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C.“大妈,清茶七分满,情意装满杯。看您面容憔悴、气色不佳,请喝杯红茶暖胃驱寒。”《
D.“堂哥,听说你拉肚子,贤弟泡上白茶一杯,愿你早日康复。”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说明:1,本卷共五大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策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田园乐(其六)
不音忠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王维
在一个静谧的午后,你轻轻地打开语文书,有时借朱自清春雨中那一点点黄晕的光,有时在老舍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冬日澄清的河水中照个影儿…探寻语文的奥秘。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在语文的世界里思绪纷飞,游人在岔路口产生了分q1,有人想去看寂静的旷野,有人想去看热闹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街市,有人想去()大伙最终决定兵分几路,匆匆分别后,各得其所。一队在柔软的草地上,
A.前两句写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欣赏花枝招展的世界;一队在人声鼎沸的街区,感受人间繁华…时光无休无止,是未来可期,亦是
B.后两句写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来日方长。
C.诗歌对仗工整。如前两句中“桃红”对“柳绿”,“宿雨”对“朝烟”,“复”与“更”相对。
1.(2分)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D.诗歌所绘之景纷繁多姿。如后两句,有“山客犹眠”的动景,有“花落”“鸟啼”的静景,以
黄晕
分q1
静衬动。
2.(1分)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8.诗歌后两句表达了“山客”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4
3.(2分)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各得其所
B.花枝招展
C.人声鼎沸
D.无休无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9-11题。(10分)
三清山的山常年都是翠绿翠绿的,早就想换换装了。雪一下,就是一个洁白纯净的世界。山峰变
【甲】
成了素衣素裙的少女,更加娴雅端庄。雪后的山峦色彩仍是那么生动,松梵柏林不时从震中透出,向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砖只
你展示“含翠千山盘玉屏”的意境。冬日去三清山游玩,
这是三清山的冬季限定。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本父
4.(1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类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A.不时,松林柏林从雪中透出
之将至云尔?”
B.从雪中,松林柏林不时透出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C.松林柏林从雪中不时透出
【注释】①女:同“汝”,你。②奚:为什么。③十室之邑:十户人家的地方。
D.松林柏林不时从雪中透出淡绿和深绿
【乙】
5.(2分)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太史公①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⑦,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
A你可以在同一天里,运气好的话,看遍三清绝景一一雾淞、日出、云海、象形石
想见其为人。”
B.你可以在同一天里,看遍三清绝景一一雾淞、日出、云海、象形石,运气好的话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 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
C.运气好的话,你可以在同一天里,看遍三清绝景一一雾淞、日出、云海、象形石
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
D.看遍三清绝景一雾淞、日出、云海、象形石,运气好的话,你可以在同一天里
折中 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6.(2分)国庆节期间,大伯一家三口从海南回来。请根据情境,选出下列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
A.“大伯,您舟车劳顿,令尊还没回,我为您泡上一杯绿茶,代他表示歉意和欢迎。”
【注释】①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
B.“大伯,白茶是三清山特产,现惠赠给您,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的大路让人行走。③适:往。④祗(2hī)回:流连,徘徊。⑤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
七年级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4页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yùn, 歧
2.……
3.B
4.D 【 解析】画波浪线句成分残缺 。 句子缺少谓语 ,应在“ 透出”加上宾语“ 淡绿和深绿” 。故选 D。
5.C
6.C 【 解析】A.“令尊”是敬词 , 用来称呼别人的父亲 ,此处应该用谦词 ,将“令尊”改成“家父”;B.“惠赠”是敬词 ,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 ,此处应该用谦词,将“ 惠赠”改成“敬赠”;D.“贤弟”是敬词 ,用于称呼自己的弟弟或者别人的弟弟,此处应该用谦词 ,将“贤弟”改为“小弟”;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
(一)
7.D 【 解析】D.“山客犹眠”是静景 ,“花落”“鸟啼”是动景 , 以动衬静 。
8.“花落”“未扫”“莺啼”“犹眠”,营造出闲适悠然的意境 ,传达出“山客”对山居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学生能抓住关键词或对最后两句进行赏析,答出“山客”对山居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即可 ,2 分)
(二)
9.(1)迷惑;(2)按时;(3)离开,离去 。
10.(1)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守信的人,但没有像我这样好学的人。
