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表现:长而空→危害:浪费时间→正确主张:写短而精的文章”);2.讨论:作者如何“边破边立”?(先批判错误现象,再提出正确做法) 掌握 “破立结合” 的论证结构
课中活动2:比喻论证迁移(《拿来主义》) 1.全班探究:“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 分别比喻什么?(如 “大宅子”= 文化遗产);2.情境模拟:若你是“五四杂志社编辑”,如何向同事解释“拿来主义” 对当代文化学习的意义?(提示:结合“对待外来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谈) 深化对 “拿来主义” 的理解,培养迁移能力
课中活动3:语言赏析 1.对比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反对党八股》用“懒婆娘的裹脚布”等俗语,《拿来主义》用“磕头贺喜”等讽刺表述;2.仿写练习:用通俗或讽刺的语言,批判一种不良学习现象(如“抄作业”“碎片化假学习”)。 学习思辨性文本的语言表达
课后任务 1.梳理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绘制对比思维导图;2.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节选),思考“主观主义学风”与“党八股”的联系。 拓展阅读,深化批判思维
课时 6-7:《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环节 活动设计 目标达成
课前预习 1.查阅黑塞、王佐良生平,了解两人读书经历;2.梳理《读书:目的和前提》中“真正的修养”的内涵,标注《上图书馆》中不同阶段的读书场景。 初步把握文本核心与结构
课中活动1:读书观提炼 1.小组讨论: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与“前提”是什么?(目的:获得修养;前提:兴趣、个性);2.全班分享:王佐良在“公书林”“清华图书馆”的读书体验,体现了哪些读书价值?(如“满足好奇”“丰富情感”“提升境界”)。 理解中外学者的读书观
课中活动2:对比与迁移 1.对比两人读书经验:黑塞侧重“世界文学研读”,王佐良侧重“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总结共性(如“主动选择”“深度投入”);2.现实思考:当代中学生面临“电子阅读 vs 纸质阅读”“碎片化阅读 vs 整本书阅读” 的选择,结合文本观点给出建议。 联系现实,培养辩证思考
课中活动3:“读书之道” 分享 1.个人准备:结合文本观点与自身经历,分享1个“有效读书方法”(如“做批注”“读原著”);2.小组汇总:整理“班级读书建议清单”,为“文化节经典研读会”做准备。 迁移文本观点,指导实践
课后任务 1.完善“班级读书建议清单”;2.选择一本自己想读的经典著作(如《鲁滨逊漂流记》《论语》),制定1周阅读计划。 落实读书实践
任务三:实践运用——展现“思辨之能”(3 课时)
课时 8-9:“主题辩论赛”筹备与开展
环节 活动设计 目标达成
课前准备 1.确定辩题:“当代中学生更需要学校系统学习(正方)vs 当代中学生更需要社会实践学习(反方)”;2.自由组队:每队4人(一辩至四辩),搜集论据(可引用单元文本观点、名人名言、现实案例)。 明确辩题,积累论据
课中活动1:辩论培训 1.教师讲解辩论流程(立论→驳立论→质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与技巧(如“针对性反驳”“逻辑闭环”);2.小组模拟:针对 “学校学习是否能替代实践” 进行10分钟小辩论,教师点评。 掌握辩论方法与技巧
课中活动2:正式辩论 1.按照流程开展辩论,观众记录双方观点与论据;2.评价环节:观众结合“逻辑清晰度”“论据充分性”“表达流畅度”评分,教师总结辩题核心(两者并非对立,需结合)。 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
课后任务 1.辩手撰写“辩论反思”,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2.观众撰写“观赛心得”,谈谈对“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新认识。 深化对辩题的理解
课时 10:“议论要有针对性” 写作指导
环节 活动设计 目标达成
课前准备 阅读“甲同学《‘劝学’新说(谈内卷)》”“乙同学《‘劝学’新说(谈学习三忌)》”两篇例文,标注优点与不足。 初步感知 “议论针对性”
