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讽刺、幽默的文学语言艺术
2新设计
3新设计
4学情分析
5重点难点
6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谁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聪明人,不会有人愿意去当傻子,更没有谁愿意去做一个奴才,是这样的吧?鲁迅的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也是这个意思吗?首先请同学们欣赏由我班_____、_______等同学带来的情景喜剧《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2、戏剧表演
表演者要注意夸张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手段的运用。
3、表演分析
好,让我们先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吧。
1)、在表演的过程中,老师关注到一个很重要的场景,那就是砸墙,很是生动,那他为什么砸墙?(开窗)。为谁开窗?(奴才)
2)、为什么替奴才开窗?(奴才的诉苦)结果如何?(被众人撵跑)
3)、奴才除了向傻子诉苦,还有别的倾诉对象么?(聪明人)
得到了什么?(安
慰)。好,奴才不想或者不愿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寻人诉苦,可同样的倾诉收到不同的帮助,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下面我们走进文本,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运用我们熟悉的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分析这几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只列出一种)。
4、人物分析表
人物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人物形象
奴才
聪明人
傻子
5、分组展示
1)、采用格式:
_____________这一句运用________刻画了人物的________形象特点。
2)、重在“奴才”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分析。“聪明人”和“傻子”只讨论人物形象特点。
3)、教师总结:好,分析到这里,我们对这几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做一下概括:傻子其实并不傻,他只不过是有些鲁莽,势单力薄,曲高和寡;聪明人也不见得聪明,他的所谓的怜悯同情实际上是一种虚伪;而奴才,则是彻头彻尾的奴才,他不仅安于做奴才,而且害怕做不成奴才,可悲可恨可叹可怜!
6、讽刺艺术
作者在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语言表现手法?(夸张)起到了什么作用?(突出幽默与讽刺的效果)请举例说明:
7、课堂结语
这篇短文利用幽默、讽刺的文学艺术手段、采用象征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三个典型的人物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倾向。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呦!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曾这样说:世上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也便是本文带给我们的触动吧!
活动2【导入】课本剧
《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课本剧
奴才步履蹒跚,痛苦、忧愁的上场。
道白:唉!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旁白: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聪明人上场:手拿折扇,悠闲自在的坐着。
奴才(眼泪联成一线,从眼角上直流下来):先生!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聪明人(惨然):这实在令人同情。
奴才(面露喜色):可不是么!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
聪明人(眼圈发红):"唉唉......"
奴才: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聪明人: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奴才:"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旁白: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傻子上场:肩扛铁锤
,气势汹汹的走上来。
奴才(满含热泪):先生!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窝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傻子(大怒):混帐!
奴才: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傻子: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奴才:"这怎么行?......"
傻子:走!走!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走到他屋外,傻子做动手砸墙状
奴才(大惊):"先生!你干什么?
傻子: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奴才(做阻止状):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傻子做继续砸墙状。
奴才(躺在地上,哭嚷着):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
众上场,持物赶走傻子。
主人官威十足,一摇一晃上场。
奴才(面对主人做讨好状):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主人:你不错!
奴才(面对聪明人,面露喜色):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
聪明人(高兴):"可不是么......"
众:你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