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目 录
第五单元
14 搭船的鸟
15 金色的草地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梅
14 搭船的鸟
生字词积累
会认字
鹦(yīng)、鹉(wǔ)、悄(qiāo)、搭(dā)、亲(qīn)、父(fù)、沙(shā)、啦(la)、响(xiǎng)
会写字
搭(dā,部首:扌,组词:搭船、搭车);亲(qīn,部首:立,组词:亲人、亲切);父(fù,部首:父,组词:父亲、父子);沙(shā,部首:氵,组词:沙子、沙滩);啦(la,部首:口,组词:来啦、好啦);响(xiǎng,部首:口,组词:响声、响亮);羽(yǔ,部首:羽,组词:羽毛、羽翼);翠(cuì,部首:羽,组词:翠绿、翠鸟);嘴(zuǐ,部首:口,组词:嘴巴、长嘴);悄(qiāo,部首:忄,组词:悄悄、悄悄话)
重点词语解析
漂亮:好看、美观(文中指翠鸟的羽毛、外形好看,是作者对翠鸟的直观印象)。近义词:美丽;反义词:丑陋
悄悄:形容声音很低或没有声音(文中指作者 “悄悄地看” 翠鸟,体现对翠鸟的喜爱与小心翼翼,怕惊扰它)。近义词:轻轻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文中指翠鸟鲜艳的颜色在船上很显眼,突出翠鸟的外形特点)。近义词:惹人注目
一下子:表示时间很短、动作很快(文中指翠鸟冲进水里捕鱼的速度快,体现翠鸟动作敏捷)。近义词:一瞬间
精彩句子解析
“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从 “羽毛”“翅膀”“长嘴” 三个方面描写翠鸟外形,用 “翠绿”“蓝色”“红色” 的色彩词,直观展现翠鸟的 “漂亮”,对比 “鹦鹉” 更突出其独特,体现作者观察的细致(抓住颜色和外形特点)。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
“冲”“飞”“衔” 三个连续动作,描写翠鸟捕鱼的过程,“一下子”“没一会儿” 突出速度快,让读者仿佛看到动态画面,体现作者观察时的专注。
“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结尾用 “搭船”“捕鱼吃” 点明翠鸟的行为,“哦” 字体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既呼应标题,又流露出发现的喜悦与对翠鸟的喜爱。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乘船时偶然发现一只翠鸟,细致观察其外形和捕鱼过程的情景,展现了翠鸟的美丽与敏捷,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也告诉我们 “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课后习题提示
1.梳理观察内容:从 “外形(羽毛、翅膀、长嘴)”“动作(冲、飞、衔)” 两方面,整理作者观察到的翠鸟特点,学习 “按顺序观察” 的方法。
2.体会观察心情:从 “悄悄地看”“正想着”“哦” 等细节,感受作者 “好奇→专注→恍然大悟” 的心情变化,理解 “带着情感观察,能让描写更生动”。
3.联系生活观察:模仿作者,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如小区的小猫、公园的小鸟),记录其外形或一个动作,尝试用色彩词和动词描写。
15 金色的草地
生字词积累
会认字
蒲(pú)、英(yīng)、盛(shèng)、耍(shuǎ)、喊(hǎn)、欠(qiàn)、钓(diào)、睡(shuì)
会写字
蒲(pú,部首:艹,组词:蒲公英、蒲草);英(yīng,部首:艹,组词:英雄、蒲公英);盛(shèng,部首:皿,组词:盛开、茂盛);耍(shuǎ,部首:而,组词:玩耍、耍闹);喊(hǎn,部首:口,组词:喊叫、呼喊);欠(qiàn,部首:欠,组词:哈欠、亏欠);钓(diào,部首:钅,组词:钓鱼、垂钓);睡(shuì,部首:目,组词:睡觉、睡眠);哈(hā,部首:口,组词:哈欠、哈哈大笑);呼(hū,部首:口,组词:呼吸、呼喊);吸(xī,部首:口,组词:吸收、呼吸)
重点词语解析
盛开:(花)开得茂盛(文中指蒲公英花开放的样子,是草地 “金色” 的原因)。近义词:怒放;反义词:凋谢
玩耍:做使自己精神愉快的活动(文中指 “我” 和弟弟在草地上的活动,体现童年的快乐)。近义词:嬉戏
