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921年中共一大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为推动社会进步,挽救民族危亡,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思想解放。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掀起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单元导言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
1922年中共二大举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 五四运动
学习目标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取得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理解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革命果实却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政局再度陷入混乱,彼时的中国,因制度的革新充满了希望与生机,又受困于现实的黑暗。
项目 1914年前 1914年后
棉纺厂数目 22个 64个
纱锭数目 70余万枚 222余万枚
缫丝厂数目 170多家 430多家
面粉厂数目 40多家 120多家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袁世凯为了称帝,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中华民国诞生后,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政局再度陷入混乱,此时的中国,既充满了希望与生机,又受困于现实的黑暗。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封建思想仍然深刻的留在民众心中。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活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制度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启发国民新的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
彻底清除旧文化的毒害。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1915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敬告青年》,在文中他倡导自由、进步、科学、实利(注重实际)、世界主义(开阔视野)、健壮(身心健全),反对保守、落后、迷信等旧观念;主张青年冲破传统枷锁,树立独立人格;鼓励青年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以“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姿态面对社会。
该文始终贯穿着"为政治而文化"的态度,其"革命"色彩浓于"学术"价值,发出了向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宣战的号角,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因《青年杂志》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所办的杂志同名,为避免版权纠纷,《青年杂志》于1916年9月1日在出版第二卷时正式更名为《新青年》。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阵地
1917年,应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往北京。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因此,《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辜鸿铭,被誉为“清末怪杰”,他学贯中西,精通九国语言,曾任教北大,他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是当时极具影响的文化名人。
新文化的的倡导者
旧文化的的捍卫者
彼时的北大,不仅包容了旧学代表和拖长辫、着异服的前清遗老,更包容了接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授。蔡元培校长提出“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理念后,北大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自由、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
①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旧道德、旧文化是传统思想文化与伦理规范的统称,核心是服务于封建帝制与等级秩序的观念体系。
思考:结合下列事例,说说为什么要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她死后,当地给她立了一块牌坊,赫然写着“贞洁烈妇”。
民国初年,山西青年赵某喜好自然科学,成年后想报考西医,立志治病救人。但身为宗族长辈的祖父坚决反对,秉持“唯有读圣贤书才是正途”的旧观念,认为西医是“异端邪说”,会败坏家风。宗族不仅扣下他的家产,阻拦学费筹措,还指责其“忤逆长辈”。赵某争辩无果,最终被迫放弃求学志向,在家乡务农终老。
旧道德、旧文化推崇权威、强调等级服从,压抑个体自由,排斥新事物,束缚了人性、阻碍社会进步,因此必须破除。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
思考: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们是如何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的?
①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②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推翻“吃人”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孩子还没吃过人罢!救救孩子!
——摘自《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新青年》1卷5号
民 主
科学
Democracy
Science
(德先生)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核心与旗帜),反对专制和愚昧。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赛先生)
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
③开展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思考:结合下列两首诗,说说为什么要提倡文学革命?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民歌
译文:上天呀!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除非高山变平地,滔滔江水干涸断流,凛凛寒冬雷阵阵,炎炎酷暑白雪纷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相思》
胡适
也想不相思,
可免相思苦。
几次细思量,
情愿相思苦。
旧文学:晦涩、难懂、繁琐;
新文学:通俗、易懂、简洁;便于新思想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
胡适
陈独秀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号召进行文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全面革新。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逐渐普及开来,更多人接受了新思想。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影响
思考:结合下列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登载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妻子张幼仪的离婚声明。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于是选择了和家庭包办的妻子张幼仪离婚。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后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位女总裁。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北大青年们最早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而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傅斯年、罗家伦等人。
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虽不始于新文化运动,但却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比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使中国人民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基础。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局限
材料一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
对中国文化全面否定,西方文化全面肯定
思考:结合上述二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存在怎样的局限?
