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下册”五环四互“教学模式化学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明确学习化学的意义,初步树立为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难点: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自学内容及要求
1.阅读第2-3页内容:初步知道化学与人类社会密关系的领域有哪些;
2.阅读第5页内容:初步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二)自学检测:
化学与人类社会密关系的领域有
、
、
、
、
;
2.
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判断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3.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
(1)铁丝弯曲
(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
(3)木材做成桌椅
(4)
粮食酿成酒
(5)水结冰
(6)
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
(8)
矿石粉碎
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仔细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品: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
用化学方法人工制成的有:
。
三、【质疑互究】
(一)、学法指导:做化学实验时,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1)变化前反应物的色、态、味;
(2)变化中的反应条件,现象;
(3)变化后生成物的色、
态、味
(二)、完成以下实验(实验现象填在教材第五页对应位置)?
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3-4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4.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三)、讨论交流:?
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哪些??
(四)、归纳小结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现象
多表现
、
的变化。
伴随
、
、
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区别
没有
生成。
有
生成。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
随着
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
、
、
的放出和吸收。
四、【检测互评】
1.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的一组是(
)
A.
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
B.
酒精挥发、湿衣服晾干
C.
蜡烛燃烧、乒乓球变瘪
D.
菜刀生锈、牛奶变酸
2.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玩具机器人“变”形
3.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
B.一个由固体变成气体,一个由固体变成液体
C.一个是放热,一个是吸热
D.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4.镁带燃烧的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能说明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
)
A、镁带变短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生成白色固体
D、放出大量的热
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制作红苕粉条时晒干水分
C.制作蓬溪姜糕时将成品切块包装
D.酿制沱牌曲酒时发酵粮食
更上一层楼
6.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
A.煤燃烧发电
B.风力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7.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天然气、
酒精等)
燃烧产物(二氧化碳、水等)
燃料(天然气、
酒精等),这样即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的①、②两个转化过程
的变化为(
)
A.均为物理变化
B.①为物理变化,②为化学变化
C.
①为化学变化,②为物理变化
D.均为化学变化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1.教材第8页1题;
2.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一单元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建立宏观与
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初步了解化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质
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难点: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化学变化是
,物理变化是
。它们之
间的本质区别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而物理变化只是在
、和
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就可
融化这是
变化,温度再高就可燃烧这是
变化。
4.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钢铁生锈
C.森林着火
D.冰雪融化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阅读第6和第7页内容,初步认识: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2.化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三)自学检测:
1.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如:
、
)
构成的。比如水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而一个水分子是由
和
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水分子的化学符号是
;
氢原子和氧原子不仅能相互结合成
,还能两两自相结合形成
和
,分别用化学符号表示为
和
。大量的
聚集成的气
体就是氢气球中的氢气,大量的
聚集成的气体就是氧气。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化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化学有什么样的作用?
三、【质疑互究】
水的化学符号为H2O,如何用化学语言准确的表达水分子的构成?
2.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为CO2,如何用化学语言准确的表达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
3.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范畴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等;
2.分子都是由
构成的;
3.化学是在
、
水平上研究
及其
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检测互评】
水是由大量的
构成的,化学符号为
;一个水分子由
和
构成;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
氢分子的化学符号为
,一个氢分子是由
构成的,氧分子的
化学符号为
,一个氧分子是由
构成的。
3.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
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
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更上一层楼:
4.下图是水的微观图及其他相关微粒的模型示意图:
据上图可获得的信息有: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硫原子,则硫化氢
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的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请你推测:
(1)粒子
表示
,它是由
个
原子和
个
原子构成的。
(2)粒子
为二氧化硫分子,它是由
个
原子和
个
原子构成的。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
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共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记住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3.初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难点:
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
A.花香四溢
B.百炼成钢
C.
海市蜃楼
D.木已成舟
2.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B.火烧赤壁
C.凿壁偷光
D.铁杵磨成针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阅读课本P9“从问题开始”、P11“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1.你对爱因斯坦的名言有何认识??
2.同学们阅读了活动天地1-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写在书第10页对应位置。?
3.我们提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4.科学探究有哪些环节?
(二)自学检测:
1.
__________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________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基本环节。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你知道哪些化学之谜?
【质疑互究】
1.【实验探究1-1】
认真阅读11页实验探究“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参与小明同学的实验探究,探究过程具体见书第11页
2.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如何书写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3.归纳小结:
(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________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几个基本环节。
四、【检测互评】
1.下列(
)环节不属于科学探究。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交流反思
D.?认真听讲
2.某同学在进行镁条燃烧实验时,发现从实验室中取来的镁条表面发黑,对此,学习小
组进行了讨论,组长王连说道:“这可能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产生了黑色物
质。”王连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做出假设
C.设计实验
D.交流评价
3.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
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4.郝强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更上一层楼:
5.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⑴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⑵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⑶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⑷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
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1)
教材第13页1题
(2)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一单元
到实验室去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3.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化学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名称、用途、使用的注意事项;
难点:提高学生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意识。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
知识回顾
1.
__________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_______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几个基本环节。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1.阅读教材第15页,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阅读教材142页到144页,认识常见化学仪器;
(三)自学检测:
1.实验室中要注意:不
,不
,
严禁
;
2.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要
不要
要
;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教材15页图中的实验室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它们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质疑互究】
(一)?观察实验室中的各种设施找一找:?
