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2学情分析
普通校学生,学生基础薄弱,能力水平不高。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浅显的文言文,可以独立借助注释翻译出来。本文仍坚持以自读为主,反复朗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有关月亮的诗句非常多,下面谁能例举有关月亮的诗句。(学生回答)大家积累的诗词非常多,现在我们就不再一一展示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一篇文章,看看他是如何描绘月光的?
活动2【讲授】出示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活动3【讲授】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个别学生回答后,教师做补充。
2、写作背景:
苏轼写过很多的文章,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本文呢,我们一块看看写作背景。
生一齐读: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
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活动4【讲授】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自读、同桌互读、齐读)
一块念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加上感情。
2、出示课件:注音读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藻荇( )
3、听名师的朗诵,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节奏。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
4、 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学生找出他好在哪里。个别人读,比赛读课文,齐读。
5、翻译课文:先出示翻译的方法。再翻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句子: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按记叙文的六要素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 点:承天寺院中
人物:苏轼和张怀民 事件:赏月。
缘由:月色入户;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
活动5【讲授】精读探究,清思路。
1、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把本文划分成三个层次。
叙事: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写景:用比喻的手法,写作者对承天寺院中月色的感觉。
抒情:就眼前的月光,松柏抒发感触。
活动6【讲授】品读赏析,第一次尝试。
师: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致并赏析。出示尝试题,讨论回答。第一次尝试:
1、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听音乐,看图片。)
2、本句写月光,我们也沐浴在月光中,但句子中没有提到月,苏轼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告诉我们什么写景的方法?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透漏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学生交流讨论
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皎洁的特点。
2、(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朦胧美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意境美。
写景的方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来使景物生动形象。
3、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活动7【讲授】第二次尝试
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一块看下面的题目。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2、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师组织
理解: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2、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1、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
吾家。”
2、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中国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活动8【讲授】拓展延伸
读完全文你一定了解了苏轼,他的郁郁不得志,他的乐观旷达,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时隔千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活动9【讲授】总结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放射着独具魅力的光彩!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活动10【作业】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课件24张PPT。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073)
走近苏轼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自读、同桌互读、齐读)
齐读阅读技巧要求:
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一)找生字、读准音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藻荇( )
jiěxìngsuìqǐnbǎizǎo朗读解释加点字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高兴地想 ……的人共同,一起、散步交错纵横原来是翻译下列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把本文划分成三个层次。清思路1、叙事,点明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缘由和事件。
2、写景,比喻修辞,写作者对承天寺庭院中的月色和竹柏的感觉。
3、抒情,就眼前的月光抒发感悟。四、赏析句子,把握情感1、赏析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并跟随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听音乐,看图片。)
2、本句写月光,我们也沐浴在月光中,但句子中没有提到月,苏轼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看图片)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透漏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品读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放音乐苏轼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朦胧美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意境美。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比喻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清幽宁静的意境
清新高雅的品格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2、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悟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苏轼:豁达,乐观1、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2、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六、拓展延伸读完全文你一定了解了苏轼,他的郁郁不得志,他的乐观旷达,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时隔千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七、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