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马说 课件+教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8、马说 课件+教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0:38:16

文档简介

28、马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能够背诵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4、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
2学情分析
授课学生是双桥区双峰寺镇中学九年五班学生,现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能力,但还没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字词知识,对思想内容理解的不透彻,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系统。
3重点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象征意义。
2、理解托物寓意这种写作手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马说》教学案例
【授课环节】
1、导入课程,激发情趣。
2、检查预习,秀出风采。(做注音练习,简介作者,巩固预习)
3、合作研讨,掌握基础(小组合作,提出疑问感知课文)
4、深入探究,提升能力。
5、拓展延伸,丰富自我(学生说出课文内容)
6、总结归纳(学生选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激发情趣。
师:上课(师生问好)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段视频,希望大家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刘翔的视频)这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小伙子震惊了世界,打破了奥运会短跑项目中没有中国人的记录。那大家可能不知道刘翔原来不是短跑的运动员,而是一名跳远运动员,是孙海平发现了刘翔的跨栏才能,如果没有孙海平这个伯乐教练,雅典奥运会上就不会一匹黑马横空出世,可见孙海平这个伯乐对刘翔这匹千里马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早在1200多年就有一匹千里马想遇到赏识他的伯乐。我们来猜一猜他是谁?对了,他 就是韩愈,今天我们来复习他非常著名的一篇古文《马说》
(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一遍。
师:了解“说”这种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议论文相似,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
二、检查预习,秀出风采。
1、师:老师课前布置搜集韩愈的资料,谁来把你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大家说的太好了,看来同学们都很用心,那么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知识。
第一个说韩愈他很有才华,作品和出师表相媲美。
韩愈为人正直,为谏迎佛骨一事惹恼了皇帝,其中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就写了韩愈早上一封奏折上去,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可见这是一个抑郁不得志的才子。但他并没有气馁,依然勇敢的面对生活。
2、下面这些关于韩愈的知识是我们需要记住,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韩愈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节选自他的作品《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3、接下来我们看看同学们的课前预习情况,我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听写并注音,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们来看看哪位同学能勇敢的到前面来。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
非常好,书写的很工整,来大家齐读一遍。
4、师:下面我们背诵课文的比赛,我们分分工,12组第一段,34组第二段,56组第三段,每个组先推选一个人来背,然后再由其他组挑选一个人来背,最后我们一起来评价,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在你们背之前想不想考验考验老师,对老师有没有信心,我觉得同学们还得给我点力量。老师配乐背诵。
师:好!同学们是考验我啊,(或者对我没信心,)那同学们给我点力量。听读时要注意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
生:出神地听。老师读。
师:我想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评价,大家来自己试着读一下。
下面该同学来背课文,按着我们刚才的分工快点准备一下。来1组开始,都背好了一起比一比。要求同学们说出背的好的理由。
同学1我认为他们读的都很好,有个小小的建议,读的时候要注意轻重音。
同学2他们声音洪亮,有力度,而且把文章读的完美,好像是在听作者读。
同学3特别是第二段,读的特好,我听了都有陶醉其中的感觉。
师: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我也有这个感觉,我们师生是英雄所见略同。
三、合作研讨,掌握基础
师:同学们背的非常熟练,那你还会不会翻译呢,接下来让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先来看要求(屏幕展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不懂的地方工整的写在纸上。
2、小组合作解决导学案中三至五题,各小组派代表提出本小组问题。
师:好!小组合作学习到这儿,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34组解决12组的问题,56组解决34组的问题,12组解决56组的问题,我给大家服务,你们都不会的就教给老师了。(用实物投影打出问题)
来我们开始:投影12组的问题
……
师:以上同学表现的得非常好!看来大家的导学案做的很好。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棒,我这有个游戏就是我们来抢答,看看哪个组最棒,又快又准确,大家准备好,第一个解词。第二个翻译句子,第三个课文填空,一组太棒了……
按着我们刚才的回答,我们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就是这样的:
1段:提出中心论点
2段: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 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四、深入探究,提升能力。
1、同学们理解的很到位,看来大家已熟悉了课文内容,那么文中千里马仅仅是日行千里的快马吗?它有没有别的寓意?
不是,千里马象征着人才;伯乐就象征着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板书:千里马伯乐
文中千里马遇到伯乐了吗?千里马有着怎样的遭遇?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自己的话呢?饱受摧残,埋没致死。
这样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呢?食马者。板书。食马者为何要摧残千里马,因为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如果知道就不会这样,所以食马者缺少一双慧眼,如果这样的人当国君,那这个国家一定不会很好,象征着什么样的人?
食马者象征浅薄无知的统治者。
那么有才华的韩愈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伯乐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空有满腹才华,不能施展。
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多媒体投影)
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北宋曾巩 《咏柳》诗云: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的《咏柳》则运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朝廷中的奸臣,描绘出了他们得意时的形态:
托物寓意: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嘲讽小人得志便猖狂的形象。要记住这种表现手法,在写作文时有时会用到它。下面我们继续回到课文 。
3、师:说得很好,下面我来各抒己见,从下面话题中任选一个联系现实说话。
多媒体打出:
话题1:现代社会怎么才能成为千里马?
话题2: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像韩愈一样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3: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千里马”?
师:非常精彩!体会深刻。
五、拓展延伸,丰富自我。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段钱伯乐和马的故事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 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 还而视
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这都证明了课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的心理。
A.从众心理B.攀比心理C.求异心理D.求实心理 (试题分析:寓言故事中卖骏马的人请伯乐对自己的马“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从而“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消费者跟风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攀比现象,B不选。材料反映的是从众心理,C不符合题意。题干也没有反映求实心理,排除D.)
六、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马说》,等于大家拥有一双慧眼,认清自我的同时,更能认清大千世界,不让真善美蒙垢逝去,不让假恶丑甚嚣尘上!同学们将来会走向生活的各个岗位,是千里马,也可能是伯乐 那么我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创造美的才能,和发现美的眼睛。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
马说 韩愈
千里马 伯 乐
食马者:不知马 托物寓意
课件34张PPT。 他是谁?
他三岁时便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
他从小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他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马说 yù韩愈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他写了《祭十二郎文》“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落泪者,必不友。”
他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识记常识
韩愈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节选自他的作品《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背诵比赛与听写合作探究,掌握基础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词,把不懂的地方工整的写在纸上。
2、小组合作解决导学案中三至五题,各小组派代表提出本小组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故虽有名马
奴隶
骈死
不以千里称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是马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用原文填空:3、能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表明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全文的主旨句是:
————————?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 说 提出中心论点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论证思路1段2段3段1、同学们文中千里马仅仅是日行千里的快马吗?它有没有别的寓意?