1.实验室中电源、灭火器在哪儿??
2.排风扇.废液缸在哪儿?它们有什么用途??
3.化学实验仪器.药品在哪儿??
(二)、?认识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观察实验桌上的各种仪器?想一想这些仪器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
归纳小结:
试管:
用途:
,可否加热
,可否直接加热
;
烧杯:
用途:
,可否加热
,可否直接加热
;
锥形瓶:用途:
,
可否加热
,可否直接加热
;
酒精灯、酒精喷灯:用途:
,
量筒:
唯一作用:
;
铁架台:用途:
;
试管夹:用于
夹持方法:
;
试管架用于
刷洗干净的试管应该
放(正、倒)在试管架上
漏斗、分液漏斗、长颈漏斗用于
广口瓶用于
,细口瓶用于
,滴瓶用于
集气瓶:用于
药匙
玻璃棒
试管刷
蒸发皿
坩埚
(三)
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1)实验前要检查实验用品
实验药品用量要严格按照规定,若无规定则
一般固体取
,液体取
;
(2)实验室中要注意几个“不”:不
不
不
不
加热时不
(3)易燃易爆药品要
;
(4)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要
不要
要
。
四、【检测互评】
1.下列仪器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
A、试管
B、烧杯
C、量筒
D、锥形瓶
2.既可用于给液体加热,又可用于给固体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A.试管 B.烧瓶 C.烧杯 D.蒸发皿
3.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将块状固体放入直立的试管内
B.
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
C.
用药匙取固体药品后,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D.
用胶头滴管吸取并滴加试剂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4.写出下列实验所需主要仪器名称。
⑴量度液体体积
;
⑵收集气体
;
⑶蒸发浓缩溶液
;
⑷取粉末状固体
;
⑸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
⑹少量物质相互反应
;
⑺搅拌、引流或转移固体
。
更上一层楼
5.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你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A.
拨打火警电话119?
B.
用湿抹布扑盖?
C.
找老师一起想办法?
D.
逃跑
6.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1)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
;
(2)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
;
(3)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
;
(4)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
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一单元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练习试管、胶头滴管、药匙、镊子、酒精灯等仪器的使用;
2.初步学会取用液体和固体药品、给试管内的液体和固体加热的基本操作;
3.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药品的取用与加热;
难点:胶头滴管的使用。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使用药品做到“三不”:试验室的药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蚀性,为了安全,不能
用手__________;不要把鼻孔凑到__________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尝____________。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试验规定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
少量取用:液体取_____________,固体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1.阅读P16内容,初步了解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2.阅读P17内容,初步了解酒精灯的使用和物质加热的方法。
(三)自学检测:
1.固体药品放在________________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___________,块状固
体可用________夹取;
2.液体药品放在________________瓶里;
3、给物质加热常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要用到胶头滴管,怎样操作胶头滴管?
三、【质疑互究】
实验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小结:粉末状固体:用_____或_____(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固体:用______(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小结:倾倒法:一倒:________
__,二向_________________,三靠__________;
滴加法:滴管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后的滴管不能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实战训练:完成教材17页实战训练实验,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教材17页对应位置:
实验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小结:(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应使用酒精度火焰的________
给物质加热;
(2)点燃酒精灯用_______,熄灭酒精灯用_______;
(3)切忌向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________________;
2.给液体加热
小结:试管中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_____处,
试管与桌面成______角,先要给试管________,试管口切不可_____________;
3.给固体加热
小结:
组装仪器的顺序从______到____,从_______到____,试管固定在________上,
试管口_______倾斜,加热时先给试管______,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______
的部位加热。
4.实战训练:完成教材18页实战训练实验,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教材18页对应位置:
讨论交流: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可能引起试管炸裂的原因有那些?
2.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可能引起试管炸裂的原因有那些??
四、【检测互评】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可以取任意量
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
C.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中,以免浪费药品
D.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3.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方法是(
)
A.用水冲熄
B.用湿抹布盖灭
C.用沙土盖灭
D.用泡沫灭器扑灭
更上一层楼:
4.下列实验操作:①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③正确
D.全部错误
5.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约1
s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
的部分是在灯焰的(
)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D.中上部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
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复习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3.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的
基本环节;
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试管破裂原因分析。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知识梳理】
1.神奇的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伴随的现象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二者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举例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
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
为
、
、
的放出和吸收。
3.物质构成的奥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等
,如水由
构成,铁由
构成。
化学是在
、
水平上研究
及其
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4.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科学探
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
、
、
、
、
。
5.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1)药品的使用原则?
“三不”原则:不能
不能
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
。
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
用:液体取
mL,固体只需
。
剩余的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
,要放在
。
(2)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块状:用
夹取,放入平放的
,再将容器慢慢直立
(横放竖),使块状物轻轻滑落至底部,可防止打破容器底。
②粉末:先使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
(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较多量:倾倒法,瓶塞
,标签
,瓶口与容器口紧挨。
②较少量:用
滴加,注意要“垂直悬空”。
(3)物质的加热
⑴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
和
三部分,
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
加热。
②灯壶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③点燃时应用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④熄灭时必须用
盖灭,不可用
吹灭。
⑵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
。
⑶
固体的加热
试管口要
,防止
,引起试管炸裂;
⑷液体的加热
①加热前,先把玻璃容器外壁的水
,以免炸裂试管;
②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
二、【检测互评】
1.能用物理变化解释的现象是(
)
A.水壶烧水出现水垢
B.牛奶变酸
C.寒冷冬季室内窗户玻璃出现水雾
D.铁钉生锈
2.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
A.花香四溢
B.
