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琦君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三课
人文素养:思念故乡,怀念童年。
语文要素: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思乡之情。
同学们,“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金秋时节,桂花悄然绽放。一簇簇金黄小花如繁星缀满枝头,微风轻拂,花瓣簌簌飘落,似碎金铺就的雨幕,香气沁人心脾。在琦君的记忆里,这场桂花雨藏着怎样的童年趣事与深厚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探寻其中奥秘。
学习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花表达的感情。
重点
难点
任务壹 导入新课,初识课文
任务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叁 再读课文,精读课文
任务肆 三读课文,把握情感
任务伍 回顾课文,复习总结
壹
导入新课,初识课文
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情景?“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
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 15m ,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走进作者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中国台湾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词人。自幼受传统文化影响,毕业于之江大学。1949年赴台后,一边从事司法、教育工作,一边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多流露对故乡与童年的怀念。
散文集有《烟愁》《红纱灯》《桂花雨》《三更有梦书当枕》《水是故乡甜》等,小说有《琴心》《橘子红了》《百合羹》等。她的作品多以怀旧为主题,文风淡雅自然、温柔敦厚,善于通过生活小事抒发怀乡思亲之情,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写作背景
《桂花雨》创作于1962年,当时琦君已定居台湾多年,
因特殊原因无法返回大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让她回忆起童
年摇桂花、用桂花做食品等往事,于是写下此文,借桂花寄
托对故乡和童年的眷恋,也是当时台湾乡愁文学的体现。
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视频,读准字音,读清句子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阅读全文
1.标注自然段
2.圈画生字词
3.给课文内容划分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阅读全文
1.标注自然段
全文共有 个自然段
8
会认字
箩
(箩筐)
(折箩)
杭
hánɡ
(杭州)
(杭绸)
会写字词
桂花 懂得 糕饼 茶叶
luó
懂
dǒnɡ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 “忄”,先写两点,左点低右点高,且都向竖画微微靠拢,竖画垂直挺拔。右边的 “董”,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最上面的 “艹”,两竖画向里收,横画稍长,覆盖下方。中间的 “重”,首笔撇画起笔在 “艹” 的左边,横画长短不一,注意横画间距均匀,中间一横最长,且位于横中线,整个 “重” 字要写正。“董” 字第五笔横最长,整个字与左边 “忄” 旁搭配协调,重心平稳。
组词:懂得、懂事、懂行、似懂非懂
造句: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终于懂得了这道题的解法。
兰
lán
字形结构:上下结构。上面的 “丷”,点画与撇画左右对称,点稍高,撇稍低。下面的 “三”,第一横短,起笔在 “丷” 下方居中位置,第二横稍长,位于横中线,第三横最长,托住上面部分,三横之间间距均匀,整个字要写得重心平稳,笔画舒展。
组词:兰花、玉兰、兰草、义结金兰
造句:春天到了,公园里的兰花竞相开放,美丽极了。
萝
luó
字形结构:上下结构。上面的 “竹” 字头,左低右高,两个短撇指向不同方向,且都起笔在竖中线上,横画左低右高,两竖画向里收。下面的 “罗”,上面的 “罒” 要写得扁一些,四个小短横分布均匀,中间的横画稍短,位于横中线上;下面的 “夕”,撇画起笔在 “罒” 的左边,横撇的横画稍短,折角处顿笔,撇画舒展,最后一点位置适中,整个字上下对正,重心稳定。
组词:箩筐、稻箩、兜箩、箩头
造句:奶奶用箩筐装了满满的一筐青菜。
婆
pó
