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天净沙.秋思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0:39:38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3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2.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
3.体会意境,学会赏析,提高审美情绪。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活动2【导入】二、解题: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2)了解作者: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活动3【导入】三、朗读诗歌:(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朗读。
活动4【导入】四、品析鉴赏:(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凝炼的特点。)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活动5【导入】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活动6【导入】六、总结:
1、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2、赏析诗歌,把握诗歌的特点:
(1)、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
(2)、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凝炼的特点。
(4)、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活动7【导入】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3、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课件27张PPT。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学习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背诵。
二、理解《天净沙 *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三、把握赏析诗歌的要点。
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古诗苑漫步
天净沙·秋思秋天愁思借景抒情赏诗解题步骤一:赏题目作者简介马致远:
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散曲简介天净沙 散曲曲牌名。
散曲是元代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赏诗解题二:悉作者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划分节奏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 阳 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赏诗解题三:整体感知全文,品析鉴赏。请根据曲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体会思乡之情 例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已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合作探究: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语言凝练而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了“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思考问题:
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正面:侧面: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对比手法表达抒发分析说明理解情感内容、情感、表现形式、语言综合考察把握考点方向赏诗解题步骤四:分析考点,切入重点答题。练习1:本小令的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话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抒发了作者的悲苦思乡之情。练习2:本小令的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内容、表现手法、语言、情感)答:这句话是全小令的主旨句,词人借景抒情,用精短的语言把无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极富悲情美。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九种景物渲染悲凉的气氛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赏析诗歌,把握诗歌的特点:
(1)、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
(2)、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凝炼的特点。
(4)、朗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歌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心目中的《秋思》作 业扩写《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