百炼成钢
C.
海市蜃楼
D.木已成舟
3.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产生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
4.用元素、分子、原子填空:
从宏观上讲,水是由氢
和氧
组成的,从微观上说,水是由大量的水
聚
集而成的。每个水
是由两个氢
和一个氧
构成的。
5.下列实验操作示意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加快照固体
C.滴加液体
D.取用液体
更上一层楼:
6.小亮同学在化学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
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交流评价
D.作出结论
7.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形状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三、【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3.通过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难点: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水蒸气、水或冰都是由
构成的;
2.水分子的符号是
,每个水分子由
和
构成的;
3.下列模型中表示水分子的是(
)
(二)自学内容及检测
1.P22-23
A.水的三态变化
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________和
_________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样
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变化。
雨后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这是在水蒸发的
过程中,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挣脱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
体表面,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获得__________时,运动加快,分子间
的____________,水由_______变为_______;失去_________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
____________,水由_________变回_________。
(4)分子的性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B.水的天然循环
水通过____________,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________为水提供能量,通过这一过程,
既实现了
,又完成了
。大自然就是用这种方式,
不断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1.从分子的角度理解物理变化的特征?
2.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吗?
三、【
质疑互究】
问题1:水在发生状态变化时,水分子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
小结:水分子总在不停地
,水分子之间有
。当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时,水分子的
没变、实质上是水分子
、
发生变化。
问题2:
水分子是如何排列的?不同状态的水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状态不同,分子之间的间隔
。
问题3:
解释下列现象,并思考影响水分子运动的因素是什么?
①在阳光下的水渍消失的快了:原因是
。
②烧水时,水汽遇到锅盖会又变成水滴:原因影响水分子运动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结: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是_______。②能量越高,分子运动越__
____。
问题4: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性质)?
小结:
。
四、【检测互评】
1.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质量很小
2.对下列事实或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或现象
解释
A
八月桂花,十里飘香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
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25
m3石油气可加压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D
新装修的房间中有异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
、
和
的改变造成的,水通
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水在气态和液态时,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当水在固态时,分子是不动的
C.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D.水蒸发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时,分子失去能量
更上一层楼:
5.将下列现象与相关的解释用线连接起来。
①酒精温度计指示气温的高低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②金秋时节,桂花飘香
B.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③将泥水进行过滤时,水可通过滤纸
C.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④可向自行车胎中打气
D.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1)教材29页1、2
(2)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
水的净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2.知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学会过滤基本操作,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
水的方法;
3.认识水的分布,增强淡水危机意识,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学习重难点】
重点:净化天然水的常用方法;
纯净物与混合物概念的掌握与运用;
难点:过滤操作的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
B.水在气态和液态时,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当水在固态时,分子是不动的
C
.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D.水蒸发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时,分子失去能量
2.在地震后的救援行动中,为了搜索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人们用了搜救犬,搜救犬
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试用化学观点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能发现幸存者
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1.阅读教材P25,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情况;
2.阅读教材P25--P28内容,初步理解天然水的净化方法和步骤;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三)自学检测:
1.
天然水的净化过程可分为
、
、
、
几个步骤;
2.
过滤是把
与
分离的
一种方法。在过滤操作中要注
意
“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一贴是
;
二低是
、
是
;三靠是
、
、
;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区分硬水和软水可加入
,
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把硬水软化;
4.在自来水的
生产过程中要对天然水进行
、
、
几步处理。
加明矾的作用是
;
5.由
成为混合物。例如
、
。在混合物中,
各种物质都保持
;
6.由
称为纯净物。例如
、
、
。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1.说说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分布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做?
2.为什么要对天然水进行净化?
三、【质疑互究】
(一)
实验探究: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归纳小结: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步骤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步骤
作用
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__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2.混合物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四、【检测互评】
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能溶解多种物质
B.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C.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2.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
A.
沉降
B.
过滤
C.
吸附
D.
蒸馏
3.下列方法能区别硬水与软水的是(
)
A.
观察颜色
B.
加入明矾
C.
溶解食盐
D.
加入肥皂水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井水
B?自来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
5.活性炭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为它具有(
)
A.导电性
B.传热性
C.吸附性
D.氧化性
更上一层楼:
6.指出左图中的错误:
⑴
、⑵
。
7.某同学对黄泥水进行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8.泥水经过过滤后得到的澄清透明的水是纯净物吗?
【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1)教材28页1、2
29页3、4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
水的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
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理解分解反应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反应文字表达式,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
:学会从微观上分析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
在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分子的本身___________(变或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了变化,每个水分子仍然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这也是_________变
化的微观实质。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阅读教材第31、32页内容,初步认识水的电解实验、分解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实质。
(三)自学检测:
实验现象: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___________产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
体体积较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较
,两者的体积比约
为____________。
气体的检验:体积较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______。体积较大的
气体接近火焰时能燃烧,火焰呈蓝色,这种气体是
。
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
。有的物质是由
分子构成,如_______________。
4.在化学上,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1.从分子原子的观点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吗?
