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清塘荷韵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品味平实、生动的语言,分析景物描写,感悟荷韵,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掌握写景类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逐步培养个性化阅读意识和能力。
3、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情感体验。
2学情分析
《清塘荷韵》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1998年获全国优秀散文一等奖。文章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希望的种子。
3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从课题入手,“韵”即情趣、趣味。可见“清塘荷韵”,既写了满塘荷花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也伴随着作者浓浓的爱恋之情。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再放手学生自主选择其他段落品读,从而品味出生命的哲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
设计意图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从课题入手,“韵”即情趣、趣味。可见“清塘荷韵”,既写了满塘荷花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也伴随着作者浓浓的爱恋之情。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再放手学生自主选择其他段落品读,从而品味出生命的哲理。
3、在整体阅读之后,学生自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品析。学生一般会选择八、九两个段落,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关注“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等句子揣摩作者的情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清塘荷韵》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1998年获全国优秀散文一等奖。文章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希望的种子。
学习目标
1、品味平实、生动的语言,分析景物描写,感悟荷韵,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掌握写景类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逐步培养个性化阅读意识和能力。
3、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荷花美丽而圣洁,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对荷花都是情有独钟。周敦颐在《爱莲说》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君子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则以“田田的叶子、舞女的裙”道出了心中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绘出了季老怎样的思想境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季老的清塘,一赏荷韵。
二、整体感知,积累整合
(一)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东方学大师(佛学),阅读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著,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一生追求清净无忧,对荷花情有独钟,本文就是他散文中的精品,寓予“荷“以独特的韵味和内涵。
(二)剖析题目
“韵”的含义:风韵,韵味。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其它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下面我们就来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线索以及围绕线索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想荷——种荷——盼荷——赏荷——赞荷——祝荷
思考:哪些节扣住节“清塘”?哪些节扣住“荷韵”?
三、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赏清塘
(一)速读1、2节,思考:塘为何叫“清塘”?面对“清塘”作者感受如何?
生圈点作答:再也不见什么荷花、空荡荡的;总觉得好象缺点什么、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师:这心头的遗憾该如何弥补呢?(生:种荷!)师紧承问:说说作者是否是精心种荷的?(生;精心――用铁锤砸、总算是尽了人事。师:敲破莲子,种下莲荷,也就种下了希望。
(二)齐朗读品味(4-8),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1、似乎睥睨一切的荷花生长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阶段
特征
心情变化
第一年
什么也没有
灰心
第二年
仍然什么也没有
完全灰心
第三年
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五六个叶片
微有希望,仍灰心
第四年
出现大片绿叶并迅速遮蔽半个池塘
心中狂喜
品荷韵
(一)、请同学们自读第9节中“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思考以下问题:
A、一般的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怎么样的感觉?(凄凉、萧索)
B、那么作者笔下这段关于落花的描绘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命惨悟透了什么?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现在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
(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这是作者从荷花上体悟出来的)
(二)充满生命力的荷花还有怎样的情趣?齐读第9-11节
1、互动赏析,突破难点:夏日“池花对影落”的禅境——参悟生命之淡泊、宁静、豁达,引领学生寻找心灵的家园
2、生个体赏析10、11荷趣:月夜,小猫戏月,白天,邻居盛赞。
师:这三幅画面,有的是正面礼赞,有的是侧面讴歌,让我们仿佛看见池塘畔的一位智叟,在感悟、在享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三)自由朗读(12-13)概括要义,思考:这独到的一笔你能感悟怎样的哲理呢?
生:冰下之荷的梦想,让人再次感悟生命的顽强、绵绵不绝,是无法抵御的;也感悟到有的植物的生命是轮回的。
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了这个严冬,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清华园的荷塘月色曾抚慰孤独的心灵,而北大的季荷昭示生命的顽强与执著。让我们像季荷一样鼓足生命的动力,加快奋斗的脚步,跨入北大,走进清华。
(四)、老人为了一颗莲子而心潮起伏,为之牵肠挂肚,为什么他对荷情有何钟?荷之韵究竟何在?荷与老人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点拨:找出揭示荷花给作者带来启示的句子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启示性句子:“天地萌生万物,……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议论
荷之韵:孕育生命之美:顽强的生命力
外形之美:超凡脱俗,一身傲气
繁华落尽之美:从容淡定
这其实正是季老的人生的写照只有具有这种顽强、坚韧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
荷之韵即顽强的生命力也是繁华落尽的淡定从容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以及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赞
四、应用拓展
作者从莲荷生长的过程中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这种启迪与《爱莲说》《荷塘月色》有何不同?生个性解读,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植物求生存的力量和蔓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生命是顽强不屈的。周敦颐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中读出隐者志行的高洁,朱自清从月下荷塘获得心灵的慰藉,而季老从荷花生长的历程中读懂生命的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