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26、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6 22: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2.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三种人的形象。
3.摒弃奴才和聪明人的人性弱点,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
【课前预习】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查找鲁迅先生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作者头像,学生观察头像识别人物。之后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并用简要的语言对鲁迅先生做出评价。
教师激情导入:毛泽东曾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如何理解这段话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它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老师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大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鲁迅,亲近鲁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敷衍()(2)猪窠()(3)炜银耳()
(4)侍候()(5)秽气()(6)混帐()
2.用恰当的词语替换句中划线的部分。
(1)“先生,我这样是应付,勉强维持不下去的。()
(2)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事先看清事物发展的能力。()
3.本文选自,是一篇类似于小说的散文。
4、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三个人:一个奴才,一个聪明人,一个傻子,你觉得“聪明人”和“傻子”谁可敬,谁可憎?他们是怎样的人?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声情并茂,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第一组3名同学,读到“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第二组4名同学,读剩余部分。
2.独立思考问题:
①故事中最忙的一个人是谁?他在忙什么?
②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3.交流展示
全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总结出答案。
①故事中最忙的一个人是奴才,他在忙着找人诉苦。
②本文以“奴才”的活动(奴才诉苦)为线索,主要写了两件事:奴才找聪明人诉苦、奴才找傻子诉苦。
四、精读细品
细读课文相关部分,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奴才的形象:
1.阅读相关语段并思考:
(1)“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他遇到了聪明人,有什么表现呢?同学们找出奴才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2)奴才的处境非常悲惨,他通过诉苦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仍然寻人去诉苦。”他看见了傻子,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奴才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傻子热情地帮助奴才,奴才对傻子的言行持何种态度?
(4)奴才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合作探究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小组内交流,整理归纳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3、展示交流
小组代表把本组探究结果在班内展示交流,小组间相互商讨,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1)神态: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内心悲苦之极。
语言:“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吃的极差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工作多、受鞭打
(2)神态:“他流着泪说….”——处境极苦
语言:“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住的极差
(3)“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惊讶)
“这怎么行?……”“这不行!主人要骂的!”(反对)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诬蔑出卖)
神态:…….恭敬而得胜地说……
……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4)甘受奴役和压迫、不思反抗、助人为恶、奴颜媚骨卑劣无耻
教师总结:奴才对于现实生活苟且偷生,通过寻人诉苦,来自我安慰;他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傻子身上,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主子身上,幻想主子大发慈悲,赏识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是何等的愚昧无知!更为严重的是他出卖傻子,向主子邀功,向主子讨好,又是何等卑劣无耻。奴才可怜、可悲、更可恨!我们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二)分析聪明人的形象
1、速读课文并思考:
(1)面对奴才的诉苦,聪明人做了哪些聪明事?说了什么聪明话呢?聪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找出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人物性格。)
(2)你认为聪明人真的聪明吗?
2.合作探究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小组内交流,整理归纳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3、展示交流
小组代表把本组探究结果在班内展示交流,小组间相互商讨,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1)和许多人一样,聪明人在听了奴才的诉苦之后,安慰奴才:“我想,你总会好起来……”“这实在令人同情。”——敷衍、欺骗、圆滑
神态: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伪善圆滑
动作: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伪善圆滑
(2)聪明人上迎合主人,下欺骗奴才,圆滑、世故、伪善,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作者成这类人为聪明人,是褒义贬用,增强讽刺效果。
(三)分析傻子的形象
1、阅读相关语段并思考:
傻子在听了奴才的倾诉后,有怎样的言语及动作?表现了傻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2、交流展示:
班内交流,同学间互相补充,教师总结明确:
他说了声“混帐!”,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傻子想帮助奴才,对奴才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傻子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可敬可爱。
五、归纳总结
1.聪明人、傻子和奴才各自代表了社会上的哪一类的人呢?作者对这三类人各持什么态度呢?
2.你认为作者通过写此文,最终目的是想表达自己何种思想?
1.小组讨论交流、总结
文中的“聪明人”、“傻子”和“奴才”就代表了对待旧社会抱不同态度的三种人,聪明人象征着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他表面上同情奴才的遭遇,其实是给他们以精神的麻醉;傻子则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反抗者,敢于向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奴才则是封建统治的受害者,他们甘受奴役,甘受压迫,象征着那些愚昧无知、不知反抗的病态社会的人们。
作者对“傻子”持赞美的态度。对奴才和聪明人持讽刺批评的态度。
2.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总结:本文写于19世纪20年代,社会黑暗,中国民众奴性十足,愚昧麻木而又不自知。作者实际上非常希望能有那么一天,中国的百姓不再坚持自己的奴性,而学会抗争,团结起来,砸烂那吃人的社会。正如他在《故乡》里所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今天,鲁迅的愿望已经实现,中国人终于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但是,我们仍然希望鲁迅笔下正直忘我的“傻子”会更多地涌现,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六、课堂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七、巩固运用
出示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阅读现代的“傻子”——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并根据材料为获奖者写一段颁奖词。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6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6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来,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肝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去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米的单室里。郭明义曾先后获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
2、情境作文:
“上课已有五分钟,可是语文老师还没有来,这下子可急坏了同学们。教室里乱哄哄的。”请根据这一情境,运用综合描写的手法,续写一个片段,想象描写教室里的情景。
学生自主完成后,小组内或者班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