千里马象征着人才
伯乐象征着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象征平庸浅薄无知的统治者
深入探究,理解课文2、作者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3、从下面话题中任选一个联系现实说话。
话题1:现代社会怎么才能成为千里马?
话题2: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像韩愈一样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3: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千里马”?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
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 比三旦立于市,
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这都证明了课文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的心理。
拓展延伸,丰富自我希望大家都拥有
创造美的才能,
发现美的眼睛。 咏柳
北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托物寓意: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柳树比作朝廷中的奸臣,描绘出了他们得意时的形态 。我来演讲 我的故事会
赵王使平原君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具备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毛遂自荐: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自己主动站出来,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写作背景:《马说》是《杂说》中的第四篇,写于(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作此文以抒怀。 了解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虽:即使 2、辱:辱没
3、奴隶人:仆役 4、骈:两马并驾 5、槽枥:马厩 6、以:因为
7、称:著称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因为日行千里著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翻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1、食:吃 2、或:有时 3、食:同“饲”,饲养 4、是:这样
5、虽:即使 6、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7、见:同“现” 表现
8、且:尚且 9、等:等同
10、得:能够 11、 安:怎么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 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表现在外面,尚且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策:驾驭 2、道:方法
3、材:同“才”,才能
4、执策:拿着 鞭子
5、临:面对 6、其:难道
7、其: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驾驭它不按着驱使它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啊!”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马说》是《杂说》中的第四篇,写于(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用,均被拒绝,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先后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终未被采纳。再加上朝中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作此文以抒怀。对此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
本身要有才能;
要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要有赏识人才的伯乐;
要有适合千里马生活的环境。
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自我推荐。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我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