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背诵这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朗读欣赏。
2、感知----欣赏----品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生命的感情。
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2新设计
3新设计
4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想象及至幻想空前发展,为创造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学习实践中,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品质不断发展。但他们对于生命、相思情感的理解缺少生活体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情感。并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5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6.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春江花月夜
一、导语:(2分)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咏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学生发言)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主页:图片1)
二、作者介绍及诗作(3分)
(一)【作者介绍】:(文字图片2)指名朗读
张若虚,江苏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一生只做过兖州兵曹(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这样的小官。只有《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诗留存后世。
(二)【古今评说】(文字图片3)同学齐读。
“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朗读指导:(10分)(文字图片4)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朗读的重要。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
1、读准字音(检查预习,指名朗读。)朗读评价:学生评价字音准不准。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朗读节奏、停顿、重音。
七言诗一般按照“二二三”的停顿朗读;(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本诗节奏舒缓,重音要根据具体诗句的理解来确定。
教师范读1-8句。(重音:明月、千万里、何处、不觉飞)
学生自由体验读。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整首诗。
学生个人表演读。朗读是一门艺术,要有表演的心态。(指名3人读一首)朗读评价(学生):优点和不足。
3、注意朗读情感的表达。朗读最重要的是情感,情感的恰当表达建立在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之上,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美)的确,这首诗非常的美。美的外延是比较宽泛的,现在我们从诗歌内容上来欣赏这首诗。(引入课文解读)
四、诗歌解读与欣赏(26分)(文字图片5)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名说给大家。最后老师精炼概括。)描写月景、思索人生、抒写相思。
首先我们读一读描写月景的句子。欣赏诗的景物美。
(一)
欣赏诗的景物美
欣赏诗歌的景物,要通过联想、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入诗歌意境。
请同学试背前8句:要求在背诵时,展开联想、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然后口头描述一下。(2人描述,学生与老师共同评价,注意想象的创造性与合理性。)
教师点拨1-8句:这里用了一个“生”字,为何不用“升”字?(赋予潮水和明月以生命,共同生长。
同学们在默写时一定要注意。)
在作者笔下,月是有生命的。同样,长满花草的原野,月色普照的花林,雪珠一般的繁花,似霜非霜难以辨识的白沙,一切都是生机盎然,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涌动。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春江花月之夜的种种美景,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人在写景之中赞美自然,歌唱生命。)
请大家共同背诵1-8句,体味诗歌情景交融。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接下来我们欣赏9-16句:(学生自读确定重音,下面用点标出)
朗读重音指导:(两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师点拨:重音可重读,也可轻读、慢读。
“孤”字(重读),显出天宇之广阔,人物之孤单。
“何人”(重)“何年”
(轻)应为重音,要读出诗人的苦苦追问与思索。这两问表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深思遐想和某种探索。
“无穷已”
(重)“只相似”
(轻)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然而江月虽然年年存在,但没有新生,和人生相比,似乎缺少了生命的律动。此句富有哲理美,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待”(重读)“送流水”(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这滔滔江水。明月依旧,大江东去,物是人非,感叹岁月的无情,人生的短促。一个“待”字,使这明月也似乎有情,让人又有一种绵绵的期待。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但又是积极向上的。
背诵9-16句,体味诗歌情与理的交融。
小结:一轮孤月,引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他由个体生命的短暂想到人类的绵延久长。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张若虚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是宝贵的,富含哲理的诗句唤起我们更积极的人生思考。
(三)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主题(体味诗的情感美)
诗人的思索并未停止,而是将梦幻般的思绪转向现实。
欣赏配乐配画面朗读全诗。(flash动画,引导学生理解相思之情。)
思考:作者的相思之情是如何表现的?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点拨:1、“白云”几句:白云暗指游子,“青枫浦象”征离别。“谁家”“何处”是疑问更是肯定,肯定有人“今夜扁舟子”,肯定有人“相思明月楼”。
2、“可怜”几句:思妇孤寂一人,夜不能寐,久立楼头,愁绪满怀,看到月色徘徊,愁思更深,卷也不去,拂亦还来,这深深的愁思啊,抹不去,忘不掉。
3、“此时”几句:此时此刻,明月共望,音讯却不通,多想跟随这流水似的月光,到达你的身旁。可是连大雁、游鱼都不能捎封信去。细微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一个思妇的凄凉感伤。
4、“昨夜”几句:久思成梦,春将去,夜将尽,游子还未归家,怎不令人神伤?
5、“斜月”几句:明月终于沉落,人却依然相隔天涯,诗人满怀同情的发出慨叹:不知在这美好的月夜,能有几个游子乘月回家?落月的余辉,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花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又留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期待:期待团圆。正所谓“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情难却。”
小结:在古代诗歌中,抒写游子思妇离别相思的诗作屡见不鲜。在张若虚的笔下,这种相思深沉幽远而又热烈执著,并把它放在春江花月之夜的美景之中,这种相思就显得尤为美丽动人。让我们体味到一种情感美。
同学们齐声朗读整首诗,欣赏诗的景物美,领悟诗的哲理美,体味诗的情感美。
五、整首诗小结:整首诗情、景、理有机融合。清幽静谧的春江花月夜,似一幅朦胧而空灵的水墨丹青,月夜里的江花,江花下的春水,春水边的游子,游子心中的思妇,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历史沧桑浑然一体,水乳交溶。它又似一首清丽而委婉的江南丝竹,以哀而不伤的浅吟低唱,赞美自然,歌唱生命,感叹人生,抒写相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唐诗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她值得我们去喜欢,去热爱。希望大家课下多读、多品味,我想每一首诗都将提高你的素养,升华你的思想。
六、网页链接:诗歌赏析,深入理解本诗。(3分)(文字图片6)小声跟读。
我们的阅历还不够丰富,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深刻,我们的语言还不够优美。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本诗,请大家读一读别人对这首诗的赏析摘选,深化自己的理解。
七、作业:(1分)
1、背熟这首诗。
2、查阅有关这首诗的资料,提升自己的感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