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临考押题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说明:请考生在答题卷指定区域按要求规范作答,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2小题,共64分)
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资料包中,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是()
项目主题: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选项 资料
A 视频:《人类起源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上下五千年》
B 地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C 书籍:《中国通史》
D 化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盖骨
3.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改变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原始手工业的出现 D.会盖房子
4.如图所示,为抵御北方寒风和低温,居民挖洞以为墙,屋内设灶炕以取暖,在挖的柱洞中放置立柱作为支撑,再在最上方建造屋顶。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A.郧阳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良渚人
5.考古发现,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这表明良渚文明()
A.是世界上最早兴建水利工程的文明 B 已经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C 较高拥有世界领先的农业耕作技术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能力
6.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A.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D.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7.如图名为玉璧的谱系(上排依次为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河南殷墟遗址,下排依次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这些玉璧反映了 ()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玉璧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8.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A.带领人们治理了黄河水患 B.建立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部落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9.学习历史应注重时空观念。某同学制作了“朝代更替表”,其中空框处分别是()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10.右图文物名为利簋,作器者名“利”,内底铭文记载了他参加牧野大战,胜利后受到奖赏的史实。这可以佐证()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1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A.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 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
12.出土于陕西岐山的大盂鼎,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对“盂”(人名)的册封,内容包括周康王向孟讲述文王、武王的功绩,希望其忠诚,并赐予器物和人口等信息。周康王此举旨在()
A.世袭王位,天下为家 B.控制地方,巩固疆土
C.建立郡县,加强君权 D.设置行省,一统天下
13.《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上有“太保墉燕”铭文,意思是召公到达燕地主持燕都营建。这表明()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 《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C.西周朝政日益腐败,内外矛盾激化 D.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14.按照《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guì),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A.划分血缘 B.皇权至上 C.天子至尊 D.等级森严
15.根据下表判断,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夏桀用武力伤害百姓,并大兴土木,百姓难以忍受,最终夏朝为商汤所灭。
商纣王荒淫无道,最终被西周所灭亡。
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幽王失信于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A.统治者残暴统治 B.赋税沉重 C.贫富分化严重 D.刑罚残酷
16.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B.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D.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17.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鲁国与齐晋结好
18.战国时期,越来越多诸侯国的城墙加宽增高,城墙和护城壕沟之间的距离变宽,城防体系由简单变复杂,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社会等级分明 B.社会风气开放
C.边疆治理强化 D.兼并战争加剧
19.服装史专家周锡保总结了中国服装史上五次重大变革,其中第一次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服饰引入中原,令军中官兵改去下裳而着裤。这一举措()
A.反映了政治秩序变动 B.适应了战争方式的变革
C.增强了华夏民族认同 D.旨在提高生产能力水平
20.阅读下面三幅不同时期的地图,图中的变化反映出()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战争规模越来越小
2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思想的极度活跃,文学的空前繁荣 B.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D.人民深受战争危害,各地爆发起义
22.2023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阐述了中国“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3.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A.道的思想 B.小国寡民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以柔克刚思想
24.春秋时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和冲突,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爱兄长、爱君上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 ()
A. “克己复礼” B. “仁” C. “兼爱” D. “君舟民水”
25.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26.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求,而可供享用物质资料不足,因此需要制定礼仪,明确人们贫、富、贵、贱的分别,使社会有秩序发展。这表明荀子()
A.推崇仁政 B.主张礼治 C.强调礼法并用 D.追求精神自由
27.他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唯一一位自然科学家,主张“兼爱”“非攻”。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是战国时期的()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28. “清明下种,谷雨插秧”“立夏前后,种瓜种豆”“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以上谚语反映( )
A.农历节气指导农事活动 B.边疆地区得到充分开发
C.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D.农产品种植需因地制宜
29.该典籍是我国现存最全面的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的医学著作,它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成为以后中医理论的基本法则。该典籍是()
A. 《周易》 B. 《春秋》 C. 《战国策》 D.《黄帝内经》
30.9月1日晚,央视《开学第一课》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其课堂“一片甲骨惊天下”,带我们了解了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最早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31.以下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B.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C.古代中国的饮酒文化 D.古代中国的青铜乐器
32.下表中的内容反映出《诗经》的主要特点是 ()
诗句 表达的情感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秦风·无衣》 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 讽刺了统治者如同硕鼠般剥削百姓。
采薇采薇,磁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小雅·采薇》 以返乡戍卒的口吻,唱出从军将士艰辛的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A.体裁多样 B.通俗易懂 C.关注现实 D.旁征博引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36分)
33.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远古人类使用图1这种工具获取食物的方式有哪些?图2所示工具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分)
材料二
(2)仔细观察材料二中文物,任选一个,仿照示例说明其史料价值。(4分)
示例:半坡遗址人面鱼纹盆的出土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半坡居民已经能制作彩陶。它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材料三 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孟子》
(译文:一个农夫受田百亩。百亩田地经施肥耕作后,上等的农夫可养活九人,次一等的养活八人,中等养活七人,中下等养活六人,下等养活五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在联系。(2分)
材料四 都江堰的岷江分水灌溉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的蜀守李冰父子,为解决岷江水害与成都平原灌溉的难题,在今四川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排水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内江之水顺地势而下,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千亩良田,不仅彻底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同时还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华阳国志》卷三)的天府之国。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水利设施,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摘编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4)根据材料四,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2分)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2分)
34.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我国史前时期的哪一种民主制度?该制度选拔部落首领的标准是什么 (2分)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其中“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的标志着是什么 (2分)
材料三
材料A:右图是在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里面的铭文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材料B:“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
(3)材料A和材料B中提及到的制度是什么?材料A和材料B都是研究西周制度的史料,但史料类型不同,其中属于二手史料的是 。(2分)
材料四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经研究发现,该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哀的家书。在家书里,黑夫兄弟问候和关切家人。还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
(4)材料四黑夫兄弟与哀的木牍家书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佐证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内容 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能从根本上瓦解奴隶制度 (4分)
(5)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远古、夏商周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分)
35.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
————《中国历史》
材料二 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材料四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2分)
(2)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 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和影响是什么 (3分)
(3)材料三图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在治理国家方面,孟子和韩非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B 4.C 5.D 6.A 7.B 8.C 9.C 10.C
11.A 12.B 13.A 14.D 15.A 16.C 17.B 18.D 19.B 20.B
21.C 22.A 23.C 24.B 25.A 26.B 27.C 28.A 29.D 30.B
31.A 32.C
二、非选择题
33.(1)采集、狩猎;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2)示例1:春秋时期穿鼻环牛牺尊的出土,证明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牛的驯养技术和青铜铸造技术,为研究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示例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土,证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出现并得到应用,为研究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单位面积土地能养活更多人口,与材料三中“一夫百亩养活多人”的现象相呼应。
(4)防洪、灌溉、航运。
(5)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耕作技术的提高、自然环境等。
34.(1)禅让制;贤能。
(2)世袭制;启继承禹的王位。
(3)分封制;材料B。
(4)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5)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统治。
35.(1)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人的本性。
(2)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孟子: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韩非子: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