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山河作证,青春绝唱
——谭嗣同《潼关》生命诗篇品读会
一、教学目标
了解谭嗣同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潼关》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营造、修辞手法等
01
02
03
04
谭嗣同少年时先后师事欧阳中鹄等浏阳学者。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
反对新政并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谭嗣同为变法献身,英勇就义,终年33岁。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背景介绍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主张变法图强,提倡新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时代背景
背景介绍
《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所作,当时他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的壮阔山水所震撼,欣然命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旧制度的批判。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终古:副词,表久远。
高云:高空中的云。
簇:聚集。 此城:即潼关。
秋风:即西北风,因秋季时令而得名。
蹄声:马蹄发出的声音。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河:此处特指黄河。
大野:广阔的大原野。
束:约束。这里指的是黄河受山势和关塞的约束,显得狭窄。
山入潼关:此处的“入”是相对的,意指“似入”,并不是真的进入潼关内。
解:懂得,知道。平:平坦。这里是指不知道什么是平坦,意味着山势陡峭,绝壁起伏。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整首诗用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冲破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首句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次句则以秋风和马蹄声增添了动感,而三四句则突显出黄河的浩渺以及潼关山峦起伏的壮丽景象。全诗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2、内容概览
整体感知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环绕在这座古城周围,秋风常常带着马蹄声飘散在各个角落。
原文: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滚滚的黄河之水涌向了辽阔的原野还嫌过于约束,而连绵起伏的群山进入潼关也完全不知道何为平坦。
问题1:《潼关》的作者是谁?
文本探究
答案1:《潼关》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谭嗣同。
答案2:《潼关》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问题2:《潼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3:《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文本探究
答案3:《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河水如此“犹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河流冲击着高山峡谷,奔腾而下,一往无前的壮阔气势。
问题4:《潼关》一诗中哪个词能够表现出黄河的“动感”?为什么?
文本探究
答案4:《潼关》一诗中“奔”一词表现出黄河的“动感”,河水冲击着巨石,一往无前地奔流而过,表现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壮美之景。
问题5:《潼关》中“山入潼关不解平”一句中的“解”字能否换成“懂”?为什么?
文本探究
答案5:《潼关》中“山入潼关不解平”一句中的“解”字不能换成“懂”,因为“解”字在这里有“懂得”、“明了”之意,与下句“犹嫌束”一起表达了作者冲破牢笼、渴望自由的急迫和强烈的感情;而“懂”字没有这样的效果。
问题6:从《潼关》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文本探究
答案6:从《潼关》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对束缚的不满,对壮志难酬的激愤,对黄河的赞叹等思想感情。
问题7:《潼关》一诗中“大河”“流”“群山”“立”这四个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用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探究
答案7:《潼关》一诗中“大河”“流”“群山”“立”这四个意象具有雄浑壮阔、气魄宏大的特点,作者用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问题8:在《潼关》这首诗中,谭嗣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他为何会选择这样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文本探究
答案8:在《潼关》这首诗中,谭嗣同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气魄宏大的景象,包括黄河的奔流、高山峻岭的矗立等。他选择这样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因为这些景象能够象征着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表达出他渴望冲破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同时,这些景象也烘托出他内心的不满和激愤,以及对壮志难酬的感慨。
小结
文本探究
《潼关》是谭嗣同的七言绝句,它以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壮志豪情。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形,并巧妙地融合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首先,诗歌以“终古高云簇此城”起笔,展现出潼关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这不仅描绘了潼关的地形,也暗示了其作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的重要地位。在秋风的吹拂下,“秋风吹散马蹄声”,形成一种特有的动态美,这种静与动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潼关的肃穆与庄严。
小结
文本探究
在第三句“河流大野犹嫌束”中,诗人用黄河的奔腾与大野的辽阔来衬托潼关的险要。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潼关的险要,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黄河的浩浩荡荡,象征着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憧憬。
最后一句“山入潼关不解平”,更是将潼关的地形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这里的“不解平”不仅指潼关周围的山峦起伏,更暗喻诗人内心的激昂与不平。这里的“山”与“平”,既是地理上的对比,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小结
文本探究
总的来说,《潼关》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歌。它不仅描绘了潼关的地形,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壮志豪情。诗人将自己的人格精神投射到潼关的山河之上,形成了这首独特的诗歌。
山河作证,青春绝唱——谭嗣同《潼关》生命诗篇品读会
语文实践活动
谭嗣同,一位用生命照亮历史的维新志士。在他慷慨赴死、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多年以前,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曾策马经过千年雄关——潼关。那一刻,他脱口而出的诗句,仿佛是一封写给未来的豪迈宣言,预示了他“冲决罗网”的一生。这首诗,就是他少年时写下的《潼关》。今天,让我们通过朗读与探究,走进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去触摸那颗跳动不息的英雄之心,去解读这首用山河写就的青春绝唱。
1.活动背景
山河作证,青春绝唱——谭嗣同《潼关》生命诗篇品读会
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分层朗读(感受节奏)、意象品析(绘制“诗意地图”探究“高云”“秋风”“山河”的深层含义)与主题讨论(联结诗人生平,探讨“冲决罗网”精神),最终撰写一段阅读心得,综合理解诗歌如何借潼关之景,抒写少年谭嗣同的豪情壮志与生命底色。
2.任务要求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当你第一次读到《潼关》这首诗时,是否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少年豪情?这种豪情与谭嗣同后来的生命轨迹有什么联系?
