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试卷生物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试卷生物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03 09:25:35

文档简介

定远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试卷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报道,某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新的人体“器官”,其曾被认为是遍布全身的密集结缔组织,但实际上是充满流动液体的间质网络,贯穿于淋巴系统,是淋巴液的来源之一,它还可介导癌细胞的扩散及转移。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淋巴液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B. 间质网络中的液体有运输物质的功能,属于细胞外液
C. 淋巴管堵塞会使大量淋巴液流向组织液,从而引发组织水肿
D. 间质网络的发现对癌细胞的追踪及癌症治疗有重要意义
2.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主要是协助扩散
B. ③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 由②携带的氧扩散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 ⑤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③内一样多
3.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实验条件(其他环境条件一定)下,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只能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B. 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C. 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D. 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4.下表为测定的人体细胞外液(表中没列出淋巴液的测定数据)与细胞内液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数据(mmol·L-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
B.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和吞噬细胞所处的内环境都有②
C. ③中有的蛋白质可与氧气结合
D. ①②③中氧气浓度最高的可能是①
5.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内环境主要由A液、B液和C液组成
B. B液中一般不含有组织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C. 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D. 体液主要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
6.大脑皮层有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了许多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因此人的大脑有很多复杂的高级功能。下列关于大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老年痴呆症患者不能看懂文字,可能是大脑皮层言语区V区病变造成的
B.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调控下肢的运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C. 长时记忆与新突触的形成有关,可能涉及脑内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 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抑郁,若得不到缓解可能会患抑郁症
7.成年人的排尿活动受到脊髓和大脑皮层的调控。当膀胱储尿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会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进一步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排尿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膀胱逼尿肌
B. 从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到膀胱逼尿肌收缩的反射一定属于条件反射
C. 尿液对尿道的刺激进一步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活动的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D. 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
8.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Na+-K+泵和Na+-Ca2+交换体(转入Na+的同时排出Ca2+),两者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已知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关于该药物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肌收缩力下降 B. 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升高
C. 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 D. 细胞膜上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
9.阈电位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阈下刺激可引起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由此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局部反应。用同种强度的阈下刺激分别以单次和连续的方式刺激神经元,测得该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次阈下刺激可以累加导致动作电位的发生
B. 阈电位绝对值低的神经元更不容易兴奋
C. 若该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Na+浓度下降,峰电位值也下降
D.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刺激的强度密切相关
10.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下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中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排尿时,膀胱逼尿肌收缩是由相关神经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的
B. 尿意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产生尿意要经过膀胱内牵张感受器→b→c→e→f,这是一个完整的反射
C. 产生尿意后,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D. 排尿过程中,逼尿肌收缩会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11.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患病的原因也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等。如图为血糖调节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人持续出现糖尿现象,则可以断定其为糖尿病患者
B.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可以通过调节有机物代谢提高血糖浓度
C. 图中c为交感神经,d为副交感神经,二者功能往往是相反的,g为肾上腺髓质
D. 因为图中a可抑制b的分泌,所以a与b在调节血糖效应时表现为相抗衡作用
12.小鼠被多次攻击后会出现“社交挫败应激”(SDS),其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科研人员研究睡眠状况对SDS小鼠的影响,其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可通过垂体控制肾上腺皮质的活动
B. SDS小鼠应对社交压力的调节方式仅为神经调节
C. 剥夺睡眠的SDS小鼠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下降速度最快
D. 推测SDS小鼠进行睡眠会增强其社交压力
13.水盐调节过程中,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上受体结合后,通过调节作用导致顶端膜上水通道蛋白(AQP)的数量增加,增加对水的通透性(如图),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肾小管、集合管发挥作用
B.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水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肾小管细胞
C.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到正常水平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量会明显减少
D. 抗利尿激素通过催化细胞内一系列酶促反应,增加了水通道蛋白的数量
14.热射病是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体内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 ℃)的疾病。典型症状有高热、意识障碍等。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及热射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温时,正常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使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
B. 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大量丢失水分,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
C. 发生热射病时,脑干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热射病表明机体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及时降温和补水是预防热射病的有效措施
