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故事情节,积累“茫然、拮据、瑟缩、油然而生”等关键词,掌握“环境描写烘托心理”的表达技巧。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批注、讨论,理清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脉络,辩证分析“孤独”与“成长”的逻辑关联。
3.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本中诗意的环境描写,体会曹文轩“纯美文学”的风格特质。
4.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自身经历,领悟“磨砺出成长”的人生哲理,培养直面困境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杜小康从“恐惧孤独”到“直面孤独”再到“超越孤独”的心理成长线。
2.掌握“环境描写服务于人物成长”的分析方法。
3.理解“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的深层内涵,将文本感悟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适配县城学生留守、学业压力等现实困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多媒体播放:芦苇荡辽阔苍茫的实景图+轻柔的风声,配画外音:“当熟悉的校园远去,当温暖的家变成回忆,当身边只有无边的芦苇和一群鸭子,你会是什么心情?”
2. 互动提问:“如果让你独自面对一段陌生又艰难的时光,你会害怕吗?会逃避吗?”
3. 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走进曹文轩笔下少年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看看他在这片芦苇荡中,如何完成一场震撼心灵的成长蜕变。”
(二)核心任务
任务一:画“成长轨迹图”——追踪小康的心灵蜕变
1. 活动要求:4人小组合作,结合学习单“成长轨迹梳理表”,用“阶段+事件+关键词(心理)”的形式,梳理杜小康的成长过程,并用简单的线条(如“恐惧→迷茫→勇敢→成长”)画出心理变化曲线,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2. 预设答案:
成长阶段核心事件心理关键词
初入芦苇荡离开家、辍学放鸭恐惧、茫然、孤独
坚守芦苇荡适应艰苦环境、独自面对孤寂迷茫、麻木、挣扎
遭遇暴风雨保护鸭群、奋力寻鸭惊慌、勇敢、担当
收获成长找到鸭群、发现鸭蛋喜悦、自豪、蜕变
3.教师点拨:成长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在困境中一步步的沉淀与突破。
任务二:做“环境批注卡”——解码孤独与成长关联
1. 活动要求:聚焦文中3处核心环境描写,用“关键词批注法”标注“环境特点+心理关联”,再小组讨论“环境描写如何推动杜小康成长”,完成批注卡。
句1:“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句2:“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句3:“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2. 预设答案:
句1:环境特点(辽阔、压抑)→ 心理关联(烘托杜小康的恐惧与无助,凸显孤独的沉重)。
句2:环境特点(单调、孤寂)→ 心理关联(直接点出“孤独”是核心困境,为后续成长做铺垫)。
句3:环境特点(猛烈、惊险)→ 心理关联(制造危机,成为杜小康成长的“催化剂”,迫使他学会勇敢担当)。
3.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哪一种环境(如深夜苦读、独自赶路)让你学会了坚强”,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联结。
任务三:写“成长箴言卡”——升华对成长的理解
1. 活动要求:全班聚焦核心问题“杜小康的‘孤独’到底给了他什么?你从他的成长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自身经历(如留守时的独立、考试失利后的奋起),在便签纸上写下1句“成长箴言”(示例:孤独是磨砺,困境是阶梯)。
2. 预设答案:
“孤独不是枷锁,而是让我们看清自己、学会独立的镜子。”
“真正的成长,是在无人依靠时,自己成为自己的后盾。”
“就像杜小康守护鸭群,我们守护自己的梦想,再难也不放弃。”
3. 成果展示:学生上台朗读箴言,贴在黑板“成长树”区域(简易绘制),形成集体共鸣。
(三)课堂总结
杜小康的芦苇荡,是他的孤独之地,更是他的成长之地。当我们直面孤独、战胜困境,孤独就会从“敌人”变成“朋友”,困境就会从“阻碍”变成“养分”。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自己的“孤独之旅”中,收获勇气、学会担当,成长为更坚强、更优秀的自己。
(四)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恐惧孤独(初入芦荡)→ 挣扎孤独(坚守芦荡)→ 直面孤独(暴风雨)→ 超越孤独(成长)
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推动情节 → 见证成长
(辽阔压抑→单调孤寂→猛烈惊险)
孤独 → 磨砺 → 蜕变 → 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