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9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0:0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以及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以及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的方法,但文言赏析能力还有待培养。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发散思维,本文以初读-研读-创读-思读四环节,以诵读促赏析,启发引导学生读出意蕴、悟出心境、品出内涵,提升文言阅读赏析能力。
3重点难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3.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激情,进入文章。(3分钟)
1、导语: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说……)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走近苏轼的境界吧!
2、示标,齐读。
活动2【活动】感知课文,自主合作(以四轮比赛形式组织教学)

简介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重在学生介绍作者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活动3【活动】(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自学指导一: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手不离笔,给自己不认识的字注音标调。
对重点字词可让学生板演到黑板上。
2、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粗知文章内容。教师巡视。
3、组织学生4人小组,结合课下注释,读译课文,疏通文意,不明白问题,小组内解决。
解释加红的词语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水中藻荇交横(

(4)盖竹柏影也()
(5)相与步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由学生代表翻译全篇文章,全班齐读,加强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门口照射进来,我很高兴地起来行走。因为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自学指导一: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手不离笔,给自己不认识的字注音标调。
对重点字词可让学生板演到黑板上。
2、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粗知文章内容。教师巡视。
3、组织学生4人小组,结合课下注释,读译课文,疏通文意,不明白问题,小组内解决。
解释加红的词语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水中藻荇交横()
(4)盖竹柏影也()
(5)相与步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由学生代表翻译全篇文章,全班齐读,加强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门口照射进来,我很高兴地起来行走。因为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活动4【活动】(二)研读课文,研究赏析    
★自学指导二: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追问: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追问: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中是“闲人”
包含两层意思: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总结感情: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6.小结文章主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自我排遣的失意情怀。
活动5【活动】(三)创读课文,比较提升
★自学指导三:
1、请梳理文章层次,体会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生思考归纳:文章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层写景,用比喻描写庭院月色。第三层抒情,抒发内心失意的感触。全篇仅仅84个字,却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文笔简练,深具诗意。
2、请任意选择角度(写景、抒情、语言等),比较本文和《湖心亭看雪》的异同。
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相同:两文都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写景抒情上都描写了一个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和淡淡的悲哀。
不同:在写景抒情上《湖心亭看雪》侧重游人衬托,更倾向于感情的自然流露,意境深远,写景细致,描写具体。《记承天寺夜游》偏重议论,用反问句直接抒发倾吐心声。
3、学完本文,面对苏轼旷达的情怀,你感受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感悟?
学生自由发挥:……
活动6【练习】(四)思读课文,盘点收获。
一课一得: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清练习: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让我们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结束语: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课后自我评价。(谨记:能力在训练中提高)
一课一得: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清练习: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让我们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结束语: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课后自我评价。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激发情思写一篇生活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