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语言,悟情感2、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3、掌握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3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品语言,悟情感2、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3、掌握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唐以诗盛行,宋以词著称,而元代却以曲闻名。回首初中阶段也大家积累了一定的古文知识,今天与大家共同赏析元代的一首散曲。同学们,对今天学习古文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2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元朝曲作家马致远一生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放第3框)
活动2【讲授】作者及作品
所有作品都是与作家的对话,与作家内心的交流,那么作家马致远是怎么样的人呢?下面大家参阅有关资料了解一下
谁来介绍一下马致远?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被称为“秋思之祖”。(放第5框)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词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活动3【活动】整体感知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6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读中悟情(放第7框)
a、这首元散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
b、曲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道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4【活动】赏析课文
(1)感受韵律美、语言美、结构美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明确运用对偶、对比的修辞方法)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破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2)感受它的意境美、情感美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u)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破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3)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一组同学运用自己的绘画能力,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元小令绘成一幅画。(展台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活动5【练习】背诵课文
背诵这首小令,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最短的时间背诵,看谁背的最快、最准确。(放第9、10框)
活动6【测试】看谁背的最快、最准(配乐诵读)
分组提问,看哪个小组背的最快、最准。
活动7【作业】习作园地
发挥想象,把《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