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马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念,争做“千里马” !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学生理解大意不难,但是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还难以完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种情况,本课以学生朗读为主,在赏析中品味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受益。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虚词的意思,理解作品寓意。
4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 激情唱马
同学们今年是什么年?(马年)马年说马,马年唱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首歌曲就叫《马说》,请欣赏。黄河精灵,炎黄血缘,驰骋疆场唯我首是瞻,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动物,那你知道有哪些关于马的成语谚语或诗句吗?(学生自由表达)
胡东清的一首《马说》荡气回肠,今天我们所学的韩愈的《马说》则是一篇旷世奇作,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去感受他的情怀。这个篇文章的题材是一篇说,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课件出示
走进古人,了解作者。课件展示
二走进文本, 正音读马
诵读经典,照亮人生,我们走进文本 正音读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听读要求,课件展示
1.读准字音:“食”的两种读音及通假字
2.读准节奏:注意语气的停顿
3.读出感情:每段末尾“也”字的感情
听课文录音。同学们听的很认真,相信这些字一定不会难倒你!(课件展示)
槽枥 一石
骈死 外见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
食之不能尽其材
读好一篇文言文,还要准确把握其节奏,注意语气的停顿,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体会语气的停顿,可参看老师划分的朗读节奏,(课件展示),找一生展示。
三理解文本, 读书译马
对于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还要理解其意才能更好地读出感情。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根据课下注解翻译全文,注意文中的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同学们都已准备好,我们一起冲浪闯关。课件展示。
第一关看谁一马当先,一词多义,课件展示。
策 策之不以其道 能 虽有千里之能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不饱,力不足
其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挑战第二关看我快马加鞭,通假字,课件展示。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挑战第三关喜看万马奔腾,翻译句子,课件展示。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沉浸文本,执卷诵马
文章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情出肺腑下面我们沉浸文本,执卷诵马。
马说,也就是谈谈马,这里的马其实就是指(千里马),文中有写了关于千里马的那些内容呢?跳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千里马具有怎样的特点?
2.从每一段中找出千里马的遭遇?
3.对于千里马的遭遇,每段末尾都用“也”字做结,体会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边读边做好批注。
千里马具有怎样的特点?(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但文中的千里马却有着怎样的遭遇呢?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的遭遇怎么样?幸还是不幸?(不幸)
千里马的遭遇令人如此痛心,同学们快替千里马想想办法吧。如何才能改变千里马的命运呢?(去请伯乐)板书
为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对,文章在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指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是谁对谁的命运起决定作用?(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可现实是什么样子?(现实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的遭遇可谓是悲惨至极让人心痛,每一段的遭遇不同,“也”字所包含的情感也不同,
(一)赏第一自然段。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唉千里马太可怜了。对于不幸的遭遇应读出什么感情?(同情、惋惜)
同情之语的语调要低些,语速要慢些,谁来试一下,很到位。
这种情感要融于文中,更要融于心中,下面女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用我们的声音为韩愈掬一把同情泪吧!
(二)析第二自然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最直接和千里马接触的人是谁?(食马者。)
食马者要是能识别千里马就好了,可结果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期望落空了,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失望、失落。悲伤、难过。压抑。悲愤.)
读出这种情怀那些字应重读?课件中勾画。
这种情怀的流露也得益于作者的文笔之功,下面我们品析文中的语言,看着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改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便不能日行千里了。
生1:改句把原文的反问变成了陈述句,用反问来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生2、反问增强了一种委屈之情、愤激之气。
师:比较不同,一定要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同学们对反问的表达效果体会得十分到位,那改句是什么句式?和反问相比,语气如何?
生3、原文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愤慨;改句运用陈述,语气平淡,表达不出这样的效果。
谁来读一些,读的时候语调要高亢,语速要迅猛这样才能读出感情,谁再来试一下。
太好了,韩愈一定会很欣慰,又多了你这位知己。
(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而韩愈的文笔之功也可见一斑,下面我们借鉴第二段的方法品第三自然段。
你认为这段文字好在哪里?请以“我认为这段文字好在——”为话题进行赏析。我们经常赏析一段文字,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生1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的运用、内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赏析。
生2、还可以从多种感官、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
师:请同学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妙笔吧。
生1、我认为这段文字好在首先运用了一个排比,富有气势和感染力。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千里马不被重用、不被优待、不被理解的遭遇。
师:全面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和愚昧。
生2、我认为这段文字好在运用了生动有语言、动作描写。“执策”的动作写出了食马者的凶暴,千里马就中眼前还说“天下无马”,语言描写刻画了其浅薄愚蠢。
师:食马者面对千里马不识得,却自以为识马,说“天下无马”,这真是对他们的辛辣讽刺。
同学们能想像出这幅画面吗?一匹骨瘦如柴的千里马,正被一个无知的食马人挥鞭抽打,他还愤愤不平:天下真没马呀!你这匹劣马!(师边做抽打动作)
呜呼!其真无马邪?
生众:其真不知马也!
生3、这段话还好在运用了这样一个感叹词“呜呼”,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是一种强烈的愤怒。
师:非常好!一个呜呼里蕴藏了多少心酸和愤恨啊!你和作者的情感形成了共鸣。但“呜呼”用在开头不是感叹词,而是一个语气词。
生4:我认为这段话好在最后一个反问,又紧跟一个肯定,一问一答,揭示了食马者的本质。
师:前者反问,语气凌厉;后者肯定,斩钉截铁。真不错,作者就是在最后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真不知马也。
师:一鸣一嘶一啼血,让我们一起替韩愈喊出这不平之音,我们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文本 品文问马
啼血之作,愤恨难平,难道仅仅只为千里马吗?我们探究文本,品文问马,更进一步走进作者。同学们请看课件:
同学们感觉到了么,其实才华横溢的韩愈就是文中的那匹——
生众:千里马。
所以说这篇文章不是在写马,而是在写什么?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喻指了哪些人?
2.这篇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丛文熙这样评价韩愈:
纵观古代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多表现的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说敢行的精神风骨
——丛文熙《千年一叹读韩愈》
千古一叹,叹天下“无马”,叹天下无人知马!
千古一鸣,,鸣心中不平,鸣天下才士之心志!
千古一韩愈,用文字风骨,留下一声叹鸣,响彻千古!
下面我们再次齐读韩文公的啼血之作《马说》,再次替韩文公抒出不平之气。
六释放情怀,敢为千里马
假如你也是一匹千里马,但未被伯乐发现,你将如何做呢?
学生各抒己见。
结束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课堂中踊跃除了这么多千里马。星光大道,追梦舞台,当今社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一起记住韩愈的这句话吧:(课件出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真诚地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心系未来,发奋努力,成为驰骋于生活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