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敷衍( ) 窟窿 ( ) 猪窠( ) 侍侯( ) 煨银耳 ( ) 秽气( )
2.介绍作者:
本文作者是( ),原名(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小说《 》,
散文《 》、《 》,杂文《 》。本文是一篇( ),选自《 》。
3.你认为本文中主要写了哪个人物?作者主要在批判什么?
4.文中的“奴才”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
5.你认为文中的“傻子”傻吗?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 6.请揣摩下列句子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1) “先生!”他悲哀的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吃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的打滚。
“哎哎。”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7.文学作品的内容及语言风格是多样化的。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辛辣的嘲讽了某些人身上丑陋的奴性。作者使用夸张的手法,造成了本文语言幽默、讽刺的效果,请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赏析。 8.下列句子中刻画人物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B.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C.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吗”? D.“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
9.下列句子中没有表现奴才本性的一项是( )
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的打滚。 B.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的说。 C.“你不错。”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10.一支部队驻扎在北极圈内。一个老兵说:“这儿根本不算冷。我在阿拉斯加呆过,那地方才冷呢!连炉子里的火都冻住了,怎么吹也吹不灭,”另一个老兵说:“这算什么!我呆过一个地方,讲话时,话一出口就冻住了,这样一来,我们只得把冰冻单词放在开水里融化,才能理解命令!”两个老兵才用的方法都是什么?(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讽刺
11.假如你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一员,你愿意做其中哪个人——奴才?聪明人?傻子?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窝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1.奴才与穷人、奴隶有什么不同,此文中的“聪明人”与通常说的耳聪目明的人又有什么不同?
2.文章中人物很有个性,请以奴才为例,找出具体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来说明奴才的特征。
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4.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目的是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土
邹志安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选自《延河》1981年第11期)
5.速读全文,说说作者通篇都在写父亲,为什么要以“黄土”为题。(2分)
答:
6.②~④段是对父亲生平事迹的描写,依次概括,应是 、
和 。(3分)
7.第②段加线句中的“一定”能否改为“也许”?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8.文中的父亲默默无闻,生平并未做过什么大事,但读来却深沉感人,令人久久怀想。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一是作者对父亲的 ;二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 。(2分)
9.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句话再次回应了广大农民的企盼。请从第⑥段找出表达农民心声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答:
10.右图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欣赏这幅油画,说说它的感人之处。(4分)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 那儿得到了 。 1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 ①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1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13.“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14.“这也是恩惠啊”中“这”指的是什么? 15.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26、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一些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及字形。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3.分析三种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揭示人物思想的写法。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对鲁迅的这种具有象征性的文章,只要充分预习,稍加点拨,即可明白。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不可作过多的分析。
3重点难点
1.分析三种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揭示人物思想的写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4.1.2学时重点
4.1.3学时难点
4.1.4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分析三种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2.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揭示人物思想的写法。
4.2.2学时重点
1.分析三种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4.2.3学时难点
1.分析三种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谁都愿意做一个聪明人,不会有人愿意去当傻子,更没有谁去愿意去做一个奴才,是这样的吗?(生答)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活动2【活动】活动二:
展示学习目标
活动3【讲授】活动三:
三、分组探究,赏析人物形象。
第一个环节:识奴才
(1)全篇着墨最多的是哪一个人? 奴才。
(2)细读全文,思考: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奴才的奴性,结合课文试做分析。
