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沁园春·雪》一课是河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一课,居单元之首。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结合本课特有的特点,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为此,我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既能以课本为依据,又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学,学会自我筛查,自觉有意识地吸取网络精华,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现代多媒体、网络能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媒体设计思路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中我采用网络型软件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合,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网络平台起到组织、指导各个层次的教与学活动的核心作用。利用网络、筛选、展示
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图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
(2)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3)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3)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
2、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3、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4、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 雪》(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美读诗词,感悟诗意
1.(名师范读)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
豪迈,气势磅礴
……
2.
介绍写作背景。(大屏幕显示)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请从词中找出能扣住以上内容的两个字。
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历史人物
“望”
“惜”
三、利用网络平台查找有关此课资料,筛选有价值信息。
四、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词的上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把我们带入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天雪地的世界
2、齐读词的上阕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北方雪景(概括)
北国雪景(具体)
雪过天晴之景(想象)
3、(1)“望”字领起哪几句?望见了哪些景观?
明确: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长城
黄河
群山
高原)
4
、品味语言: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能否改成“山如银蛇,原似蜡象”。为什么?
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5、、上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对偶、
拟人
6、
上阙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思考全词哪两句是由描写雪景过渡到直接地抒情、议论的?
确: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8、过渡: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
9、作者是用哪个字来评价历代英雄的?这个字含有哪些意味?
明确:
惜
“惜”中含有多种意味:“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过巨大影响;又委婉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短于文治,缺少文学才华。“惜”字还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魄,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
10、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新的风流人物,是指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雄壮宣言,是全词主旨所在,是点睛之笔。
五、全文结构
上阙 写北方雪景,赞大好河山.
下阙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六、拓展延伸,创新诗意
思考: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联想到了21世纪的当代中国创出了哪些举世瞩目的业绩?
预设准备: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嫦娥一号飞船的成功载人遨游太空……
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七、
写作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可增减个别字词;
保留词作原有的意象;可增加一些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写北方雪景,赞大好河山.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课后反思:本堂课一改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模式,而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综合应用,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也是课程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新型教学模式良好的开端。不足之处就是由于初步尝试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经验欠缺,致使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升,各部分内容时间的调配不够合理,学生自我筛查知识能力较弱,都有待改进。
开
始
名师范读读
导入新课
学生看、
做笔记
教师操作
任务驱动
观看
幻灯片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拓
展
延
伸
创
新
诗
意
写
作
练
习
上阕
下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