(2)虽然(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11.①孔子非常好学,他自信的认为十户人住的地方,没有人更比他好学的了,好学甚至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②孔子非常注重学习方法,重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孔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缺点,非常善于向他人学习;③孔子的影响力很大,在他的故居就有很多儒生按时演习礼仪。(结合材料写出3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1)根据【甲】①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避免迷惑和疑惑。孔子非常注重学习方法,重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2)根据【甲】②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知,孔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缺点,教导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3)根据【甲】③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和④段“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知,孔子非常好学,他自信的认为十户人住的地方,没有人更比他好学的了,好学甚至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4)根据【乙】文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知,在孔子故居,有很多儒生按时演习礼仪。孔子不仅自己好学,还影响了后世的许多人,成为“至圣先师”,这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学习到忘记吃饭,快乐到忘记忧愁,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就是这样啊?”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守信的人,但没有像我这样好学的。”
【乙】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
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三)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共6分,每空1分。凡错、漏、增字,均不给分)
三.现代文阅读
(一)
13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14.作为教育家的于漪老师,在70岁高龄时通过对萦绕心怀的往事的回忆,就是想告诉青少年要珍惜金色年华,多读书,读好书;要学会思考,要有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二)
15.C
16.①要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父母;②真心孝事父母,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③应该让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多陪伴父母。
17.例如:慈是父母心,孝是儿女情(1分)。环节:①为父母(长辈)做一件事,用行动表达“孝”(1分);②陪父母(长辈)唠唠嗑,分享生活趣事(1分);③和父母(长辈)合个影,留下“孝”的回忆(1分)。(根据题意写出3点即可)
(三)
18. ①寒冷、残酷、荒凉;②像个魔术师,变出好多好吃的;③调皮、活泼。
19.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柿子比作小红灯笼,将石榴比作胖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柿子的形状、颜色和石榴的硕大饱满,表达了作者对秋风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风和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秋风带来的丰收景象和小草变黄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秋风的喜爱之情。
示例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秋风分别吹过田野、果园、旷野,节奏感强,表现了秋风为人们带来的丰收之景,表达了作者对秋风的喜爱之情。
20.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记叙的是我给孩子们上写作课,让孩子们描摹秋风的故事(1分);深层含义是孩子们对秋风的描摹让我出乎意料,带给我感动与感慨:即使在肃杀的秋风中,因为孩子们的童心,让我窥视到生命的可亲和可爱(2分)。
21.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用童真的内心感受秋风,用无穷的想象力去发现秋风,认为秋风带来丰收、快乐,因此他们眼中的秋风温暖而美好(2分)。作者是成年人,经历更为丰富,对秋风有更多的感触,因此认为秋风是肃杀的、荒凉的(2分)。
四、名著阅读
22.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幼时的生活,包括他在百草园的玩耍和在三味书屋求学的经历,并不只是入学后的事情;故选B。
23.示例:在《无常》中,作者通过回忆儿时见到无常的故事,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示例:《父亲的病》中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通过对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详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来分析,并按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例句的基本形式为:篇目名称+内容+主旨。
示例:范爱农回复鲁迅:你离开绍兴后我就再也找不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了,现在想来真是怀念和你一起共事的那些日子,希望来日有机会再次相聚。
示例:父亲回复鲁迅:虽然那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现在想想那时候对你的教育方式确实有所欠缺,不应该束缚你自由的天性。
五、写作
(一)评价整体要求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心明确,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 境与任务要求;文从字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二)等级评分标准
等级评分标准
(1)基础等级(40分)
①一类卷(34~40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条理清楚,书写规范整洁,标点正确。
②二类卷(28~33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言较通顺,结构完整,书写整洁。
③三类卷(21~27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句较通顺,层次较清楚,书写较整洁。
④四类卷(20分以下):中心不够明确,内容贫乏,语句零乱,结构松散,卷面混乱。
(2)发展等级(10分)
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
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想象奇特,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