合拢:合到一起、闭合(文中指蒲公英花瓣关闭,是草地变 “绿色” 的原因,是作者的关键发现)。近义词:闭合;反义词:张开
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文中指弟弟假装严肃地喊 “谢廖沙”,实际是玩笑,体现孩子的天真可爱)。近义词:郑重其事
精彩句子解析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用 “手掌” 比喻蒲公英花,生动解释 “张开 / 合拢” 的动作;分 “张开时”“合拢时” 对比草地颜色变化,清晰揭示 “金色草地” 的秘密,体现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思考。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通过 “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 的动作和对话描写,还原 “我” 和弟弟的玩耍场景,充满童真童趣,也为 “观察蒲公英” 做铺垫 —— 玩耍中更容易发现细节。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用两个感叹句直接抒情,“可爱” 赞草地,“有趣” 赞蒲公英,既总结全文,又强烈表达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以及发现秘密后的喜悦。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 “我” 和弟弟在蒲公英草地玩耍,偶然发现草地颜色随蒲公英花张开、合拢而变化的秘密,展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与自然的奇妙,表达了作者对草地、蒲公英的喜爱,以及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珍惜。
课后习题提示
寻找观察发现:找出文中描写 “草地颜色变化” 的句子,梳理 “早晨(绿色)→中午(金色)→傍晚(绿色)” 的变化规律,理解 “观察要关注变化”。
分析发现过程:从 “玩耍时注意到颜色变了→仔细看发现是蒲公英花的原因”,体会 “从‘发现现象’到‘探究原因’” 的观察方法,联系自己 “发现小秘密” 的经历。
仿写变化场景:模仿文中 “事物变化带来的不同景象”,描写身边的变化(如 “牵牛花早晨开放、傍晚合拢”“月亮的圆缺变化”),用上 “…… 时……;…… 时……” 的句式。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写作要点
选择观察对象:从 “身边常见事物” 中选(动物:小狗、仓鼠、金鱼;植物:多肉、牵牛花、向日葵;物品:玩具车、书包、台灯),避免选太复杂或不熟悉的事物。
抓住事物特点:多方面观察(看:颜色、形状、大小;听:声音;闻:气味;摸:触感;尝:味道,适用于水果等),比如写 “小狗”,可抓 “外形(圆眼睛、短尾巴)、动作(摇尾巴、追球跑)、习性(喜欢啃骨头、早上叫人起床)”。
写清观察发现:记录 “事物的变化” 或 “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如 “多肉的叶子摸起来厚厚的,浇完水后更透亮”“台灯的灯光调亮时像小太阳,调暗时像小星星”),让内容有 “新鲜感”。
加入真实感受:写出观察时的心情或想法(如 “看到小仓鼠把食物塞进腮帮,我觉得它像个小胖子,真可爱”“发现牵牛花早上开、傍晚合,我觉得太神奇了”),避免只写 “事物是什么样”,没写 “自己的感受”。
例文解析(结合教材例文)
例文 1:《我家的小狗》
写法亮点:
抓外形特点:“圆滚滚的身子”“浅棕色的毛”“耳朵像两把小扇子”,用比喻让外形更形象;
用具体事例显性格:“每次我回家,它就叼着拖鞋跑过来(热情)”“看到陌生人,就汪汪叫(警惕)”,避免空洞说 “小狗很热情”;
加入细节与感受:“它舔我手时,舌头软软的,我觉得痒痒的,忍不住笑”,用 “触感 + 感受” 让描写更生动。
例文 2:《我爱故乡的杨梅》
写法亮点:
按 “外形→颜色→味道” 顺序写:先写 “圆球形、遍身小刺”,再写 “生时淡红、熟时深红”,最后写 “咬一口甜甜的、酸酸的,汁水很多”,条理清晰;
用感官描写:“摸起来软软的(触感)”“吃起来甜中带酸(味觉)”,让读者有 “身临其境” 的感觉;
