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清塘荷韵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23、清塘荷韵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6 22:18:17

文档简介

23、清塘荷韵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4、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2重点难点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情感。
反复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预习导学
1、作家档案
季羡林,著名教育家、梵文学者、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2、整体感知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3、散文回顾
这是季羡林先生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你能以提纲的形式把你知道的散文知识系统的梳理一下吗?
3、初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 ) yū ( )( ) ( ) ( ) ( )( )
① 脍 炙人口 ② ( )泥 ③ 旖 旎 ④ 翘 盼 ⑤ 接 踵 而至 ⑥ 睥 睨
( )( ) ( )( )
⑦ 堕 ⑧ 擎 ⑨ 蓇 葖
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生字词?补充在下面。
4、导语设计。
你能用优美的语言为本文设计一段导入语吗?
活动2【活动】二、交流研讨
(一)合作探究
1、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池塘,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圈划出表明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语句,理清行文的线索。
(1)“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2)“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块心病。”(3)“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4)“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5)“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6)“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7)“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8)“……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9)“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的有趣,又非常感激。”(10)“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2、如果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你准备怎么概括?
恋荷(或者念荷)——种荷——盼荷(或者等荷)——护荷——赞荷(或者悟荷)——赏荷——祝荷
3、品读圈划5、6、7节文字,交流体悟荷之韵。
4、如果说上文是生命萌发,蓬勃发展时所体现的生机盎然,顽强与美丽,那面对生命的凋零,老人又是怎样看的呢?文章中有一段关于莲瓣凋落的描写,诵读后思考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风乍起……漫随天上云卷云舒。”
寄托了作者一种与众不同的、超凡脱俗的境界与追求
5、“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色,本文的“神”更是融入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试概括本文的“神”。
赞美生命,讴歌生命的力量。
6、我们很难想象,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槃。找出表现荷的生命力的语段,集体朗读。同学们能对寂寞沼泽中的莲子或跃出水面盛开的荷花说上两句吗?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7、想象一下作者“赏荷”的情景,能说说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吗?
①对代表了高雅、纯洁的荷花的喜爱;②对雅静、沉思的喜欢;③对勃勃生机的喜悦。
8、课文引用了不少古诗句,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说说这些诗句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季羡林是位大学者,他的散文又被称为“学者散文”。他的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效果:①增加文章的信息含量;②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
(二)链接提升
1、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临风之草迎霜之菊竭泽之鱼……
2、荷的形象、荷塘的景致,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驻足;关于荷的诗文,也时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陶醉。你还知道哪些与荷有关的诗文名句?写在下面。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的对象,那荷花身上还有其他方面的寄寓意义吗?
3、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在中国的文化中,花草鸟兽都被赋予了深层含义。陶渊明咏菊,陆游悲梅,周敦颐颂莲,……,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寄托,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学、文化题材,显示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请同学们找一些描写它们的句子,体味作者在它们身上寄托的感情。
(三)归纳小结
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它们以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们以生命启示了心有灵犀的人们。季羡林老人从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那我们也学习季老先生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去发现美,去探求美的真谛吧!
(四)师生留白
活动3【测试】三、拓展延伸
绝唱
严阵
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脱口而出。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给文中加线的词语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其含义。
(1)徜徉( )( )
(2)蓦然( )( )
2、多数人认为荷花的美体现在什么时候?而作者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用原文回答)
3、文中二至四段自然写了荷的绿叶、红花,结合下文,分析其作用。
4、找出文中描写残荷形象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残荷的什么精神?(用原文回答)
5、统观全文,说说文中画线句的内在含义。
6、文中说那满池枯梗残叶,“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又说“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试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
7、当代诗人严阵的《绝唱》可谓感人肺腑,是满塘残荷美艳绝伦的绝唱。结合全文,分条说出“称这满塘残荷为绝唱”的原因。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出发,说说本文属于哪种体裁。
课件18张PPT。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临清县人。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1930年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1935年赴德国,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40年。 ◆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英文版) 整体感知种荷(第1~3段) 简写种荷的原因、过程。盼荷 (第4、5段)“低谷”部分,为后文的舒张做铺垫。 赏荷 (第6—13段) 重点部分,详写观赏荷叶、荷花的欣喜之情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文化情结 已经完全灰了心 全文感情的最低点 令人灰心的一年 画中色彩较淡的部分 心中狂喜 大快人意 浮想联翩 祝福“季荷”品 荷 韵
感 荷 韵阅读4-6自然段,勾画描写荷生长
过程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怎
样变化的?
阅读3-6自然段,勾画描写荷生长过程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希望—事与愿违
(失望) 翘盼—灰心(灰心)盼星星盼月亮—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仍灰心)迟迟疑疑———疑云一扫而空——狂喜(狂喜)什么也没有仍然什么也没有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五六个叶片出现一大片绿叶,并迅速扩张,遮蔽了半个池塘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作者从种莲,盼荷的过程中,领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体现生命力量的顽强、强大荷之韵外在的美丽形象:内在的精神力量: 顽强的生命力小结: 迎风弄姿问题探究 结合资料,谈一谈季老与荷花有什么神似之处?资料链接: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死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 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赞人之韵:坚韧顽强的生命精神深悟主旨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请与大家一起分享吧。延伸拓展   学完这篇文章,我们为莲荷的顽强生命力所折服,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此,大家又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临风之草、迎霜之菊、含雪之梅,想到了悬崖上的孤松,想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息,想到了挣扎于历史苦难长河中的人们。
课堂小结:
如果说杨万里笔下的小荷是崭露头角的舞者,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季羡林老人从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让我们也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探求美的真谛吧。
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应是张扬生命的强者。
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中荷花精神给予你的启示,联系你生活的实际经历,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