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什么?不变的微粒是又是什么?
三、【质疑互究】
(一)、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
结论:
(1)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分解,正极产生__________
,负极产生____________。
所产生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_(可简单记忆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
→
_______
+
_________
(
)
(
)
(
)
(
二)、根据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进行下列探究:
1.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都是如何构成的?
2.化学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变不变?________分子的种
类变不变?________,原子的种类变不变?________,原
子的数目变不变?________。
归纳总结: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实质:
1.当水通电分解时,在电流的作用那下,水分子首先分解成了_______原子和________
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氢原子重新结合,构成了新的______分子;________原子和_______原子重新结合,构成了新的_________分子。
2.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________(填可或不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_________(填
可或不可以)再分。这是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
(三)
探究三:有人说食盐水蒸发得到食盐和水是分解反应,你同意吗?
归纳总结:判断分解反应的方法:
1、是___
__变化
2、____种反应物____种生成物。
特点:一变多
可表示为
A
→
B
+
C
四、【检测互评】
1.根据右图简易电解水的装置回答问题:
与气体a相连的A极是电源的____极,与气体b相连的B极是电源的_____极。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_________________;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__________,火焰呈_______________色,两种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
写出水通电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该反应所属的基
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这个反应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的。
2.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食盐水——水+食盐
B.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C.氧化汞——汞+氧气
D.氢气+氧气——水
更上一层楼: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分子是由氢单质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C.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
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1)教材35页1、2
、3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
水的合成)
【学习目标】
1.认识氢气的可燃性,微观认识水合成的过程,知道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
2.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简单区别。理解化合反应的含义;
3.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氢气的燃烧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化学性质;
难点:如何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电解水是________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需要消耗
能。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
种物质是正极的
和负极的
,二者的体积比为_____,实验说明了水是
由
组成。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属
反应。
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在化学化中分子破裂成
,而
又重
新组成新的
(化学变化的实质)。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1.通过阅读教材第33页的内容初步认识氢气的可燃性和化合反应的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第34页的内容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三)自学检测:
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现象: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
火焰,烧杯内壁有
,用手触摸烧杯壁感觉非常烫,说明反应放出了大
量的热,此变化属于
变化,该实验说明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氢气具
有
。
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
中反应物有
种,生成物只有
种,属于
反应。
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
,如
、
等;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
,如
、
、
、
、
、
等。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1.氢气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
2.你还知道哪些新型能源?
三、【质疑互究】
探究一:探究氢气的可燃性。
1.问题:氢气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
⑴我猜测产物可能是___________。
⑵我证明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是:
分子和
分子破裂分成
原
子
和
原子,这两种原子重新组合成了
分子。
2.归纳小结:
⑴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
,反应的表达式为
。
⑵通过上述实验说明了水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
探究二:有人说将蔗糖加入水中得到糖水是化合反应,你同意吗?
归纳总结: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1、是_____变化
2、
种反应物
种生成物。
特点:
变
可表示为
A
+
B
→
C
探究三:如何区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如何区分性质和变化?
在(1)氢气密度比空气小
(2)氢气球升空
(3)在空气中能燃烧
(4)氢气燃烧中
属物理变化的是
,属化学变化的是
,属物理性质的是
,属化学性质的是
。
小结: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挥发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性质常用“能”、“易”、“容易”、“可以”、“可”等来描述。
四、【检测互评】
1.
下列关于氢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氢气密度比空气大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
2.鉴别氢气和氧气,可选用简便的化学方法是(
)
A.分别通入水
B.取同体积称质量
C.用燃着的木条
D.通过颜色观察
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铝
+
氧气
→
氧化铝
B、糖溶解在水中
C、水
→
氢气
+
氧气
D、蜡烛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4.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氧气——→氧化镁
B.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钠+氢氧化铜
C.锌+稀盐酸——→氯化锌+氢气
D.水——→氢气+氧气
更上一层楼:
5.在(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钢铁生锈
(3)冰雪融化
(4)天然气燃烧
(5)镁带能燃烧
(6)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7)食盐易溶于水
属物理变化的是
,属化学变化的是
,属物理性质的是
,属化学性质的是
。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1)教材34页1、2
(2)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认识原子的结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能说出那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分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
部集中在原子核上的原因;
3.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和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理解。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分子具有哪些性质?
2.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
,原子
。
3.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构成物质的
破裂,分成
,
又重新组合
成新
物质的
。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1.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初步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
2.阅读教材第38页,初步知道原子中核电荷数与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初步了解
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三)自学检测:
1.1897年,英国科学家
发现了
;
原子核很小,它的体积仅为原子体积的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
都
比电子大得多,质子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
倍,因此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
在
;
3.原子也是
一种微粒;如:
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1.原子的体积是由什么微粒决定的?
2.原子的质量是由什么微粒决定的?
三、【质疑互究】
(一).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有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了偏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回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
和
构成的。
(二).原子、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
原子核(带
电)
原子(
)
中子(
)
(1个电子带
电荷)
拓展:
1.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2.所有原子都由这三种粒子构成吗?