15.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起跑时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立刻起跑,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只需大量补水即可维持内环境稳态
C. 比赛过程中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
D. 运动员感到口渴的原因是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0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略有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17.(11分)下表是某人在进行常规体检时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分析回答问题:
(1)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①血浆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男子________(器官)的功能可能损伤。
(3)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细胞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内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下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等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如果下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A、B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通过组织液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18.(11分)肠分泌细胞可直接与迷走神经形成突触,将肠腔内的葡萄糖信息快速传给大脑,使大脑感觉到兴奋并对葡萄糖产生渴望,俗称“糖瘾”,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1)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1蛋白特异性结合会促进肠分泌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
(2)吃甜食会引起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传递愉悦感。有糖瘾的人要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愉悦感需摄入更多的糖,据此推测糖瘾是食糖量增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的结果。若据此原理研发作用于突触的药物戒掉糖瘾,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3)同时为多只小鼠提供蒸馏水、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水,最初小鼠对三者的选择频率相同,48 h后它们几乎都只选择葡萄糖水,发生了明显的糖偏好。有研究表明,激活大脑的cNST神经细胞是产生糖偏好所必需的,为验证该结论,把健康小鼠用标记的神经活动替代物处理后,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提供上述三种试剂。
(注:已知可以通过标记神经活动的替代物来检测cNST区域是否被激活,若该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则表明被激活。)
①实验中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段时间后检查它们的大脑,预测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2分)回答下列有关动物实验的问题:
(1)用动物实验法研究某腺体的功能,实验结果如表:
①根据实验结果a、d可知,该腺体的分泌物有________________的生理作用。
②根据实验结果b、e可知,该腺体的分泌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理作用。
③根据实验结果c、f、g可知,该腺体的分泌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理作用。
④该腺体是__________________,所分泌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该物质的合成需要的特殊元素是____________。
(2)为验证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某同学向几只刚进食完的小鼠(生理状况、大小等相同)腹腔内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不需要完善的是____________。
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进行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
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同时给对照组灌喂等量的酸性生理盐水
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惊厥小鼠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20.(11分)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分泌的激素甲的主要作用是促进________________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该信号除了刺激下丘脑外,还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升血糖方面与该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写2个)。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感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至__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一系列神经和体液调节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的主要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3)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器官)完成的。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分泌__________增加,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4)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有关研究还发现,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此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为验证乙醇是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尿量,某研究小组将若干生理状况相似、性别相同的实验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甲组大鼠灌胃适量乙醇溶液,乙组大鼠灌胃等量蒸馏水,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请评价该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远育才学校2024级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第8页 共8页定远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试卷
生物试题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充满流动液体的间质网络,贯穿于淋巴系统,是淋巴液的来源之一,间质网络中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有运输物质的功能,B正确;淋巴管堵塞会使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淋巴管,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组织水肿,淋巴液不能流向组织液,C错误;根据题意,间质网络可介导癌细胞的扩散及转移,因此间质网络的发现对癌细胞的追踪及癌症治疗有重要意义,D正确。
2.【答案】C
【解析】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A错误;③血浆的渗透压过低可以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由红细胞携带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C正确;与⑤(淋巴液)相比,③(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3.【答案】B
【解析】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海蟹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乙的血液浓度直线上升,说明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能维持血液浓度相对稳定,但当海水浓度稍微升高时就不能再维持稳定;丙在海水浓度较高或较低时,血液浓度基本能够维持稳定,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
4.【答案】B
【解析】根据K+主要分布在③中,可判断③是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A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②组织液和淋巴液,吞噬细胞是血细胞的一种,正常情况下所处的内环境主要是①血浆,B错误;③是细胞内液,其中的血红蛋白可与氧气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C正确;气体交换来的氧气先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给组织细胞,①②③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是①血浆,D正确。
5.【答案】B
【解析】图中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液,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进入血浆,B错误,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6.【答案】B
【解析】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会引起下肢的运动,没有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B错误。
7.【答案】B
