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一、教学目标
01
02
了解诗意,熟读并背诵诗歌
学习在比较辨析中探究和理解作者的强烈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陆游年少博学,却遭遇排挤。中年为官,却壮志难酬。起起伏伏的人生转眼就到了1192年,这一年他已经68岁了,正因被贬闲居在家。某天深夜,一场风雨骤起,诗人触景生情,便创作了著名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背景介绍
2、写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家乡以外的地方旅行。写作这首诗时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整体感知
1、初解题意:从题目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显著信息?
时间、天气
整体感知
2.配乐朗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整体感知
3.词义疏通
僵卧:躺卧不起,写尽了老人凄凉的处境。
不自哀:不哀伤。诗人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都暂且放在了一边。
夜阑:夜深,夜将尽。
风雨:一语双关,表面指自然风雨,喻指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铁马:披着盔甲的马。
整体感知
4.诗意感知
我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狂风暴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根据诗意,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为国”之诗!
文本探究
诗人爱国之情是如何细腻的表达出来的呢?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教我们这样读诗:
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下面我们在朱先生的指导下通过两个活动细细品读感悟。
文本探究
活动一:辨析两个地名
这两个地名时:孤村与轮台。我们先来品读“孤村”。陆游之前的历代作者中,大多把偶然经过的地方叫做“孤村”,而陆游常把自己定居的地方叫做“孤村”,在其《诗稿》中使用数量竟然多达53例。这究竟是怎样的孤村的呢?孤村中的陆游是怎样的状态呢?
文本探究
活动一:辨析两个地名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岂是平生少亲友,略无人肯访孤村。(《秋思》)
(1)从下面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个的“孤村”?
文本探究
活动一:辨析两个地名
秋气凄凉雾雨昏,老书生病卧孤村。(《夜坐忽闻村路报晓铁牌》)
粗绘大衣以御冬,黄粱黑黍身自舂。(《稽山农》)
看到了一个大雨瓢泼,如波涛汹涌的孤村,看到了没有一个亲朋好友来往,异常孤独凄凉的孤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陆游,看到了一个老病缠身的陆游。
如此境况下的陆游还想着戍守轮台,轮台在哪里呢?请读注释。
(2)从下面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个的陆游?
文本探究
活动一:辨析两个地名
观看唐、北宋、南宋地图;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
西汉武帝驻兵轮台,后轮台被匈奴夺取。可见,轮台和汉族兴亡的历史不能分开的,是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地名。据诗题“尽复汉唐故地”可见,戍守轮台是一个作者心中振国强邦的标志。作者不说“戍淮河”,因为他有一个更远大的梦,那就是收复北方失地,梦想国家有朝一日能能恢复汉唐时的强盛。
(3)“戍轮台”能否改为“戍淮河”
文本探究
活动一:辨析两个地名
(虽然)僵卧孤村(但)不自哀,(仍然)尚思为国戍轮台。
意思果然更加明确了:虽然我身在江南孤村,但我依旧魂恋塞北故土。
一般来说,作为田园中的“孤村”意象与“轮台”等边塞诗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似乎不太和谐。本诗中陆游把萧条的“孤村”和边塞的“轮台”“铁马”大胆地结合起来,反衬效果更明显,在深夜暴风雨的背景下,其强烈的报国之心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个人。可以说,这是本诗创作的独到之处。
(4)讨论:第一二句之间加个关联词,如何加?说明理由。
文本探究
活动二:透视一个梦境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夜,陆游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梦。下面请大家结合下来诗句,说说你对陆游之梦的有哪些发现和理解。
文本探究
活动二:透视一个梦境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陆游《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四首》)
交流明确:大雪之夜,铁马渡河,云梯攻城,势如破竹,敌军士兵望风披靡,如鸟兽散,何劳追逐,还是直接斩杀单于,祭我宝刀吧。
任务一:场面回放(“铁马冰河”是怎样一种征战场面?)
文本探究
交流明确:第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雨夜的凄凉和悲痛的氛围。这里的风雨是一种象征。第二句把风吹雨打看成铁马铮铮,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本诗中“风雨”一语双关,通过风雨把现实梦境联系起来,自然巧妙,虚实结合,化作了满腔的爱国豪情。
任务二:手法比较(三首诗在写“风雨夜”的表达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陆游《秋雨渐凉有怀元兴》)
文本探究
交流明确:①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
虽主张抗金,但壮志难酬,孤愤难平;虽年老多病,但挥戈杀敌,豪情犹在;
虽地位低微,但忧国忧民,责无旁贷;虽逆胡未灭,但壮怀激烈,浩气凛然;
任务三:基调判断(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感情?)
老病虽惫甚,壮气颇有余。(陆游《夜读兵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文本探究
交流明确:②这首绝句言简意深,它呈现给我们的如冰山一角。我们要领略它更丰富的意蕴,就需要参照阅读更多的相关古诗。这是一种很高级的阅读方法,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放眼活参”。
任务三:基调判断(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感情?)
