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08: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上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位于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第四单元。这篇课文不仅描写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还展现了它惨遭侵略者肆意破坏的惨状。通过学习,孩子们不仅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还能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产生愤慨,从而激发他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但他们对于圆明园的了解大多局限于文字介绍。由于圆明园的历史事件距离现在较远,学生可能难以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更多的资料,来加深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也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对比反衬的表达特点,联系上下文和结合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2.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产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评价,探究原因
上节课我们理清楚了课文脉络,知道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找出了人们对圆明园高度评价的句子,还记得是哪几句吗?
1.指名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①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③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探究原因,引发思考
为什么人们会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圆明园,去见证它的辉煌和毁灭。
3.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圆明园高评价关键句,快速衔接旧知、梳理 “辉煌 — 毁灭” 脉络,契合课标 “梳理文本内容、把握结构” 要求;以 “为何有高评价”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培养 “问题意识”;齐读课题强化情感张力,为对比反衬手法学习伏笔,助力落实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目标。】
二、聚焦价值,品读辉煌
(一)自主学习,圈点批注。
学习任务一:默读2-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圆明园布局、建筑和文物特点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二)品读布局,感受匠心独运。
1.理解“举世闻名”的意思,体会圆明园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
2.抓住“众星拱月”,结合图片,感受布局的巧妙。
(1)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2)感受圆明园在布局中的中心地位。
小结:同学们,通过抓关键词,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巧妙,占据C位的圆明园在建筑方面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三)品读建筑,感受风格各异。
1.出示学生找到的建筑。
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民族建筑,西洋景观。
2.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建筑两两之间的关系,体会建筑风格的多样。
3.引导关注连接词“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看,这些连接词就像一条小路,把这些建筑有序的串联在一起,就让我们踏上这条小路一起走进圆明园吧。
4.指导朗读
(四)品读文物,感受价值连城。
1.紧扣连接词“上自……下至……”谈体会。
2.出示资料,感受历史悠久,文物丰富。
小结:所以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五)小结“辉煌”,体会价值不可估量。
是啊,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不仅有匠心独运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还有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些都体现了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设计意图:在聚焦圆明园昔日价值的教学中,先通过引导学生默读划关键词、旁批感受,践行课标 “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习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再结合 “众星拱月” 等关键词感受精巧的布局,关注 “有…… 也有……” 等连接词,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逻辑,感受建筑风格各异,进而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句话。借助多种媒介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直观画面,提升审美创造能力;最后依托 “上自…… 下至……” 的时间跨度及补充资料,让学生感知文物历史价值、理解 “不可估量” 的含义,既培养 “结合资料理解文本” 的能力,又渗透 “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呼应教学目标中对圆明园价值的认知要求。】
三、前后对比,铭记“毁灭”
1.出示图片,引出“毁灭”。
师:然而,这也是圆明园,断垣残壁,一片死寂。(出示圆明园破败的图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2.抓住动词,感知“毁灭”。
(1)出示学习任务二:请大家默读第五段,圈出最能表现圆明园毁灭过程的动词,并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批注你的感受。
(2)指名交流圈画的动词及体会。
(3)通过引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愤怒和对英法联军的憎恨。
(4)链接视频,再现“毁灭”
(5)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建筑,在前面加上没有,通过引导朗读让学生感受之前拥有的辉煌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加深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4.升华情感,铭记“毁灭”。
(1)理解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去写它曾经的辉煌呢?指名说原因。
师:是啊,昔日越辉煌,毁灭就越痛心。这种对比反衬的写法,更能让我们觉得可惜,可悲,可恨。
(2)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
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设计意图:借图片与 “掠、搬、毁、烧” 等动词,让学生直观感受侵略者野蛮,圈画批注锻炼 “抓关键词悟情感” 思维;视频与 “没有” 句式强化对比,助学生体会对比反衬效果,激发愤慨;追问 “为何详写辉煌” 引导发现手法作用,重读核心句助理解含义,达成 “体会思想感情” 目标。】
四、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探究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
2.链接资料《七子之歌》(节选),感受香港渴望回归的愿望。
3.启发学生思考:要让圆明园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能做些什么?
4.集体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默读材料探究毁灭原因,培养 “从非连续性文本获信息” 能力;链接《七子之歌》(节选),对比相似情感,落实 “体会情感相似之处” 目标,深化 “文化自信” 与责任感;引导思考 “避悲剧重演”、集体宣誓,将情感转行动意识,落实情感目标。】
五、布置作业,对比阅读
阅读《香港》和《和平宣言 》(节选),批注自己的感受;对比这两首诗歌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香港》《和平宣言》(节选)并批注,践行课标 “开展群文阅读、拓视野” 要求,培养 “对比阅读、迁移运用” 能力;分析情感相似之处,巩固 “结合文本与资料悟情感” 能力,深化 “爱国情怀” 主题理解,实现核心素养综合提升。】
六、板书设计
14.圆明园的毁灭
辉煌 掠 搬 毁 烧 毁灭
对比反衬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