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2 19:3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夜雨寄北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雨夜寄情:
穿越时空的思念之旅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雨寄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分析诗中“巴山夜雨”意象的运用,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感受诗人对亲友深切的思念之情和无法团聚的无奈与惆怅
01
02
03
教学过程
古代交通不便,通信困难,人们常常一别数年,只能靠书信传情。王维笔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道尽写信时的复杂心情。李商隐同样如此,他在巴山雨夜,收到远方来信,心中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夜雨寄北》。
背景介绍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出身小官僚家庭,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1、作家简介
背景介绍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1、作家简介
背景介绍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滯异乡、归期未的羁旅之愁。
2、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寄北:寄给北方的人,这里指诗人的妻子或友人。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指收信人。
归期:回家的日期。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日期。
巴山:泛指巴蜀地区的山,这里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地方。
夜雨:夜晚下的雨。
涨秋池: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何当:何时将要,什么时候才能。
共:一起,共同。
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剪去燃尽的烛芯,指夜晚相聚谈心。
却话:回头说,追述。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内容概览
翻译:
您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确定的日期,巴山连夜下着大雨,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去烛花,那时我再跟您细细述说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文本探究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这两句表达了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以及在羁旅中无奈/愁苦的心情,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文本探究
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文本探究
巴山夜雨涨秋池
“秋”字交代了具体的季节,秋是忧伤、思念的季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文本探究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①“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
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③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④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涨”字的赏析
文本探究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①描写的是巴山夜雨秋雨连绵的景象,
②渲染凄清、寂寥的氛围。
③烘托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悲苦、孤寂、悲凉之情。
④为下文巴山夜雨做铺垫
环境描写
文本探究
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①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
②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③这两句诗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文本探究
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何时将要照应首句“未有期”,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想象日后重逢的时候。既有热切地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
似断非断。
语文实践活动
雨夜寄情:穿越时空的思念之旅
基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以巴山夜雨为背景,通过时空的转换,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文章分析了诗中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织,展现了古诗词中时空意识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情感的回环与升华。
1.活动背景
语文实践活动
雨夜寄情:穿越时空的思念之旅
通过朗读全诗感受韵律,接着探究时空描写(如想象“巴山夜雨”场景),分组讨论情感变化,并绘制时间线对比现实与幻想,最后写作分享个人阅读体验,深化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2.任务要求
语文实践活动
雨夜寄情:穿越时空的思念之旅
【活动内容】
当你阅读古诗词时,是否曾注意到诗人如何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传递情感?试着找一首你熟悉的诗,比较一下《夜雨寄北》中的时空描写,看看有什么不同。
3.学习内容
部分1:时空意识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时空意识是诗词意境中最独特的一部分,它如同诗歌的灵魂,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融合在一起。在古诗词中,时间和空间不仅仅是背景元素,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通过把握时空意识,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触摸诗歌的内涵,例如,诗人可能用秋夜、远山来渲染孤独,或用重逢的想象来寄托希望。这种意识帮助我们超越字面意思,感受到诗词中的美感与深度。
3.学习内容
