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清塘荷韵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清塘荷韵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6 22:16:41

文档简介

23、清塘荷韵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析描写荷的语句,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恋荷之情。
4、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到的散文还比较少,但是学生学过一些有关于荷花的诗词,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这些会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认知的。
3重点难点
1、赏析文章描写荷叶、荷花的词句,品味荷之韵。
2、理清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恋荷之情。
3、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一、导入新课
荷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水生植物,有谁知道荷花还有什么别名?(莲花、芙蕖、藕花、芙蓉、菡萏等)(板书:清塘荷韵)
活动2【讲授】活动二
二、作者简介
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季羡林。(配合作者图片及文字,简介季羡林生平学术成就及创作。)
——季羡林: 1911 年生 ,山东临清县人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数国文字,出访过几十个国家,且掌握几种古老的文字,对印度文化与佛学又有深入研究,可谓是学贯中西古今.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出版有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一个人,他追求清静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样,正符合季老的追求。所以才会对荷花特别的情有独钟。
活动3【活动】活动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脍炙人口( ) 接踵而至( ) 细若单薄( ) 旮旮旯旯( ) 耄耋( ) 旖旎( ) 睥睨( )
2、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诵读课文,理清行文的线索,并用带“荷”的两个字来归纳文章段落。
——荷(线索): 想荷(1-2段) —— 种荷(3段)
盼荷(4-6段) —— 赞荷(7段)
赏荷(8-12段)—— 祝荷(13段)
活动4【活动】活动四
四、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请同学们朗读1-2节,说说作者种荷的缘由?作用是什么?
明确:自己的思想守旧;中国人都爱菊;
为后文的期待与欣赏埋下伏笔。
2、请同学们自读3-6节,说说荷花的成长过程是怎么样的?而作者的心情产生怎么样的变化?(圈划出荷花成长的句子以及作者心理变化的句子)
时间
荷花生长情况
作者的心情
第一年
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事与愿违(失望)
第二年
仍然没有露出荷叶
完全灰了心
第三年
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五六个叶片
微有希望
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第四年
接天莲叶
映日荷花
心中狂喜
3、荷叶初长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还是觉得这是有些灰心的一年?
明确:五六片、圆圆的细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
因为之前作者希望的是满池塘的荷花,可实际荷花长得太慢了,由于对荷花的极度的喜爱,他担心这样孤零零的荷花终究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第四年的荷花的呢?(书中圈划)
5、作者从种荷、盼荷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怎么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学生齐读,后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是作者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不仅荷花,其实世间万物都是具有生命力,它们往往以任何人都无法抵御的力量在蓬勃生长着。
6、文章为表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作者不惜笔墨,直写到荷叶满塘才让读者放下那颗期待的心。如果把文中的第4、第5自然段删除,表达上会有什么变化?请用心体会一下。
明确:不能去掉。4、5两段起铺垫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期盼,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
7、品读第8段,说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与“燕园其他池塘里的荷花”有什么不同?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突出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旺盛生命力。(生命的勃发)
外形之美:红艳耀目、与众不同、卓然挺立、迎风弄姿
气质之美:睥睨一切、高高凌驾(超凡脱俗)
8、齐读第9、10两段,说说这两段分别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月夜塘荷的宁静之美;小波斯猫落水;
动静结合,映衬了月夜荷塘的宁静、静谧和热闹之美。
喜爱、沉醉在这荷塘的静谧之美中。(如:徘徊;静静地吮吸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9、指名朗读第11段,请同学们说说这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突出荷花的美。(本文中有正面描写荷花的美,而作者沉醉于这美丽的荷塘,而身边的其他人也加入到了欣赏荷花的队伍中来,这都是从侧面来突出荷花的优美。所以本文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10、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在文中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荷花所做的“春天的梦”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说荷花做着“春天的梦”是指在严寒的冬季,荷花的生命状态也不是停止的,它会为来年的盛开做着精心的计划和准备。该句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给予的无限深情。(导:4、5段中,虽然荷花没有开放,但是它们的梦想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也正因为如此,才换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作者赋予自然界变化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的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说,荷花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也是永恒的。
11、请同学们齐读第8节中“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思考以下问题:
A一般的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怎么样的感觉?(凄凉、萧索)
B那么作者笔下这段关于落花的描绘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命惨悟透了什么?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现在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
(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这是作者从荷花上体悟出来的。)
12、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为什么呢?他对荷情有何钟?荷之韵究竟何在?(总结)
明确:生命的孕育之美;勃发之美;外形之美(风姿绰约、气质脱俗);静谧之美;热闹之美;永恒之美;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托物言志:本文对荷花孕育的艰辛过程的描写其实就是为了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以及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赞美。)