3.学习内容
部分1:整体介绍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谭嗣同的一生仿佛一曲英雄悲歌,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其精神与志向却长久回荡在历史长河中。作为晚清维新志士,他毕生以“冲决罗网”为使命,这种不甘束缚的豪情,早在少年时期所作的《潼关》中就已初露锋芒。这首诗写于谭嗣同14岁(一说18岁)时,正值他游历四方、胸怀大志的年纪。诗中展现的倜傥气度与不羁情怀,不仅是他个人性格的写照,更是后来投身变法、慷慨就义的精神预演。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一位少年英雄如何用诗歌抒发志向,以及这种志向如何贯穿他的一生。潼关作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其险要地势与历史沧桑,为诗人的情感提供了厚重的背景。整首诗以景写情,以物言志,让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到时空的交织与英雄的呐喊。
3.学习内容 部分1:整体介绍
语文实践活动
【原文诗句】
终古高云簇此城
【活动内容】
如果让你用画笔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的画面,你会如何表现“簇”字带来的动态感?试着在阅读时闭眼想象,云朵仿佛在城头聚散离合,这让你联想到哪些历史故事?
3.学习内容
部分2:第一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开门见山地将潼关的时空维度拉开。诗人从“终古”二字切入,赋予诗句历史的纵深感,让人联想到潼关作为千年雄关的沧桑变迁;“高云”则由虚入实,转向眼前之景,而“簇”字尤为精妙,意为簇拥、环绕,生动地写出浮云盘绕城关不散的景象。阅读这句诗时,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鲜明图画:巍峨的潼关城雄踞山腰,顶上浮云缭绕,仿佛自亘古以来便如此凝滞,冷眼旁观人世的兴衰轮转。若进一步结合古诗中“云”意象的传统,会发现这里的浮云既是实写自然之景,也暗含虚指。
3.学习内容 部分2:第一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高适《别王彻》亦有“浮云暗长路”之句,可见浮云常象征阻隔与愁绪。谭嗣同写此诗时,国家内忧外患,个人又自幼丧母、备尝孤苦,因而诗中的“高云”亦可理解为家国阴霾在他心中投下的阴影。通过反复诵读和意象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体会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厚重熔于一炉。
3.学习内容 部分2:第一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原文诗句】
秋风吹散马蹄声
【活动内容】
在默读“秋风吹散马蹄声”时,你能听出秋风与马蹄声交织出的韵律吗?试着用节奏轻诵,感受诗中从静到动的转变,这如何烘托出诗人的形象?