(三).活动天地2-3,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
归纳小结:
1.在原子中:
=
=
;
2.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的
和
数目都不同,同类原子的
相同。
(四).那些物质由原子构成?
小结:一般情况下
、
、
由原子构成。
四、【检测互评】
1.在原子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中子
C、质子、电子
D、中子、电子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核电荷数
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金
B、二氧化碳
C、氢气
D、水
更上一层楼:
5.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核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后有少量放射性原子氮16存在。
氮16的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9。下列关于氮16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数为9
B.该氮原子含9个质子
C.和普通氮原子是相同的原子
D.该氮原子的原子核带7个正电荷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原子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
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原子中的电子)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能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
排布,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了解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各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特点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难点:离子的形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异同点,从结构示意图辨析原子离子。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核电荷数
2.构成原子的微粒是?
?
A.电子和中子
B.质子和中子
C.质子和电子
D.原子核和电子
3.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
C.分子重原子轻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二)自学内容及检测
知识点一:P39第一自然段
电子的分层排布
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_____的,_______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
动,_______的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知识点二:P39第二自然段
原子结构示意图
1.指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知识点三:P40
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________或________,带正电的叫________,带负电的叫________;
2.离子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微粒,如:________由离子构成。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第一层最多能排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排
个电子,
最外层不能超过
个电子。
三、【质疑互究】
探究一: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归纳出原子可分为哪几类?各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征?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
知识点四:
各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特点
原子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目
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倾向
化学性质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稀有气体的原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_______有密切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由___________决定的)。
探究二: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离子:带________电荷离子
1.离子
离子:带________电荷的离子
2.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
2Mg2+
表示
表示
3.
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
电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
粒子电性
电性
电
电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相互关系
探究三:构成物质的微粒
组内讨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氧气、铁、水、金刚石、氦气、氯化钠分别由什
么微粒构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
其中带电的微粒是
;上面几种物
质中,氧气、水由
构成,铁、金刚石、氦气由
构成,氯化钠由
构成。
经典例题
1.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2.下面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序号填空:
A
B
C
D
⑴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
;⑵表示阳离子的是
;
⑶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3.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氦-3原子,它可能成为未来核能的重要原料。氦-3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A.
B.
C.
D.
四、【检测互评】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它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该原子的核内有____个质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电子成为_____离子。
2.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
A.
B.
C.
D.
3.下列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请用对应的序号填写:
A.
B.
C.
D.
⑴核内质子数相同的粒子是
;
⑵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
⑶属于离子的有
,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
4.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变化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D.O2和H2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5.下列各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原子中,最容易形成阳离子的是( )。
更上一层楼:
5.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镁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镁离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D.镁原子与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6.A、B、C三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A
B
C
当A、B为原子时,x=______;y=______。
C表示的粒子符号是______,该粒子与B粒子形成的物质是由______(填“分
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1)教材40页1、2
(2)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三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和计量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x______12(填“>”、“=”或“<”);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_____个电子,形成__________离子,达到稳定结构。
2.根据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检测
阅读课本P41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同吗?有何区别?
2.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
;
3.原子质量是原子的
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该种原子的
除
以1.66×10-27
kg(碳原子的质量的1/12)所得的一个比值。
已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
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则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是同一概念吗?
三、【质疑互究】
探究一:探究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1.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
即2.657×10-26千克
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
作为标准,
其他
跟它相比较所得的
,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相对原子质量=
讨论交流:
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小结
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
,而是
;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探究二:请分析表中信息,补充完整表格,你还能获得哪些结论?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碳
6
6
6
12
氧
8
8
钠
12
23
归纳小结:
相对原子质量≈
+
。
四、【检测互评】
1.某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种碳原子实际质量1/12的24倍,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是
(
)
A.1/12
B.24
C.48
D.12
电子质量很小,仅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上。镁原子核有12个质子和12个中子。则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
12
B.
24
C.
12克
D
.24克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相对原子质量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比值
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铪元素的一种原子。已知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是72,相对原子质量为18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元素原子有72个质子
B.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3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13个电子 D.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更上一层楼:
5.质量相同的Na、Mg、AI、Ca四种金属,含原子数最少的是( )
A.Na
B.Mg
C.Al
D.Ca
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求一个镁原
子的质量。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
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第一课时
元素与元素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物质是由
、
等微粒构成的;在(1)氯化钠(食盐)NaCl
(2)H2
、
(3)稀有气体He
(4)O2
、(5)
H2O(6)金属Au
(7)固态非金属C中,
由分子构
成的是
,由原子构成的有
,由离子构成的有
。
2.同类原子核内
相同,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同,主要是核内
不同。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阅读教材第45-47内容:
初步知道什么是元素,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
初步知道元素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怎么正确地书写元素符号;
弄清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
初步知道元素可分为哪几类。
(三)自学检测:
1.什么是元素
2.地壳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是那些
3.元素符号的书写要遵循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4.元素符号可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表示两个氧原子 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活动天地2-4,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三、【质疑互究】
探究一:元素的概念、元素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小结: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1)元素只论
,不论
;(2)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
。
2.元素原子的区别联系
原子
元素
区别
1. 粒子(成员)2. 既讲
,又
3. 从微观角度描述分子的
或物质的
1、 粒子的总称(集体)2. 只讲
,不讲
3. 从宏观角度描述物质的
联系
探究二:
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吗?