活动5【练习】活动五
五、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    )淤泥(  )旖旎(   )擎天( )
翘盼( ) 接踵(  )睥睨(   )脍炙( )
蓇葖( )旮旯( )
2.解释词语
⑴脍炙人口:
⑵睥睨:
3.《清塘荷韵》的作者是 , 家、 学者、 家。
4.原文填空: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 朝 的诗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 。
(2)小荷才露尖尖角, 。
(3) ,沙鸟带声飞。
(4)蝉噪林逾静, 。
活动6【测试】活动六
六、尝试练习
1、作者种荷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理清文章线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感情起伏变化的过程。
3、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活动7【讲授】活动七
七、课堂小结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它们以绰约的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启示了心有灵犀的人们。
活动8【作业】活动八
八、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古今咏荷(莲)的诗、词、文并作赏析交流
课件41张PPT。清塘荷韵生活体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南宋)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羡林:(1911——2009)
当代学者,教授。作者简介季羡林: 1911 年生 ,山东临清县人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写作背景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人,他追求清净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样,恰恰符合了季老的追求。所以他才会对荷花特别地情有独钟,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脍炙人口(kuài zhì)
接踵而至(zhǒng)
细弱单薄(bó)
旮旮旯旯(gā ga lá la)
耄耋 (mào díe)
旖旎(yǐ nǐ)
蓇葖(gū tū)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 样子。掌握词语(给黑体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脍( )炙人口
?旖旎( )
?接踵( )而至
?睥睨( )
?旮旯( )
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柔和美好。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角落,比喻偏僻的地方。kuàiy? n?zh?ngpì nìgā lá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动眼 动脑 再动笔荷(线索): 想荷(1-2段) —— 荷(3段)
荷(4-6段)—— 荷(7段)
荷(8-12段)—— 荷(13段) 种盼赏赞祝
作者种荷的缘由是{自己的思想很守旧中国人都爱荷1、请同学们朗读1-2节,说说作者种荷的缘由?作用是什么?——自己的思想守旧;中国人都爱菊;
为后文的期待与欣赏埋下伏笔。在3-6自然段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失望完全灰了心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心中狂喜什么也没有仍然什么也没有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五六个叶片出现一大片绿叶,并迅速扩张,遮蔽了半个池塘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请找出作者描写荷花初长时所用的形容词五六片、圆圆的细叶、
细弱单薄、可怜兮兮、明确:因为之前作者希望的是满池塘的荷花,可实际荷花长得太慢了,由于对荷花的极度的喜爱,他担心这样孤零零的荷花终究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作者在第四年是怎样描写荷花的生长?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十几天的功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文章为表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作者不惜笔墨,直写到荷叶满塘才让读者放下那颗期待的心。如果把文中的第4、第5自然段删除,表达上会有什么变化?请用心体会一下。 ——不能去掉。4、5两段起铺垫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期盼,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作者从种莲,盼荷的过程中,领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季羡林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
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
不想自杀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
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
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
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品读第8段,说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与“燕园其他池塘里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作用?门前池塘燕园其他池塘红色浓花瓣多颜色浅红花瓣少对比强大的生命力!“季 荷”季 荷色浓瓣多
燕园及其他荷
浅红瓣少
对比观察突出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旺盛生命力。(生命的勃发)齐读第9、10两段,说说这两段分别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月夜塘荷的宁静之美;小波斯猫落水;
动静结合,映衬了月夜荷塘的宁静、静谧和热闹之美。
喜爱、沉醉在这荷塘的静谧之美中。(如:徘徊;静静地吮吸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朗读第11段,请同学们说说这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侧面描写,突出荷花的美。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在文中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荷花所做的“春天的梦”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说荷花做着“春天的梦”是指在严寒的冬季,荷花的生命状态也不是停止的,它会为来年的盛开做着精心的计划和准备。该句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给予的无限深情。
——作者赋予自然界变化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的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说,荷花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也是永恒的。 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一般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凄 凉

萧 条 在四年的漫长等待后,面对蓬勃生长的荷花,季老体会到了怎样的荷韵?
品 荷 韵
面对生命的凋零,人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孕育凋落荷之韵绽放思考: 如何理解”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赋予自然界变化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的信心.活着,真好!直面苦难,笑对人生,迎接未来!教师小结: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它们以绰约的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启示了心有灵犀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