3.学习内容
部分3:第二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第二句“秋风吹散马蹄声”将视线从高空收拢至地面,由静入动,以声传情。“踏踏”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古关隘的沉寂,也将诗人的形象推至读者面前:一位少年豪杰扬鞭策马,疾驰而来,意气风发之态跃然纸上。时值秋季,秋风干爽而略带寒意,不仅吹散了马蹄声,更吹来了诗人仆仆风尘中的豪气。自古写秋多带悲意,但此句却于苍凉中暗藏雄壮,原因在于诗人的豪情浸透字里行间。
3.学习内容 部分3:第二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诵读这句诗时,要注意其声色兼备、虚实相生的特点——秋风是虚写,马蹄声是实写,动静结合中,骑者的英姿激活了画面的亮色,也为后文抒怀埋下伏笔。通过对比其他秋诗(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谭嗣同如何以秋景反衬豪情,让阅读成为一次穿越时空的听觉体验。
3.学习内容 部分3:第二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原文诗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
【活动内容】
朗读“河流大野犹嫌束”时,你是否感受到黄河奔腾中的不甘?试着比较这句诗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异同,思考“嫌束”二字如何折射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习内容
部分4:第三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第三句“河流大野犹嫌束”转入对山河的描绘,但已超越写景,直抒胸臆。“河”指黄河,诗人以浩荡黄河在辽阔原野上奔腾却仍感束缚为喻,抒写自己不甘受羁的豪放胸怀。阅读这句诗,需结合地理与情感双重维度:潼关地处黄河转折处,水流湍急,而“大野”象征开阔空间,即便如此,黄河仍“嫌束”,生动体现诗人对自由的渴望。这种借物言志的手法,在古诗中常见,如李白写黄河气势磅礴,但谭嗣同更强调“束缚”与“冲决”的张力。
3.学习内容 部分4:第三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通过细读“犹嫌束”三字,我们可以探讨诗人少年时即有的叛逆精神——他向往无拘无束的人生,哪怕面对旷野亦觉局促。这种情感与他后来在《仁学》中倡言“冲决罗网”一脉相承。在阅读中,不妨联想其他英雄诗篇(如岳飞《满江红》),感受壮志未酬的共通情感,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3.学习内容 部分4:第三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原文诗句】
山入潼关不解平
【活动内容】
当你品味“山入潼关不解平”时,能否从山势的崎岖中读出诗人的铮铮铁骨?尝试用肢体语言模仿山峦起伏,再结合诗句思考:这种“不平”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3.学习内容
部分5:第四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第四句“山入潼关不解平”以山峦险峻寄寓诗人的磊落奇气。潼关境内崇山峻岭连绵,诗人巧妙化用“不解平”二字,既写实景,又暗喻自己不甘平庸、卓尔不群的志向。山岳在此成为诗人人格的化身——他渴望像巍峨山峰一样屹立不群,拯世救民,即便可能招致“树大招风”之妒(如龚自珍“一山突起丘陵妒”)。
3.学习内容 部分5:第四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阅读这句诗时,应关注其与第三句的对仗工整:河流的“嫌束”与山峦的“不解平”形成呼应,共同抒写“冲决罗网”的心声。谭嗣同自幼饱读诗书,熟知英杰之士多以山峰自许,他在13岁所写联语“点一盏灯替乾坤生色”便可见其抱负。通过对比其他咏山诗(如王安石《登飞来峰》),我们能更深刻体会诗人如何将自然意象转化为精神宣言,让阅读成为一场与英雄对话的旅程。
3.学习内容 部分5:第四句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重温《潼关》全诗后,你认为这首诗如何为谭嗣同的传奇人生奠定基调?试着将诗中意象与他戊戌变法的选择相联系,写一段阅读心得。
3.学习内容
部分6:结尾总结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①《潼关》一诗犹如谭嗣同生命的序曲,少年时的豪语预言了后来的壮举。吟咏此诗后,他马不停蹄奔赴人生战场,从潼关到京城,最终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实践了“冲决罗网”的誓言。诗中“高云”“秋风”“河流”“山峦”等意象,不仅刻画了地理险隘,更象征了诗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通过整体阅读,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如何将个人情感、历史背景与哲学志向融为一体。
3.学习内容 部分6:结尾总结
语文实践活动
【文本解读】
②谭嗣同的短暫一生,正如这潼关险隘,充满起伏与抉择,而他的诗作则成为后世阅读不尽的财富。在品味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赏析文学之美,更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它激励读者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束缚中向往自由。这种阅读体验,让古诗穿越时空,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
3.学习内容 部分6:结尾总结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潼关》。
2.写一篇关于谭嗣同的短文,介绍他的生平、思想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