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夜雨寄北》
学习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雨寄北》,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读鉴赏能力,理解诗人情感的复杂性。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审美情趣,尝试创作与离别、思念主题相关的诗歌或短文。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风格,体会晚唐诗歌魅力,感受传统文化内涵,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课导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雨,常常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能勾起人们无尽的思绪。当雨在夜晚悄然落下,又会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抱负不得志,多次被贬官;爱情生活充满悲剧色彩。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常流露出深沉的感慨和哀怨。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妻子王氏所作。当时身处异乡,逢秋雨连绵,内心充满对妻子的思念和归期的迷茫。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未有期”“涨秋池”两句写问答语和眼前景。从内容上看,这两句应读出愁闷的语调。而“何当”“却话”两句则突然转为对将来重聚的美好憧憬,读这两句时,也应表现出期盼之情。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何时将要。
〔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歌大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有定下归期,此时我能告诉你的是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同坐西窗下共剪烛花,再告诉你今夜巴山秋雨时的我的愁思。
精读诗歌,品味意境
分析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
妻子询问诗人归期,而诗人无法确定,“未有期”透露出诗人的无奈、惆怅,同时表现对归乡的渴望。
精读诗歌,品味意境
分析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绘巴山地区秋雨连绵,池塘水位不断上涨的景象。这里的景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诗人内心愁绪的象征——连绵秋雨像无尽的愁思,涨满心田。
精读诗歌,品味意境
体会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是实写,描绘诗人身处巴山、面对夜雨的情景;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
虚写的未来团聚情景与现实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精读诗歌,品味意境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孤寂、惆怅、温馨的复杂意境;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团聚的期盼之情。)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阅读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自主阅读《月夜》,思考:
1. 《月夜》与《夜雨寄北》在主题和情感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2.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分享观点,推选代表发言。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总结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都表达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月夜》通过想象亲人月夜思念自己的情景来表达情感;《夜雨寄北》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既有现实孤寂,又有未来团聚的想象。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理解、艺术特色。
《夜雨寄北》表达的思念之情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鼓励多读古典诗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仿照《夜雨寄北》的虚实结合手法,创作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小诗,字数不限。
3. 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如《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下节课分享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