钠na
氯cL
铝AI
钙cA
小结:元素符号使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该字母要
(填“大写”或“小写”,下同);若用两个字母表示,则第一个
,第二个
,即“一大二小”。
探究三: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小结:①表示
(宏观)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
(微观)
如字母“O”
①表示
②表示
;
2N表示
,5个铁原子表示为
。
【检测互评】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
A.氧
B.硅
C.铝
D.铁
2.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
A.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氧元素
②两个氢原子
③
m个钠原子
4.缺碘会引起人体甲状腺肿大,这里的“碘”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
更上一层楼:
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表示阳离子的是
,
表示同种元素的是
______
;最外层为稳定结构的是______。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由2个氧元素和1个碳元素组成的
B.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C.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教材49页1、2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第二课时
单质化合物、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能判断一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2.通过对纯净物的分类,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单质、化合物的概念、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运用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判别单质和化合物。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本质区别是(
)不同
A.相对原子质量
B.中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2.下列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名称中,都正确的是(
)
A.碘
i
B.汞
Hg
C.铁
FE
D.氖
Na
3.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约有20亿之多。这里的“铁”是指(
)
A.钢铁
B.铁元素
C.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_____,其次为_______;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_________,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为_________。
(二)自学内容及要求
1.阅读教材第46页内容,初步知道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2.阅读教材第48页内容,初步理解元素周期表。
(三)自学检测:
1..属于化合物的物质是(
)
A、水
B、镁
C、空气
D、二氧化碳
2.
年,俄国化学家
得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有_______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_______;有_______个纵行,
每一个纵行叫一个_______
。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单质、化合物有什么联系、区别?怎样区分?
【质疑互究】
探究一:物质分类知识
讨论交流:下列物质中,(
)属于单质,(
)属于混合物,(
)属于化合物
A、MgO
B、氧气
C、镁
D、井水
E、KMnO4
F、空气
G、P2O5
归纳小结: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物质的简单分类:
探究二:元素周期表知识
观察书后元素周期表,从中发现那些规律?
小结:1.元素周期表上分两大区域
和
;
2.横行—周期
个周期;
3.
纵行—族
个族;
4.元素周期表所得信息:
原子序数
;
元素符号
;
元素名称
;
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序数
=
数
=
数。
【检测互评】
1.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
.
2.有①蒸馏水、②铁、③高锰酸钾、④医用75%的酒精、⑤湖水、⑥过氧化氢六种物质,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下同)
,属于纯净物的有
,属于化合物的
有
,属于单质的有
。
更上一层楼:
3.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绘制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
。
(2)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3)表示的是
(填离子符号)。
(4)上表中第二、三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
_。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教材50页1、2、3
、4、5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到实验室去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学习目标】
1.知道天平的构造、练的使用方法;
2.了解量筒的量程,练的使用方法;
3.练习仪器的连接和洗涤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难点:量筒的使用。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自学互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助】
(一)知识回顾
1.既可用于给液体加热,又可用于给固体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A.试管 B.烧瓶 C.烧杯 D.蒸发皿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自学内容及检测:
知识点一、托盘天平的使用(用于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
g
2.注意事项:
⑴、使用前必须先调零,调零时游码应移到____________,若天平指针向左偏,则平衡
螺母应向________调,若天平指针向右偏,则平衡螺母应向________调(填左或右)。
⑵、砝码放置原则:___________,而且先放____砝码,后放_____砝码(填大或小)。
⑶、砝码取用工具:镊子(不得用手拿)
⑷、干燥的药品可以放在干净的称量纸上称量(天平两边需各放一张),但易潮解或有腐
蚀性的药品应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称量。
知识点二、液体的量取
1.量筒是较精确的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的仪器,________(填“能”
或“不能”,下
同)
加热,___________用作反应容器,
量筒的精确度是________________。
2.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用量筒,往往还要用到
。量筒的量程应比所量液体体积
略_____。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____
保持水平,当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
滴加液体至刻度。
知识点三: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1.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
,
紧贴容器外壁。如果装置
不漏气,导管口会
。(把手移开后,水会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水在仪器内壁
。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互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观点
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量筒读数对量取液体的体积有什么影响?
三、【质疑互究】
1.实验探究一
物质的称量
2.实验探究二
量筒的使用
3.实验探究三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4.某同学称量时,将砝码和药品放颠倒了,能否称出其实际质量?
小结:称量时,左盘放
,右盘放
,将砝码和药品放颠倒了,称得的读数
比实际质量
,差值为游码质量的
倍。
5.量取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或仰视,能否正确读数?有什么影响?
