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五柳先生传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3、五柳先生传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0:0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五柳先生传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冀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美的文言作品,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小传。文章篇幅精短,仅208字,就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 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下注释疏通建议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章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作者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还需要正确的引导,方能领悟。
在九年级,学生已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都有所了解。在八年级下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菊花与陶渊明更是融为一体,成为隐士君子的象征。这些知识将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背景与文本相结合,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3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七--九年级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鉴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所教九年级学生具体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优美的文言词句,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在品读中了解人物志趣、性格,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并通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3.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教会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4.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尝试用文言文写一篇自传。
4重点难点
重点:1.
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陶渊明的志趣性格,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
难点: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5教学设想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6台阶搭设
为实现教学目标,搭建了四个台阶。
台阶一
落点:三读,疏通文意
方法与措施:
1.初读正音。
2.再读读准。
3.三读明意。
4.译文通意。
台阶二
落点:品读,探究文理
方法与措施:
1.按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讨论、争辩。
3.初步理解陶渊明高洁志趣。
4.构建知识网络。
台阶三
落点:赏鉴,加深理解
方法与措施:
1.
用一句话评价作者。
2.结合现实,客观辩证分析问题。
3.展示成果,加深理解。
台阶四
落点:延读,写个人小传
方法与措施:
1.
仿写自传,例文展示。
2.
学生练笔,成果展示。
3.师生点评。
7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7.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
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语文课堂,首先我要告诉大家:再烦,也别忘记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请大家猜一猜,老师会讲哪一课呢?指名回答。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拭目以待。(此环节简洁导入,快速入题)
活动2【活动】三读,疏通文意
1.播放朗诵视频,请你边听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①你能说出课文题目吗?②说说听出了哪些内容
指名回答。
2.文体知识: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走进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让学生回顾陶渊明生平,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积累作家作品。)
4.初读
请大家打开书,对照课文注音,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
(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互相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师提问重点字词,生答,师矫正。
5.再读放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6.三读难度提升,去掉标点,指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环节为下文翻译、品读作铺垫)
7.译文知意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试着口头翻译课文。
师讲解:课文翻译四步法
1.抓。抓住重点词语,根据注释直接翻译。
2.留。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3.换。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4.调。调整语序。
5.补。补出省略的部分。
活动3【导入】品读,探究文理
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好以下表格。(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
主要方面
文中语句
籍贯姓字
思想性格
志趣爱好
生活状况
活动4【活动】赏鉴,加深理解
1.用一句话填空。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一个的陶渊明。
2.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读书观?
①赞同:因为他读书只在领会文章要旨,并不过分在一字一句上费工夫,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快速阅读,获取更多信息。
②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
③“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可以根据需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值得肯定。
(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小结: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值得称颂,这是一首隐者的赞歌。
师配乐朗诵《隐者颂》
隐者颂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
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
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
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衫。
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
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
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
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
勇于放弃,敢于清高,
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滑过一丝哀伤。
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吗?
师总结:陶渊明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不过,对于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不必去做“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
(此环节将本堂课内容推向高潮,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活动5【活动】延读,写个人小传
师:这篇自传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感慨之余,我也写了篇自传。
【下水作文】
我的自传
余少小入学,捧圣贤之书,踏求知之路,凛然乎入学堂。尝得小红花不可胜数,获奖状贴于四壁。其间偶得班级排名第二,则痛哭流涕,不能自拔。幸得恩师教诲,始得脱。学而高不成,低未就。懵懵间已然不惑之年,苟安于教已十年有余,生性幽默,爱谈笑,为生之益友也。
好读书,务求会意,每至精彩之处,废寝忘食。喜瓜子,故家中常备,以消寂寞。好唱歌,胸中藏曲百余,常于课堂放歌,深得学生厚爱。闲时爱听音乐,以此放松心情。于是乎忘怀得失,逍遥自在,他人恩情记于心,仇恨去于心,最骄傲之本为人品。闲暇之余,兀自细思量,实无才能,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每念及此,也常徒自叹息顿足。数月之后,收好友一短信:“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其实人活着是一种心情,苦也好,累也好,只要心情好,一切都好!”此时,甚感幸福与满足。
《书》曰:“天道酬勤”,吾常诵:“天生我材必有用!”余必将有所为欤。
(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写人物时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又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
活动6【】
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文言介绍自己,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此环节旨在学法整合,学生运用所学技法写一段文字,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活动7【讲授】板书设计
1.籍贯姓字: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
2.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3.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志趣爱好:读书、嗜酒、写文章。
活动8【作业】课后作业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4分)
①造饮辄尽()②箪瓢屡空()
 ③短褐穿结()④衔觞赋诗()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6分)
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
③环堵萧然:④晏如也:
⑤不戚戚于贫贱:⑥不汲汲于富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2分)
A.亦不详其姓字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D.食之不能尽其材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赏读与拓展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2.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分)
3.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2分)
4.课文着力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品质?(2分)
5.我们学过的《饮酒》一诗与本文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写出诗中最为生动地刻画这一形象的两句诗。(2分)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3题。(12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②山阴:今浙江绍兴。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造饮辄尽
③不戚戚于贫贱④人问其故
2.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
②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译:
3.试举例说出陶渊明、王子猷共同的性格特点。(4分)
四、优秀作文片段欣赏
1.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2.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3.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4.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
评价: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5.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
评价: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五、欣赏中考满分作文,然后写一篇作文。
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月色中,南山下,草木间,一位身着蓑衣的农人荷着锄头在小道上放歌回家。
夜,如此静谧;人,如此安详;意境,如此和谐。这就是陶渊明,他用行动诠释着心中对田园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
“菊,花之隐逸者也。”
陶渊明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准备以自己卓越的才能为国家出一份力,但官场黑暗,尔虞我诈,他不愿同流合污,毅然弃官归隐,投向自己向往的田园,过上隐逸者的生活。也许无高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他却内心平静,坦然处之,这种精神,缘于他对自然、对田园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我学会了取舍,更学会了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归隐田园,过着村夫野老的生活。在南山下种豆,早晨迎着朝阳去田间锄草,傍晚在月光下,踏着夕露放歌回家;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感受飞鸟结伴归巢的乐趣。那种锄草时的畅快,观赏南山时的闲适,饮酒时的忘我,缘于他对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的追求,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我感受到了田同生活的闲适,自然风光的美好。
(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陶渊明虽然闲适地生活在田同之中,但他无法忘记人民的疾苦和现实社会的黑暗;可是他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于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这就是世外桃源。它已成为中华人民天上人间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系祖国,心系人民。陶渊明的身影慢慢地淡去了,但他的精神魅力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引领我去执著追求,感受美好,心系民族……
 
【得分点指要】以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切入点进行写作,并没有什么新意,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文章见得太多。以至于有令人生厌之感。但是本文依然给我们眼前一亮之感,究其原因,是小作者有意地挖掘了材料中个性的一面——陶氏弃官归隐、放歌田园人所共知,关心现实、心系黎民则罕见论述。再辅以诗句的引用,典雅的语言,使得文章在内容上亦显得颇为充实。可见,丰厚的积淀正是本文的成功秘诀。
【文题展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影响着一代中国人的成长,如孔子、孟子、张衡、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施耐庵等伟人、名人的人格、学识、作品.对后人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许多后人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在你的三年初中语文生活中,你肯定也被这些伟人、名人感动过,激动过,以至不能忘怀。请以“在的引领下”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