部分1:时空意识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在《夜雨寄北》中,李商隐正是通过时空的转换,将思念之情层层递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果你在阅读时多关注这些细节,就能发现诗词就像一幅动态的画卷,时间在流逝,空间在切换,情感也随之起伏。这种阅读方式不仅能提升你的审美能力,还能让你更享受古诗词的韵味。不妨试试在下次读诗时,画出时间线或空间图,记录诗中的变化,你会发现诗词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3.学习内容
部分1:时空意识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语文实践活动
【原文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活动内容】
如果你收到一封远方亲人的信,询问你何时回家,但你却无法给出确切日期,这时再读“君问归期未有期”,你会怎样描述诗人的心情?试着用一段话写下你的想象。
3.学习内容
部分2:君问归期未有期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这句诗以回信的口吻开篇,直接带出了诗人与妻子分隔两地的背景。妻子从北方京城寄信询问归期,而诗人李商隐身在偏远的巴山,只能无奈地回答“未有期”。这种对话式的开头,不仅点明了物理上的距离,还透露出无尽的相思之苦。想象一下,诗人在巴山的小官任上,收到妻子的急切问候,却因官职羁旅或世事无常,无法承诺归期,这种不确定性放大了孤独感。
3.学习内容
部分2:君问归期未有期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诗句中的“期”字重复使用,一方面强调归期的渺茫,另一方面又暗含诗人对团聚的渴望。通过阅读,你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漫长与情感的厚重——妻子在等待中煎熬,诗人在异乡的雨夜中思念。这种时空的隔离,让诗句充满了张力,如果你在阅读时闭上眼睛,想象那个收信的场景,或许能更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习内容
部分2:君问归期未有期
语文实践活动
【原文诗句】
巴山夜雨涨秋池
【活动内容】
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如何让你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试着在阅读中想象那个秋雨之夜,池塘的水面慢慢上升,你会联想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
3.学习内容
部分3:巴山夜雨涨秋池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具体的物理时间场景——巴山秋夜的雨持续不断,池塘中的水逐渐上涨。这里的“涨”字是点睛之笔,它形象地表现了时间在雨夜中的缓慢推移。诗人独坐屋内,听雨声滴落,看池水漫溢,这种景象不仅烘托出环境的萧瑟,更折射出他内心的思念在随时间累积。
3.学习内容
部分3:巴山夜雨涨秋池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秋日本就是荒凉萧条的象征,雨夜则加深了孤寂感,而“涨”字暗示诗人写信的过程:从提笔到停笔,池塘水位的变化对应着思念的加剧。如果你在阅读时仔细品味,会发现时间仿佛被拉长了,雨声成了思念的伴奏。这种描写手法让情感变得可视可感,你可以尝试在阅读后写一段小随笔,描述自己在一个雨夜的感受,对比诗人的体验,这会让你更理解诗词中时空意识的妙用。
3.学习内容
部分3:巴山夜雨涨秋池
语文实践活动
【原文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活动内容】
诗人从现实的雨夜跳到未来“共剪西窗烛”的想象,这种时空转换有什么趣味?在阅读时,试着画出从当前到未来的时间线,看看情感是如何升华的。
3.学习内容
部分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从眼前的巴山夜雨转向心理时间的想象——他希望有一天能与妻子团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芯,回首今日的思念。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巧妙融合,让情感得到升华。“何当”一词引出对未来的期盼,而“却话”则形成一种回环,仿佛时间在对话中往复。
3.学习内容
部分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诗中重复使用“巴山夜雨”,不仅避免了单调,还强化了约定感:今日的孤寂将成为来日谈资,突出了诗人对重逢的坚定信念。如果你在阅读时关注这种时空跳跃,会发现它像一部短篇小说,从现实到幻想,情感从愁苦转向温暖。你可以组织小组阅读讨论,分享各自对“共剪西窗烛”场景的想象,或者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诗中的对话,这能让诗句活起来,加深你对诗人心理时间的理解。
3.学习内容
部分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通读《夜雨寄北》全诗,你能找出诗人如何通过时间的回环来营造美感吗?试着用朗读的方式,感受诗句的韵律和情感起伏。
3.学习内容
部分5:整体赏析与手法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整首诗以时间为主线,从“君问归期”的现实无奈,到“巴山夜雨”的即时场景,再到“共剪西窗烛”的未来想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回旋式结构。李商隐打破了诗词中避免重复的常规,连续使用“期”和“巴山夜雨”等词,不仅在音韵上产生节奏感,还寓意着时间的循环与情感的绵长。这种手法让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交织,使诗歌在浅显的语言中蕴含深情。
3.学习内容
部分5:整体赏析与手法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例如,开篇的问答设定时空背景,中段的景物描写固化孤独感,结尾的幻想则拓展了意境,让读者回味无穷。如果你在阅读时大声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和重音,就能感受到时间如何像波浪一样推进情感。此外,比较其他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你会发现《夜雨寄北》更注重时空的互动。通过这种整体赏析,你的阅读能力会自然提升,还能在写作中借鉴这种手法,让表达更生动。
3.学习内容
部分5:整体赏析与手法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将《夜雨寄北》与另一首描写思念的唐诗对比,比如杜甫的《月夜》,看看它们在时空处理上有何异同?写下你的发现,并分享给同伴。
3.学习内容
部分6:延伸阅读与思考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通过比较阅读,你能更深入理解时空意识在诗词中的多样性。例如,杜甫的《月夜》同样写思念,但聚焦于月光下的静态空间,而李商隐的诗则强调时间的动态流动。这种分析不仅能丰富你的文学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阅读《夜雨寄北》时,你可以扩展查找巴山的地理背景或唐代的通信方式,这会让诗句更立体。建议你定期举办小型读书会,选择主题相关的诗词进行对比讨论,记录下每首诗的时空元素,久而久之,你会形成自己的赏析体系,让阅读古诗词成为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
3.学习内容
部分5:整体赏析与手法分析
三、作业布置
(1)本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表达了思乡怀人之情,两者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异同?
(2)“巴山夜雨”成为了古典诗词中表达思念之情的经典意象,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意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