小结:量取液体时读数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如果俯视读数则读数__________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若仰视读数,则读数_______量筒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填写“大于”或“小于”)。
四、【检测互评】
1.准备量取45mL的液体,下列量筒最合适的是(
)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2.某同学用量筒量取20mL的水,俯视读数,则其所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是(
)
A、等于20mL
B、大于20mL
C、小于20mL
D、无法确定
一位同学要用托盘天平称量12.5g蔗糖,他在天平右盘上加上10g砝码,将游码移到2.5g位置,加一定量的蔗糖后发现指针偏向右边,这时他应该(
)
A.减少砝码
B.移动游码
C.增加药品
D.减少药品
更上一层楼:
4.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和药品,当天平达到平衡时天平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
⑴若托盘天平的右盘上有50g砝码,则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
⑵由于操作错误,误将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放在了右盘,天平左盘砝码还是50g,则所
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
5.在一份化学实验报告中右如下的记录,其中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21.7g氧化铜粉末
B.用托盘天平称取21.75g食盐
C.温度计的读数为36.58℃
D.用100mL的量筒量取95.36mL的水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
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复习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子的特性,
理解状态变化这类物理变化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2.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内部电子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相对原子质量;
3.掌握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
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进一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简单规律。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的结构及质量计量、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联系、元素;
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运动的水分子
A、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获得____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______,
水由____变为____;失去____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______,水由_____变回_______。
2.分子的性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B、水的人工净化
生活用水的净化方法一般有
、
、
、
等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成为_______,如
等,
在混合物中,各种物质都保持各自原有的性质。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_________,
如
等。
3.混合物的分离: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4.过滤:
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
(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以免
)
二低:
;
。
三靠:
;
;
。
(二)水分子的变化
A、水的分解
1.水的电解实验:
正、负电极上都有
产生,正极试产生的是
,负极产生的是
,一段时间后
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
说明水是
组成的。
2.分解反应:⑴特点:“一变多”既:A→B+C+…、
⑵判断方法:是化学反应、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
B、水的合成
1.氢气燃烧的现象
反应文字表达式:
。
2.化合反应:
⑴特点:“多变一”既:B+C+…→A
⑵判断方法:是化学反应、反应物是多种、生成物只有一种。
3.化学性质:
,如
等。
物理性质
,如:物质的
等。
(三)原子
1.
原子的结构
②注意:
a.
氢原子没有中子b.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
原子不显电性
2.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相对原子质量≈
+
3.原子中的电子:
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较
,
能量低的
电子离核较
;
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
弧线表示
弧线上的数表示
4.离子:带
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离子符号如:氧离子
、镁离子
(四)
元素(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1.元素:
总称,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
2.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意义:
;
如H表示
,
。2H只能表示
;3Fe表示
;若要表示
5个镁原子可记为:
,7个氯原子可记为:
。
(2)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
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例如:钙
,钠
,
镁
,铝
等。
3.元素周期表
周期: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
叫做一个周期。
族:
元素周期表每一个
叫做一个族
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周期数=电子层数
【质疑互究】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
、
,水是由
构成的,铁是
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2.电解水的微观解释
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
和
,每两个
结合形成一个
子,
每两个
结合形成一个
子。由此可以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
。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
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是由
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
组成的纯净物.
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物质
化合物
混合物
4.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微粒比较
原子
离子
结构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稳定性
具有稳定性
电性
不显电性
阳离子带
电荷
阴离子带
电荷
符号
镁原子
镁离子
相互转化
5.原子中的电子
因此,元素的种类是由
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
决定的。
三、【
典例分析】
例1.小兰查资料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
: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
: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B.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原子不带电
例3.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
)
A.最外层电子数
B.核外电子层数
C.核内质子数
D.核内中子数
系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四、【检测互评】
1.人们常说菠菜中富含铁质,这里所说“铁质”指的是(
)
铁原子
B、铁离子
C
、铁元素
D、铁单质
2.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对图中信息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11
B.元素名称为钠
C.元素符号为Na
D.核外电子数为22.99
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花香四溢—分子不停的运动
C、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D、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纯净物,后一种是混合物的是(
)
A、水、海水
B、氧气、固态氧
C、铁、四氧化三铁
D、空气、
氧气
5.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B.水氢气
+
氧气
C.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D.氢气+氧气
水
更上一层楼:
6.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7.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______,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_,表示
同种元素的是
,
最外层为稳定结构的是______。
五、【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溶液的基本特征,并会做出相应的判断。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3.能记住几种常见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情况。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以及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学习过程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
【自学互助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自学方法及内容:
1.阅读教材58页“活动天地”,
回忆家庭小实验中食盐的溶解过程,并思考:食盐颗粒“消失”了吗?它去哪儿了?
在溶解过程中,温度有没有改变?
2.阅读教材58页蓝色方框的内容,并组内交流:水是溶液吗?浑浊的天然水是溶液吗?3.阅读教材58页第二、三自然段并借助59页的彩图,从宏观、微观多维度感受氯化钠溶液的形成过程,并尝试解释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等基本特征。
4.通过教材59页的“实验探究3—1”
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5.阅读教材60页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溶液的意义。
自学检测:
1.教材62页“在线测试”第1、2小题;
2.你能将水和食盐水区分开吗?★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
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1.借助提供的实验器材,将一小匙食盐加入盛50毫升水的小烧杯中,并使其充分溶解。
2.举例阐述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可借助实验来说明)
3.实验探究3—1: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质疑互究】
知识点一:溶液、溶质﹑溶剂概念及溶液的特征
探究一
溶液的形成
活动天地3-1
观察食盐的溶解
1.学法指导:利用生活中的盐水、糖水的兑制过程来建立溶液的概念;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形成的溶液久置不分层或析出沉淀来感知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
2.思考:(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对此你有什么猜想?