课中活动1:评价量表制定 1.小组讨论:“议论要有针对性”的评价维度(如“现实问题明确”“论据贴合观点”“读者意识强”);2.全班共识:形成《“议论针对性”评价量表》(含 “现实针对性”“读者针对性”“方法针对性”)。 明确写作评价标准
课中活动2:例文评析 1.分组评析:甲组评析甲文(如“指出‘内卷’问题有价值,但未明确‘内卷’定义”),乙组评析乙文(如“观点清晰,但论据与观点关联度低”);2.教师点拨:以“如何针对‘内卷’提解决办法”为例,示范“摆现象→析原因→谈危害→提方法”的写作思路。 掌握针对性议论的方法
课中活动3:片段写作 1.自主写作:针对 “碎片化阅读的利弊” 写一段 300 字议论片段,要求 “问题明确、论据贴合”;2.小组互评:运用评价量表打分,提出修改建议。 实践针对性议论写作
课后任务 修改片段,为“文化节征文评比”(《“劝学” 新说》)做准备。 完善写作,备战征文
任务四:总结提升 —— 内化 “学习之道”(2 课时)
课时 11:“经典研读会” 与征文指导
环节 活动设计 目标达成
课中活动1:研读会展示 1.小组代表分享 “学习之道” 梳理成果(如 “传统学习观:荀子‘积’、韩愈‘师’→现代学习观:鲁迅‘拿来’、黑塞‘兴趣’”);2.教师总结:单元文本的核心共识——“学习是终身之事,需主动、辩证、实践”。 系统梳理单元观点
课中活动2:征文指导 1.明确征文要求:以《“劝学” 新说》为题,针对当代学习问题(如“无效内卷”“重分数轻能力”),运用“破立结合”或“比喻论证”;2.思路点拨:以“如何避免无效学习”为例,示范“摆现象(熬夜刷题却无提升)→析原因(缺乏方法、盲目跟风)→提对策(结合《劝学》‘善假于物’、黑塞‘兴趣导向’)”。 指导征文写作
课后任务 完成《“劝学” 新说》征文(不少于 800 字),提交参与 “文化节征文评比”。 完成单元核心写作任务
课时 12:单元总结与成果展示
环节 活动设计 目标达成
课中活动1:成果回顾 1.展示“班级读书建议清单”“辩论精彩片段”“优秀征文”;2.个人反思:填写《单元学习反思表》(如 “我掌握的论证方法”“我对‘学习之道’的新认识”)。 总结单元学习成果
课中活动2:文化节颁奖 1.颁发 “最佳辩手”“优秀征文奖”“研读会之星”;2.教师寄语:鼓励学生以单元学习为起点,践行科学学习观,终身学习。 激励学习热情,升华主题
课后任务 整理单元学习资料(笔记、思维导图、征文),形成 “个人学习档案”。 固化学习成果
六、单元评价设计
(一)评价维度与标准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权重
知识积累 1.掌握《劝学》《师说》文言字词与背诵;2.梳理6篇文本的核心观点与论证方法。 20%
思维能力 1.能辩证分析文本观点与现实学习现象;2.辩论中逻辑清晰、论据充分;3.写作中体现“议论针对性”与思辨性。 35%
实践运用 1.参与“读书分享”“辩论”等活动的积极性与表现;2.制定并执行读书计划,形成“班级读书建议清单”。 25%
情感态度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2.尊重不同学习观点,具备合作精神。 20%
(二)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通过预习学案、课堂展示、小组讨论记录、辩论表现等,跟踪学习过程;
成果性评价:通过《劝学》《师说》背诵检查、征文评比、“个人学习档案”质量等,评估学习成果;
多元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如《单元学习反思表》)、互评(如辩论观众评分、小组作文互评)、教师评价(课堂点评、作业批改),确保评价全面。
七、教学资源与技术支持
文本资源:单元6篇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节选)、黑塞《荒原狼》(节选)、王佐良《英国文学论文集》(节选);
工具资源:思维导图软件(如 XMind)、在线辩论计时工具、校图书馆经典书籍清单;
技术支持:利用班级群分享学习资料,通过在线文档协作完成“班级读书建议清单”,录制辩论精彩片段供课后回顾。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重点:关注学生在 “辩证分析现实问题”(如 “内卷”)时的深度,以及 “议论针对性” 写作的落实情况。
改进方向:若学生对 “破立结合” 论证方法掌握不足,可增加 1 课时专项练习;若时间充裕,可组织 “图书馆实地体验” 活动,深化对《上图书馆》的理解。
成果延伸:将 “优秀征文”“班级读书建议清单” 汇编成《“学习之道” 班级文集》,在学校公众号推送,扩大学习成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