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2 21:4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潼关
学习目标
1. 积累“簇”“束”“犹嫌”等关键词语,理解拟人手法(“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把握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
2. 通过分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的空间感与“马蹄声碎”的动态感,体会诗人对壮阔山河的感知;结合背景理解诗句中“冲决束缚”的象征意义,培养联想与思辨能力。
3. 感受诗歌雄浑奔放的意境,品味“不解平”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尝试用文字描绘边塞风光。
4. 了解谭嗣同维新变法前的心境,体会近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理解古典诗词中“山河喻壮志”的文化传统。
新课导入
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处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自古就是军事重地。这里发生过众多著名战役,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跟随诗人谭嗣同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潼关》,领略潼关独特魅力。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还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作者及背景介绍
少年谭嗣同
光绪六年,谭嗣同十岁时拜浏阳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其影响下,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兴趣,受到爱国主义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反感传统的诗文八股,曾写下“岂有此理”。
可以说,他少年时期就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
作者及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谭嗣同写下《潼关》这首诗,和他的一段经历有关。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
在这里,他饱览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潼关》。
作者及背景介绍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艰难时期,列强肆意欺凌,国家软弱无力。14岁的谭嗣同虽年纪小,但已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途中,就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
当他看到潼关的壮阔山水时,感觉这山水如同自己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于是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气势非凡的诗篇。
朗读诗歌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一、二句用沉缓的语调读,表现出潼关的雄壮与寂寥。
  第三、四句写“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秦岭山脉入潼关的连绵起伏之状,应读出豪迈奔放的气势。
朗读诗歌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束〕拘束。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
逐句解析
1. “终古高云簇此城”
“终古”意思是久远,“簇”是簇拥。这句诗描绘了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簇拥着潼关古城的画面。一个“簇”字,赋予高云生命,紧紧围绕着潼关,给人潼关被层层守护、雄伟壮观之感。
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这里写高云簇拥古城,有什么作用呢?
总结:通过描写高云簇拥古城,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又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理解诗歌内容
2. “秋风吹散马蹄声”
秋天的风呼呼地吹着,把细碎的马蹄声都吹散了。这里通过秋风和马蹄声,进一步衬托出潼关的寂寥与辽远。秋风呼啸,马蹄声细碎,在空旷的天地间,更显古城的宁静与悠远。
理解诗歌内容
3. “河流大野犹嫌束”
“河流大野”指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流淌,“犹嫌束”是说黄河好像还嫌弃原野对它的束缚。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人的情感。黄河在大地上奔腾,却觉得不够畅快,仿佛被束缚住了,这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一往无前的气势。
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黄河呢?
总结:诗人借黄河的这种气势,来表达自己内心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情感。
理解诗歌内容
4. “山入潼关不解平”
“山入潼关”是说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这里同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秦岭山脉到了潼关,山势依然巍峨险峻,桀骜不驯,不知道平坦为何物。诗人通过对山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不向世俗低头、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理解诗歌内容
诗歌大意: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诗歌艺术特色赏析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让我们仿佛看到高云像一群忠诚的卫士围绕着潼关;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犹嫌束”,生动地表现出黄河奔腾不息、渴望冲破束缚的气势;赋予山以人的性格“不解平”,突出了秦岭山脉的巍峨险峻和桀骜不驯。通过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山水写活了,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诗歌艺术特色赏析
描写角度
在描写角度上,诗人也很有讲究。前两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高云簇拥古城的壮观景象以及秋风中马蹄声的细碎,让我们如临其境;后两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黄河的奔腾和山脉的险峻。诗人通过多种描写角度的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潼关的独特风貌。
拓展延伸
谭嗣同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作品还有很多。除了《潼关》,他还写过一首著名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是抒发了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拓展延伸
读完这首诗,想一想,《狱中题壁》和今天学的《潼关》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两首诗都体现了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他坚定的信念。
不同点:《潼关》更多地表达了少年谭嗣同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豪情壮志,而《狱中题壁》则是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展现出谭嗣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通过对比阅读这两首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谭嗣同的思想和情感。
谭嗣同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谭嗣同的《潼关》。通过了解作者和背景,朗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赏析艺术特色以及拓展延伸,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到了诗人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豪情壮志,以及他不迎合世俗、不向权贵低头的风骨。同时,我们也学会了从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等方面赏析诗歌。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潼关》。
2. 选择谭嗣同的另一首作品进行阅读,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