【解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从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到膀胱逼尿肌收缩的反射可以不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
8.【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及题图可知,该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膜外Na+减少,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体(即细胞外Na+进入细胞内的同时细胞内Ca2+流出细胞外)活动减弱,使细胞外Na+进入细胞内减少,Ca2+外流减少,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A、D错误,C正确;由于该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故K+内流、Na+外流减少,细胞内液的Na+浓度升高,K+浓度降低,B错误。
9.【答案】D
【解析】一次阈下刺激没有产生动作电位,两次阈下刺激可以累加达到阈电位,导致动作电位的发生,A正确;阈电位绝对值低的神经元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属于更不容易兴奋的神经元,B正确;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若该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Na+浓度下降,Na+内流减少,则峰电位值下降,C正确;上述实验证明了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叠加,不能说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刺激的强度有关,D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说明膀胱逼尿肌收缩是由相关神经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的,A不合理;根据题图可知,产生尿意要经过牵张感受器→b(传入神经)→c(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e→f(大脑皮层),尿意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不合理;意识的产生在大脑皮层,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f(大脑皮层排尿中枢)→d→c(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a(传出神经)→逼尿肌、尿道括约肌,C不合理;正常人排尿过程中,逼尿肌收缩完成排尿过程,随着逼尿肌的收缩,又进一步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D合理。
11.【答案】B
【解析】持续出现糖尿现象,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是肾脏疾病等导致的,A错误;图中c为副交感神经,d为交感神经,C错误;仅由a(胰岛素)抑制b(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不能得出a与b在调节血糖效应时表现为相抗衡作用,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才能体现二者相抗衡,D错误。
12.【答案】A
【解析】SDS小鼠应对社交压力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与睡眠剥夺的SDS小鼠相比,未剥夺睡眠的SDS小鼠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下降速度更快,最终接近对照组,说明SDS小鼠进行睡眠能够帮助其缓解社交压力,C、D错误。
13.【答案】B
【解析】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是只能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A错误;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储存在垂体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到正常水平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不会明显减少,C错误;抗利尿激素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
14.【答案】C
【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发生热射病时,体温持续上升,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错误。
15.【答案】A
【解析】选手听到发令枪声立刻起跑,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条件反射,A正确;运动过程中由于出汗增加,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稳态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产生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D错误。
16.【答案】(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 (3)降低 碳酸氢钠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7.【答案】(1)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肾脏 (3)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 (4)适宜的温度和pH等 (5)①③④ 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6)3
【解析】(1)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①血浆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②个体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高于正常值,说明肾小球滤过障碍,可推测该男子肾脏的功能可能损伤。(3)由于饭后会引起血浆中组分和含量的变化,故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4)细胞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pH等。(6)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通过组织液被组织细胞利用(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1层组织细胞膜,即至少要通过3层细胞膜,即3层磷脂双分子层。
18.【答案】(1)谷氨酸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降低 阻止多巴胺释放 (3)①接触甜味剂和接触蒸馏水的小组 ②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而接触人造甜味剂和蒸馏水的对照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并没有被显著标记
【解析】(1)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1蛋白特异性结合会促进肠分泌细胞分泌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2)有糖瘾的人要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愉悦感需摄入更多的糖,更不容易引起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可以推测糖瘾是食糖量增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结果。若据此原理研发作用于突触的药物戒掉糖瘾,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阻止多巴胺释放。(3)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是否接触葡萄糖水,因此实验组为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而对照组为接触人造甜味剂和接触蒸馏水的小组。②由于激活大脑的cNST神经细胞是产生糖偏好所必需的,一段时间后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大脑,预测结果是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而接触人造甜味剂和蒸馏水的对照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并没有被显著标记。
19.【答案】(1)①促进发育 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 ③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④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碘 (2)C
【解析】(1)通过对不同实验处理的结果分析可知,该腺体的分泌物对动物的物质代谢、生长发育、神经活动都有影响,综合分析可知,该腺体是甲状腺,分泌的是甲状腺激素。(2)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若通过“饲喂法”进行补充,可能会导致其在消化道中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应有的生理功能。
20.【答案】(1)肝糖原 胰岛A细胞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2)下丘脑 神经调节 (3)肾(脏) 醛固酮 (4)增加 增加 不合理,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的同时,还要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解析】(4)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增加,因为原尿中含有高浓度的葡萄糖,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等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若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则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增加,因为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使尿量增多。研究小组验证乙醇是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尿量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因为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的同时,还要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抗利尿激素的含量,这样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第1页 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