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0: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有关作者的知识。 2.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根据句意想象全曲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培养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
2学情分析
《天净沙.秋思》出现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古诗词的能力,这首元曲语言优美,画面感强,主题突出,容易理解,学生有了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重点难点容易突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和鉴赏能力。
4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面对意象,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
5教学时间
一课时
6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秋天,带给我们丰收的喜悦;秋天,也带给我们无限的伤感。杜甫用“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自己的无奈,李煜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自己的孤独寂寞。同样写秋的一首小令,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被誉为“秋思之祖”你想探究其中的原因吗?我们一起走近这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出示课题,教师板书) 出示学习目标:(让一名学生读目标,带着目标学习) 1.掌握有关作者的知识 2.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3.能根据句意想象全曲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4.具有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 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和其经历)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誉为“曲状元”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他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解题(题目由两部分组成,让学生明白其作用)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教师范读,划分停顿(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来说,能起一个示范作用,学生也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这样一个程度。) 词义理解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降低学生对本曲的理解。 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古道: 已经废弃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 寒冷、萧瑟的秋风。 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流落他乡的游 子。 合作探究(教师给出几个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曲子的意思时间5分钟) 1用自己的话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景。 2“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两句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小桥流水人家”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它和前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这 句话的作用?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是写景吗,这一句的表达方式,以及它所抒发的情感?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理解品味曲子的含义。 情景再现:(学生回答,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例: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炊烟袅袅的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品味欣赏:1“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两句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诗人选择了“藤”“树”“鸦”“道”“风”“马”这些意象,用“枯”“老”“昏”“古”“西”“瘦”加以修饰,创设了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苦寂寞的心情。 2“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像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恬淡之感。 3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 通过对比,别人的温馨更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表达方式?抒情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乡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艺术鉴赏:讨论思考:本文打动了我们的心灵,那它运用了哪些方法,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1对比反衬正面:枯藤老树昏鸦 侧面: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2情景交融 3白描手法 拓展,理解表达 这首小令中,出现了一些事物,我们在诗歌中称作意象,诗歌就是由这些意象组成的,你觉得哪个意象触动了你的内心,让你理解了作者的思想,面对这些意象,你想说什么,大胆说出来。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解读,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描写的萧瑟荒凉的景物,也更体会到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思乡之情。再读诗歌。 听读提高 听读音频再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前三句写景,紧扣题目中的“秋”字,渲染了萧瑟荒凉意境,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表达了思乡之情,呼应了题目中的“思”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并板书) 当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小令 。天净沙是 曲牌名 秋思是散曲的 题目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小令) 。天净沙是 (曲牌名) 秋思是散曲的 (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 ( 散曲家)。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自我展示 能诵读的学生,上台展示,同时也是对学生诵读、理解的一种检测。 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小令。 课后作业:背诵默写这首小令 积累“思乡”主题古诗词五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 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7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秋 小桥流水人家 景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思 断肠人在天涯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