(自己任意分析一处并做旁批,组内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学生作答。)
师:正如鲁迅评价奴才:一个奴隶,仅仅是奴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安于奴隶的地位,毫无反抗之意,那他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板书:安于卑微,甘被驱使)
第二个环节:辨聪明
请大家辨别一下聪明人是否真聪明?找出依据说话。提示:对于奴才,聪明人做了几件事?你认为聪明人所做的事对奴才有无帮助?要求:二选一小组讨论后作答。我说他聪明,是因为____________。我说他不是真聪明,而是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
第三个环节:赞傻子
多媒体展示此段文章,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
睡下去就咬得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要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 ……”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1)请大声说出傻子的台词:“混帐!”思考为什么傻子要这样说。
明确: 想帮助奴才,对主人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2)傻子接下来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明确:傻子开始动手砸墙,却被奴才拦住,最终被奴才赶走。
(3)既如此,鲁迅为什么还要叫他“傻子”?作者在这里对“傻子”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傻”,只是在聪明人眼中的形象,这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傻”,而应冠以“正直忘我”的概念。不圆滑,不虚伪,不看权势的脸色行事,是一个敢说敢干的人。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傻子”是指那些头脑糊涂,不明事理的人。
师:这正如鲁迅在杂文《坟》中所写:然而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
师:由此,我们感知鲁迅对傻子持什么态度? 生:赞美。 师:可用哪两个字来形容? 生:可敬
师:现在,你想做聪明人、傻子还是奴才?(生答)
活动4【讲授】活动四
四、课堂小结。
师:那么,另外两个人物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学生尝试总结,然后多媒体展示仅供参考)
本文以奴才的活动为线索,勾画出了三个典型人物形象,采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倾向。“聪明人”、“傻子”、“奴才”代表了对旧社会抱不同态度的三种人,“聪明人”象征着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他表面上同情奴才的遭遇,其实是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麻醉;傻子则象征封建统治的反抗者,敢于向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奴才”则是封建统治的受害者,他们甘受奴役、甘被驱使,象征着那些愚昧无知、不知反抗的病态社会中的人们。
主旨:鲁迅借这篇散文诗告诉人们只有发扬“傻子”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奋起抗争,才能挣脱锁链,摆脱奴隶的命运。
活动5【作业】活动五:
师:是啊,奴才安于卑微,聪明人又圆滑世故,傻子,唯有正直无私的傻子,敢于奋起抗争,去改变这个社会。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前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篇文章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请看现代傻子林秀贞的事例。
请同学们再搜集这样的现代“傻子”的事例。
课件10张PPT。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学习目标(第二课时)分析三种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揭示人物思想的写法。 细读全文,思考: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奴才的奴性,结合课文试做分析。
要求:赏析语中有关键词解读“奴性”
识奴才一个奴隶,仅仅是奴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安于奴隶的地位,毫无反抗之意,那他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辨聪明请大家辨别一下聪明人是否真聪明?找出依据说话。
提示:对于奴才,聪明人做了几件事?你认为聪明人所做的事对奴才有无帮助?
要求:二选一小组讨论后作答。
我说他聪明,是因为____________。
我说他不是真聪明,而是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他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聪明人一样吗?赞傻子“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
睡下去就咬得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要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 ……”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请大声说出傻子的台词:“混帐!”思考为什么傻子要这样说。 想帮助奴才,对主人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傻子接下来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傻子开始动手砸墙,却被奴才拦住,最终被奴才赶走。 既如此,鲁迅为什么还要叫他“傻子”?他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傻子”一样吗? “傻”,只是在聪明人眼中的形象,这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傻”,而应冠以“正直忘我”的概念。不圆滑,不虚伪,不看权势的脸色行事,是一个敢说敢干的人。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傻子”是指那些头脑糊涂,不明事理的人。这正如鲁迅在杂文《坟》中所写:然而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 本文以奴才的活动为线索,勾画出了三个典型人物形象,采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倾向。“聪明人”、“傻子”、“奴才”代表了对旧社会抱不同态度的三种人,“聪明人”象征着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他表面上同情奴才的遭遇,其实是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麻醉;傻子则象征封建统治的反抗者,敢于向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奴才”则是封建统治的受害者,他们甘受奴役、甘被驱使,象征着那些愚昧无知、不知反抗的病态社会中的人们。
课堂小结鲁迅借这篇散文诗告诉人们只有发扬“傻子”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奋起抗争,才能挣脱锁链,摆脱奴隶的命运。
现代傻子: 林秀贞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辞】?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作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