老病虽惫甚,壮气颇有余。(陆游《夜读兵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语文实践活动
在那个风雨大作的夜晚,年迈的陆游僵卧孤村,将一腔报国热血化作千古绝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更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壮烈宣言。它穿越八百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叩击我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通过朗读、探究与讨论,走进那个不眠之夜,触摸一颗在困顿中依然为祖国跳动的不朽诗魂,感受那份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力量。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1.活动背景
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深情朗读感知诗歌韵律与情感基调,分组探究诗中“僵”“孤”“思”“梦”等关键词的深刻内涵与诗人生平的联系,并展开讨论:陆游的“铁马冰河之梦”与历代先贤的爱国情怀有何共鸣?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最终将以撰写并分享一段“致放翁”的短评或诵读视频作为成果,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2.任务要求
语文实践活动
【原文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活动内容】
当你反复诵读“僵卧孤村不自哀”时,哪个字最让你想象到诗人年老体衰的画面?为什么这个字能一下子抓住你的注意力?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一: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诗句中的“僵”字极为凝练地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的客观现状,仿佛让人看到一位老人因岁月侵蚀而行动不便的场景。“孤”字则进一步述说了诗人晚年身居荒村的艰辛和无助,但更深的孤独在于内心抱负无人领会,正如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中“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慨。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一: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自怜,“不自哀”三个字让情感陡然转变,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自信与激情尚存的精神状态,宛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尚思为国戍轮台”从主观上道出了诗人矢志不移收复失地的坚定意志,一个满血复活、斗志昂扬的陆游跃然纸上,将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的思想情操推至极高境界。通过细细品味这些字词,你能感受到诗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昂扬的斗志吗?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一:
语文实践活动
【原文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活动内容】
在夜深人静时,如果你像陆游一样“卧听风吹雨”,会联想到什么画面?通过朗读这两句诗,想象风雨声如何化作战场上的金鼓齐鸣。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二: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酣然入梦后,风雨交加的声响悄然进入梦境,幻化成金鼓连天、鏖战疆场的场景。报国之志似乎在梦中如愿以偿,但这不过是孤村一梦,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王朝的控诉和绝望。这种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更加有力地体现了陆游家国情怀的可贵和永恒,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人文丰碑。通过阅读,你可以体会诗人如何将日常风雨升华为精神象征,从而理解梦想与现实的张力吗?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二: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如果让你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读过的其他爱国诗歌比较,比如杜甫或岳飞的作品,你觉得陆游的诗独特在哪里?试着从诗句中找出那些让你心头一颤的词语。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三:陆游诗歌在爱国传统中的地位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陆游的这首诗在爱国诗歌的星河中算得上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光芒璀璨,家喻户晓,浸润着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心灵。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诗人歇斯底里的呐喊,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无论位卑还是权重,诗人始终将尽忠报国之情如一坛陈年老酒般日渐浓烈,完美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风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悠悠中华历经沧桑而不倒,正是因为每到民族危亡之际,总有千千万万个如陆游一样的儿女挺身而出。通过对比阅读,你能更清晰地看到爱国主题的延续性与陆游的个性表达吗?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三:陆游诗歌在爱国传统中的地位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当你读到陆游的诗句时,不妨回想一下屈原的“长太息以淹涕兮”或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些诗人在表达家国情怀时有什么共同点?分组讨论一下,哪些词语最能触动你的心弦。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四:与历史先贤的共鸣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战国屈原在《离骚》中发出“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虔诚心声;汉代贾谊在《治安策》中展现“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超凡情怀;唐代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直抒“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博大胸襟。宋朝更是涌现出众多爱国之士,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豪迈,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壮志。陆游的诗与这些先贤一脉相承,通过广泛阅读和比较,你能发现家国情怀如何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吗?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四:与历史先贤的共鸣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阅读陆游的生平故事后,再回头品味“尚思为国戍轮台”这句诗,你觉得他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了诗中的情感?试着用笔圈出诗中与生平对应的关键词。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五:陆游的生平与诗歌的根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陆游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亲身经历“靖康之耻”的惨痛,目睹金人铁蹄践踏中原的悲剧。从小深受父亲陆宰和叔父陆宲的熏陶,报国之志深植灵魂,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难紧紧融合。他天资聪慧,却因科考失意仕途坎坷,如诗《放翁自赞》中“名动高皇,语触秦桧”所揭露的挫折。即便晚年闲居,他仍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中道出报国无门的悲愤,绝笔诗《示儿》更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留下永恒的遗憾。通过结合生平阅读诗歌,你能更真切地体会诗人矢志不移的根源吗?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五:陆游的生平与诗歌的根源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家国情怀是什么?通过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种情感如何从诗句中流淌出来吗?和同学一起分享你的阅读心得。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六:家国情怀的永恒价值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家国情怀”是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认同与责任感,如陆游诗中所展现的执着与忠诚。无论岁月流逝,这种情怀永远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一脉相承。中华文明延绵不衰,正得益于流淌在血液中的这种深情。通过反复阅读和反思,你能感受到诗歌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相连,从而汲取精神力量吗?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3.学习内容 部分六:家国情怀的永恒价值
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以上部分的阅读与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窥见陆游那颗在风雨中依然炽热的心。每一句诗都值得细细咀嚼,每一次诵读都能唤醒新的感悟。希望你在阅读中,不仅能品味文字之美,还能让家国情怀的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
风雨入梦,赤心不朽——与放翁的跨时空对话
总结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加深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
2、写一篇短文,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谈谈对陆游爱国情怀的认识以及在当今时代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字数在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