(2)这杯食盐水的任一处都一样咸吗?
(3)形成溶液后,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分层或析出沉淀了吗?
(4)此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3.总结:溶液、溶质﹑溶剂概念及溶液的特征。
4.交流讨论:⑴水是溶液吗?为什么?
(2)浑浊的天然水是溶液吗?为什么?矿泉水呢?
知识点二
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仔细阅读教材P58,回答下列问题:
⑴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食盐水
溶质
溶剂
;
蔗糖水
溶质
溶剂
;
碘酒(固体碘溶解在酒精里)
溶质
溶剂
。
⑵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
(3)溶液都是无色的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4)100克酒精溶解在100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
200克;若改为100毫升酒精
溶解在100毫升水中,得到溶液的体积为
200毫升。
知识点三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3-1
1.学法指导: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法。如:这里的蒸馏水都取50毫升,固体都取5克。
2.借助展示互导的实验现象来思考:溶液温度变化了,能否说明物质在溶于水时向水中吸
收(或释放)了能量?
小结:在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知识点四
溶液的作用
阅读教材P60感受溶液在科研、生产、生活上的作用。
我们自己的问题:
【检测互评】温馨提示:闭卷5分钟内独立完成,相信你一定行!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自来水
B.葡萄糖注射液
C.液态空气
D.蒸馏水
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化合物,后一种是溶液的是( )。
A.澄清的石灰水 二氧化碳
B.氯化氢气体 液态氧气
C.冰水混合物 食盐水
D.熔化的蔗糖 水
★4.如右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下列物质,使U形管液面左侧升高的是(
)
A.氯化钠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固体
D.硝酸铵
【总结提升】
我在知识上的收获:
我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课后作业:
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文库、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能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悬浊液;
3.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
【学习重难点】
重点:乳化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难点:理解乳化现象非溶解的过程;溶液饱和、不饱和的判断。
【学习过程】
【自学互助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自学方法及内容:
1.阅读教材60页至61页了解乳化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并初步学会如何区分乳
化现象;
组内交流:⑴食用油能溶于水形成溶液吗?
⑵你是如何清除餐具上的油污?洗洁精能
将油污溶解掉吗?有没有将油污溶解掉的物质?
3.阅读教材62页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尝试判断常见的溶液是否饱和。
自学检测:
1.教材62页“在线测试”第3小题
2.日常生活中出去油污的办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
)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3.判断下列溶液是否饱和,用“√”或“×”填写。(温度20℃,溶剂质量为100克)
物质名称
溶解最大质量
已溶解的质量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氢氧化钙
0.18g
0.17g
0.18g
硝酸钠
86g
84g
86g
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1.用洗洁精清除餐具上的油污;
2.借助教材62页“活动天地3—3”设计实验方案——氯化钠能否在一定量水中无限溶解
并展示。
【质疑互究】
探究一、观察乳化现象
活动天地3-2
思考:1、实验①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若不是溶液又是什么?
2、加入洗涤剂后植物油被溶解了吗
总结:1、洗涤剂的功能:
,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使之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
液,该现象又称之为
现象,在生活及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大集团化解为“个体户”)
汽油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这是由于汽油能
油污,形成
。用加了洗涤剂的水也能洗去油污,这是由于洗涤剂能
油污,形成
。两者去污的原理
(填“相同”或“不同”)。
探究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活动天地3-3
思考:(1)在饱和溶液中,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即概念中为何强调“这种溶质的饱
和溶液”?
总结:⑴饱和溶液:在
下,向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继续溶
解时,所得到的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
溶质
继续溶解的溶液。
★判断是否饱和的方法:
。
我们自己的问题:
【检测互评】温馨提示:闭卷5分钟内独立完成,相信你一定行!
1.下列清洗方法中,不是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A.用汽油除衣服上油污
B.用餐具洗涤剂洗餐具油污
C.用肥皂液洗衣
D.用沐浴露洗澡
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
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
A.
是饱和溶液
B.
是不饱和溶液
C.
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
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3.在一定温度下,向一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质量减小
B.晶体质量增加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液质量增加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D.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溶质的量一定达到了最大值
5.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医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_。
(2)用加了洗涤剂的水清洗油腻的餐具,是利用洗涤剂的__________(填“乳化”或
“溶解”)功能。
【总结提升】请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
教材64页“挑战自我”第1、2
小题
练习册对应内容
参考资料:第二教育网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可以相互转化。
2.能准确的选择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学习过程】
【自学互助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87%AA%E4%B8%BB%E5%AD%A6%E4%B9%A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自学方法及内容:
1.阅读教材63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互换;
2.借助“实验探究3—2”,思考并小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自学检测:
1.组内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兑好的糖水(或盐水)继续溶糖(或盐)?
2.教材64页“挑战自我”第3小题
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兑好的糖水(或盐水)继续溶糖(或盐);
实验探究3—2,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质疑互究】
探究一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实验探究3-2
学法指导:回忆在家中兑糖水(或盐水)时,怎样能让兑好的糖水(或盐水)继续溶糖(或盐),除加水外还有哪些方法。
实验探究:仔细观察实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