藏着喜爱:“我爱故乡的杨梅” 直接点题,“熟透了的杨梅,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用 “越吃越爱吃” 体现喜爱。
写作步骤
1.确定对象与角度:先选事物(如 “我家的多肉”),再确定写哪几个方面(外形、生长变化、我的观察趣事);
2.记录观察细节:用 “观察笔记” 形式简单记录(例:多肉 —— 外形:叶子像小勺子,绿色带点红边;变化:一周没浇水,叶子有点皱,浇完水第二天就挺起来了;感受:觉得它像个坚强的小战士);
3.组织语言写具体:把笔记扩写成段落,开头点明事物(“我家窗台上有一盆多肉,是妈妈去年送给我的”),中间写特点和发现(分外形、变化两段),结尾写感受(“我每天都去看它,看着它慢慢长大,我真开心”);
4.修改润色:检查是否有 “具体细节”(如有没有写 “多肉叶子的形状像什么”)、有没有 “自己的感受”,把笼统的句子改具体(把 “多肉很好看” 改成 “多肉的叶子层层叠叠,像一把把小绿勺子,边缘还镶着一圈红,真好看”)。
写作示例
我家的小仓鼠
我家有一只小仓鼠,它叫 “团团”,因为它缩成一团时像个小毛球。
团团的外形特别可爱:它有一身浅灰色的毛,摸起来软软的,像抱着一团棉花;眼睛圆溜溜的,黑得像两颗小黑豆,白天总眯着,晚上就亮晶晶的,特别精神;它的腮帮子鼓鼓的,总能塞下好多瓜子,看起来像个小胖子。
我发现团团有个有趣的习性:它喜欢在晚上 “运动”。每天我睡觉前,都能听到笼子里 “沙沙沙” 的声音 —— 原来是它在跑轮上跑个不停,轮子转得飞快,它却一点也不累,好像在说 “我是跑步冠军”!有一次,我把一小块胡萝卜放进笼子,它马上跑过来,用小爪子捧着胡萝卜啃,嘴巴一动一动的,吃完还舔了舔爪子,样子特别乖。
看着团团每天开开心心的,我觉得它就像我的小玩伴。只要看到它,我的不开心就会跑掉,我爱我的小仓鼠!
常见误区提示
内容太笼统:只写 “我的书包很好看”,没写 “书包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图案、哪里好看”,要改成 “我的书包是天蓝色的,上面印着一只小熊,小熊抱着一颗星星,每次背着它上学,我都觉得很开心”。
没有观察发现:只写 “小狗很可爱”,没写 “小狗的小秘密” 或 “它的特别之处”,可补充 “我发现小狗每次听到我弹钢琴,就会趴在旁边,尾巴轻轻摇,好像听得懂一样”。
顺序混乱:一会儿写 “小狗的尾巴”,一会儿写 “小狗喜欢啃骨头”,一会儿又写 “小狗的眼睛”,要按 “外形→动作→习性” 或 “整体→局部” 的顺序写,让读者看得明白。
例文拓展:《我爱故乡的杨梅》(深度解析)
重点段落解析
1.“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小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写法:用 “和桂圆比大小” 的对比,让 “圆”“大小” 更具体;写 “小刺从硬到软” 的变化,体现 “观察关注细节”。
仿写:“葡萄圆圆的,比乒乓球小一点,表皮有一层薄薄的白霜。等葡萄熟了,白霜更明显,摸起来滑滑的。”
1.“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写法:用 “先是…… 随后…… 最后……” 写颜色变化,还解释 “像黑的” 不是真黑,体现 “观察仔细、思考深入”。
仿写:“苹果先是青绿色的,随后变成浅红,最后红得像小灯笼。它不是全红,底部还有一点绿,像戴着小绿帽。”
2.“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写法:用 “轻轻咬开” 的动作,“红嫩的果肉”“鲜红的汁水” 的视觉、味觉描写,让读者 “仿佛能尝到味道”。
仿写:“你剥开橘子皮,就能看到一瓣瓣像月牙一样的橘瓣,掰一瓣放进嘴里,甜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真好吃。”
借鉴要点
按 “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 的顺序:写水果时,可先写整体(大小、形状),再写细节(表皮、颜色),最后写内部(果肉、味道);
用 “对比、比喻” 让描写更形象:比如 “和 XX 一样大”“像 XX 一样”,避免干巴巴的描述;
关注 “变化” 与 “真实”:写事物的变化(如颜色、软硬),不夸大事实(如杨梅 “像黑的” 不是 “真黑”),让内容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