思考:基于此,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根据材料,说说中国近代化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大事件
学器物
学制度
学思想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归纳提升】结合下列材料,梳理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过程,分析其特点。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双方是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和德、意、奥组成的同盟国;此后,不断有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1917年4月,中国也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中国政府派出了十几万劳工到欧洲战场,他们挖战壕、运弹药、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一战结束后,各战胜国代表参加了1919年在法国召开的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团主张:
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收回青岛主权
拒绝
结果:
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严惩亲日派卖国贼。
16:30PM
抵达赵家楼二号曹宅—捣毁家具汽车,放火烧屋
17:30PM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逮捕学生三十二人,东交民巷宣布戒严,救火队赶到。
13:30PM
天安门~东交民巷(各国公使馆区)西口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进程
1919年5月5日,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声援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全国100多各城市的学生纷纷响应,先后举行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
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
军警逮捕学生
思考:对于北洋政府的行为,社会各界如何支援学生?
商人: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齐心救国,岂贪区区之微利? 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 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
工人:学生为国奔走,身陷囹圄,我工界岂能坐视?即日起罢工,并备饮食药品,以济学子。愿与学界、商界同心,共驱国贼,还我河山!
乞丐:不准在路行丐,以免妨碍国人救国之行动。戒令罢市期内,不许行偷。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北京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此后,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风潮,席卷全国。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上海商人罢市
上海全市工人大罢工
上海学生游行示威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结果
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迫使北洋政府最终妥协。
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
北洋政府释放爱国学生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胜利原因
上海商人罢市
学生游行
上海工人罢工
思考: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团结一致
导火线 口号 过 程 时间
中心
主力
形式
结果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919.5.4 - 6.3
北京
学生
罢课、游行
1919.6.3-6月底
上海
工人
罢课、罢工、罢市
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签字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消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学生被捕
【知识归纳】结合所学,梳理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完成表格。
探究思考:五四运动为什么只是取得初步的胜利而非彻底的胜利?
提出的口号没有完全实现
没有改变山东的状况
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从根本上来说,五四运动没有完成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双半社会性质也没有发生改变。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
阅读课本P68,结合下列史料,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1919年5月《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奋斗的运动中。每个个体都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而奋斗。
——彭明《五四运动史》
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中国历史》
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材料一:五四运动时期……启蒙的主体由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扩大到了工人群体,同时启蒙的刊物、著作、社团等数量猛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摘编自盖志芳《对五四运动“救亡压倒启蒙”一说的评判》
材料二:在新生代的知识青年中出现了有毛泽东、蔡和森的新民学会,有周恩来、邓颖超的觉悟社……许多早期的共产党人就是从这些人群中走出来的。
——摘编自金冲及《五四运动百年祭》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新的领导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奋斗目标:
新的群众基础:
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
广泛的群众性
社会主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奋斗目标: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不同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领导中国革命。这也是我们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标志的主要原因。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是什么?(新在哪里)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
开始标志:
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
意义:
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中心:
主力:
北京
学生
上海
工人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课堂小结
1.中华民国建立后,上演了一幕由共和而专制甚至沦为帝制的政治怪剧,中国的政治社会状况更为恶化,现实使一些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中国。为此,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C
练习巩固
2.陈独秀在解释为什么要掀起新文化运动时写道: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
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
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由此,先进的知识
分子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变法与改良
C.革命与共和 D.民主与科学
D
3.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以传播
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
A
练习巩固
4.1919年,在学生振臂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时,工人阶级、商界等积极
响应,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浪潮,席卷中国十多个商业中心城市。
材料体现了五四运动( )
A.斗争的彻底性 B.过程的曲折性
C.影响的持久性 D.参与的广泛性
D
5.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北京学生运动,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这一变化说明五四运动( )
A.从学生爱国运动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运动
B.性质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C.目标从"外争主权"转变为"内除国贼"
D.领导者从学生转变为资产阶级
A
练习巩固
6.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提出该观点的主
要依据是( )
A.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B.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做了干部上的准备
C.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D.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