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的朝圣:于数字画卷中品读姚鼐的泰山魂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深度融合数字化教学工具,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文化的感悟与审美的体验。与传统课堂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本设计引入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模式,让数字化手段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展示工具,更成为学生认知、交互和建构的脚手架。
学习目标:
1.运用数字工具快速梳理作者游踪与写景顺序,品味文章简洁精炼的语言和写景艺术。
2.通过数字化对比,深入理解作者于风雪中登泰山的独特选择,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与人格理想。
3.体会“自然的泰山”如何升华为“文化的泰山”。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描绘的“泰山日出”与“风雪泰山”两大奇景。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风雪登泰山”的行为选择及其精神象征意义。
课前安排:
预习课文,借助“古诗文网”等数字工具扫清字词障碍;分组并分配探究任务。
课堂过程:
一、数字导入,创设情境
1.视频导入。
播放一段90秒的泰山四季风光混剪航拍视频(包含雄伟的十八盘、云雾缭绕的山巅、壮丽的日出)。
2.设疑引思。
提问:如果让你攀登泰山,你会选择哪个季节?为什么?
教师引导:然而,清代散文家姚鼐却选择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也就是寒冬腊月,顶风冒雪攀登泰山。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又为何要如此?今天,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数字古文之旅。
数字化操作:PPT出示标题与作者。
二、任务驱动,整体感知
核心任务:绘制“姚鼐风雪登泰山”数字路线图。
1.预习检测。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功能,制作一个“文言知识大闯关”游戏。将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设计为选择题或拖动归类题。学生通过平板或手机抢答,系统自动计分,激发竞争意识。
2.通过网络共享一个Padlet协作墙,背景是一张泰山简图。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5分钟内,通过平板或手机,在协作墙上共同标注出姚鼐的登山路线。
4.要求:使用文字箭头标注关键地点(如:京师→泰安→泰山南麓→中谷→天门→日观亭……),并引用原文关键词(如:“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迷雾冰滑”等)简要说明该地特点。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时间截止后,投屏展示2-3个小组的成果,并引导全班快速梳理、修正,明确文章的行文线索。
三、 聚焦奇景,品读赏析
(一)风雪泰山之“艰”与“美”
1.定位:请学生快速找到描写登山艰辛和山顶雪景的段落。
2.品析关键词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数字化操作:
⑴品“艰”:在PPT上展示现代游客在冰雪中艰难攀登十八盘的照片,与文字形成互文,直观感受“几不可登”。
⑵品“美”:教师利用希沃白板的画笔功能,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根据“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描绘,在白板上作简笔画。其他同学点评其画作是否抓住了“负”“居”“若带”的神韵。
(二)泰山日出之“动”与“色”
1.播放一段泰山日出延时摄影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的动态过程。
2.文本细读。
提问:视频很震撼,姚鼐的文字是否也同样震撼?他的描写好在哪里?
数字化操作:教师在PPT上出示描写日出的原文,并使用文字动画功能,将表现动态(“稍见”“须臾”“日上”“回视”)和色彩(“白”“异色”“五采”“绛皓驳色”“丹”)的词语依次高亮强调。
引导归纳:学生能迅速总结出姚鼐描写“善于捕捉动态过程、巧用色彩对比”的写作特色。
四、探究主旨,升华情感
1.抛出核心问题。
姚鼐为何“自讨苦吃”,非要选择一条艰险的古道,在风雪严寒中登泰山?(此问题直指教学难点)
2.提供数字支架。
教师用PPT快速展示三条数字资料卡片:
卡片1(生平):姚鼐,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主张“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
卡片2(文化):泰山是“五岳独尊”,是帝王封禅、文人抒怀的文化圣山。
卡片3(时间):此行发生在乾隆盛世,作者辞官归家途中。
3.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结合文本和资料卡片,进行3分钟短暂讨论。
预期生成:
⑴考据精神:走古道,是一种文化考据与追寻。
⑵精神淬炼:风雪登临,是对意志的磨练,象征着超越艰难、追求理想境界的君子人格。
⑶文化朝圣:在盛世辞官后,此行更是一次寻找自我价值与文化归属的精神朝圣。
4.总结:姚鼐笔下的泰山,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文化的丰碑和精神的象征。他的“登”,是一次身体力行的文化实践,这正是《登泰山记》超越普通游记的永恒魅力所在。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通过数字手段梳理的游踪、赏析的奇景和探究的精神。
作业(二选一):
1.(基础)在Padlet上,为你最喜欢的一处泰山景观配图,并写下姚鼐的原文句子。
2.(拓展)尝试为姚鼐的这次登山旅行,设计一张电子海报,需包含核心景观元素和能体现其精神的宣传语。
教学反思:
本课时设计以“数字路线图”和“数字画卷”为核心抓手,将课文内容与数字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与精炼。通过Padlet协作、希沃白板互动、视频动图对比等数字化手段,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参与度,确保在40分钟内完成对文本从“形”到“神”的深度解读,重点突出,操作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