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2024)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2024)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2 18:4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雨寄北》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雨寄北》,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蕴含的语言表达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和鉴赏能力,能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和变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尝试创作与离别、思念主题相关的诗歌或短文。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的风格特点,体会晚唐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羁旅之愁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精炼、含蓄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歌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曲折变化和复杂内涵。
2.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全面、深入地解读诗歌,领悟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一段轻柔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曲《渔舟唱晚》,营造出一种静谧、悠远的氛围。在音乐声中,教师充满感情地吟诵有关“雨”和“思念”的诗句,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
2.吟诵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这些诗句都与雨有关,而且都蕴含着深深的思念之情。雨,常常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能勾起人们无尽的思绪。那么,当雨在夜晚悄然落下,又会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去感受他在夜雨之中的情思。”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和吟诵相关诗句,营造出富有诗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以“雨”和“思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夜雨寄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商隐的画像,并结合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生平经历。教师讲解:“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却始终不得志,多次被贬官。他的爱情生活也充满了悲剧色彩。这些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深沉的感慨和哀怨。”
2.详细介绍《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所作。当时,诗人身处异乡,又逢秋雨连绵,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归期的迷茫。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诗歌。”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李商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解读诗歌奠定基础。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在范读过程中,突出诗歌的韵律美,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调。跟读几遍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邀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4.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的疑问。然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如“君”指对方,这里指诗人的妻子;“巴山“泛指巴蜀之地;“涨秋池”描绘出秋雨使池塘水位上涨的情景;“何当”意思是何时能够;“却话”是回头说、追述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和朗读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熟悉诗歌的内容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自主翻译诗歌,锻炼他们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同时教师的集中讲解能够解决学生的疑惑,为深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四、精读诗歌,品味意境
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教师提问:“从这句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妻子询问诗人归期,而诗人却无法确定,一个'未有期’,透露出诗人的无奈和惆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归乡的渴望。”
2.分析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教师展示一幅描绘巴山夜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它仅仅是在写景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这句诗描绘了巴山地区秋雨连绵,池塘水位不断上涨的景象。这里的景不仅仅是自然之景,更是诗人内心愁绪的象征。连绵的秋雨就像诗人无尽的愁思,涨满了他的心田。”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师讲解:“前两句诗是实写,描绘了诗人此时身处巴山,面对夜雨的情景。而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未来与妻子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回忆起此刻在巴山的夜雨情景。”教师提问:“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虚实结合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虚写的未来团聚的情景,与现实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诗歌所营造的孤寂、惆怅、温馨的复杂意境,以及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团聚的期盼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每一句的细致分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深入探究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展示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让学生自主阅读《月夜》,思考以下问题:
《月夜》与《夜雨寄北》在主题和情感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4.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出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在表现手法上,《月夜》通过想象妻子月夜思念自己的情景来表达情感,而《夜雨寄北》则是虚实结合,既有现实的孤寂,又有对未来团聚的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将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新的诗歌中,加深对诗歌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六、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理解、艺术特色等方面。
2.强调《夜雨寄北》所表达的思念之情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古典诗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化记忆。同时,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仿照《夜雨寄北》的虚实结合手法,创作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小诗,字数不限。
3.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如《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背诵和默写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创作小诗的作业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推荐阅读作业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无奈、惆怅)
巴山夜雨——涨秋池(孤寂、愁思) 实
何当共剪——西窗烛 虚
却话巴山——夜雨时(期盼、温馨) 虚实结合,思念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