字形结构:上下结构。上面的 “波”,三点水旁写法与常规相同,“皮” 字的横钩起笔在三点水旁上方,横画稍短,向右上方倾斜,钩画短小有力;撇画起笔在横钩与竖画交叉点下方,向左下方舒展,竖画在撇画中部起笔,垂直向下。下面的 “女” 字,撇点起笔在 “波” 字下方,撇画短,点画长,横画起笔在撇点交叉点下方,向右上方舒展,且要写得长一些,托住上面部分,整个字上下重心一致,结构紧凑。
组词:外婆、婆婆、公婆、老太婆
造句:外婆戴着老花镜,认真地给我缝补衣服。
糕
ɡāo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部首是 “米”。左部 “米” 字窄长,约占字宽三分之一,点画在横中线上方,短横起笔在点的下方,竖画垂直,横折的横画稍短,折角处顿笔,最后一笔捺画变点,避让右边。右部 “羔” 字稍宽,上半部分 “丷” 短小,点画左低右高;下面 “羊” 字,首点在竖中线上,短撇起笔在点的左侧,三横间距均匀,中横最短,下横最长,竖画在竖中线,四点底排列均匀,左点向左下,右点向右下,中间两点较小且位置稍高。整体左窄右宽,重心平稳。
组词:糕点、蛋糕、年糕、糕饼、冰糕
造句:妈妈做的红枣糕香甜可口,一家人都赞不绝口。
饼
bǐnɡ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部首是 “饣”。左部 “饣” 窄,约占字宽三分之一,撇画起笔较高,横钩短且折角处顿笔明显,竖提的竖画垂直,提画向右上方。右部 “并” 字稍宽,两竖平行,间距适中,左竖稍短,起笔于横中线上方,右竖略长,起笔稍高;横画分布均匀,首横短,起笔于 “饣” 横钩下方,第二横稍长,在横中线上,末横最长,起笔于左竖下方,向右舒展。整体字形紧凑。
组词:饼干、月饼、大饼、画饼充饥、饼铛
造句:妹妹最喜欢吃巧克力味的饼干。
浸
jìn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部首是 “氵”。左部 “氵” 呈弧形,三点位置有变化,首点在横中线上方,第二点稍低,挑点指向右边部分,且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右部中间 “冖” 稍宽,起笔在横中线上方,横画稍短,折角处顿笔;“又” 字的横撇起笔于 “冖” 横画中部,撇画稍短,捺画舒展,从横撇与 “冖” 交接处起笔;“彐” 字上宽下窄,横画间距均匀,末笔横画稍长。整体左窄右宽,重心平稳。
组词:沉浸、浸泡、浸淫、浸透、浸种
造句:同学们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听得入了迷。
缠
chán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部首是 “纟”。左部 “纟” 窄,撇折起笔稍高,第二个撇折角度略小,提画向右上方,起笔在第二个撇折折角处下方。右部 “广” 字头的点画在竖中线上方,横画稍短,起笔在撇画下方,撇画舒展,起笔于竖中线;“里” 字要写得端正,首笔竖画在竖中线,横画间距均匀,上横短,下横长,最后一横起笔在 “广” 字头撇画下方,收笔于竖中线右侧。整体左窄右宽。
组词:缠绕、纠缠、缠结、难缠、缠足
造句:藤蔓缠绕在大树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茶
chá
字形结构:上下结构,部首是 “艹”。上部 “艹” 扁宽,两竖左短右长,横画在横中线上方,起笔于竖中线左侧,收笔于竖中线右侧。下部 “人” 字撇捺舒展,撇画起笔在竖中线左侧,捺画起笔在竖中线右侧,撇捺交点在横中线上,盖住下面部分。最后两笔为点,左点在撇画下方,右点在捺画下方,左右呼应,使整个字重心平稳,字形美观。
组词:茶叶、喝茶、茶杯、茶树、茶余饭后
造句:爷爷每天早上都会泡上一杯清香的茶。
捡
jiǎn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部首是 “扌”。左部 “扌” 窄长,横画起笔在横中线上方,短撇起笔在横画左三分之一处,竖钩垂直向下,钩略小。右部 “佥” 字要写紧凑,撇画起笔在竖中线左侧,短捺起笔在撇尖下方,横画分布均匀,第二横在横中线上,下面两点不与末笔横相交,左点低,右点高,整体稍宽。左右结构紧凑,重心平稳。
组词:捡起、捡拾、捡漏、捡柴、捡破烂
造句:小明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扔进了垃圾桶。 
字词译义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香飘十里】形容香气浓郁,传得很远,很香。
【指指点点】用手比画,指示方位等。也形容在人背后议论。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糕饼】糕点。
【姿态】姿势;样子。
近义词
盛开—开放
欣赏—观赏
姿态—姿势
仔细—认真
喜欢—喜爱
寻找—寻觅
反义词
盛开—凋谢
仔细—马虎
成熟—稚嫩
完整—残缺
担心—放心
新鲜—腐烂
想一想,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第二部分(3~6):写作者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记忆,主要写了作者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摇桂花的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第三部分(7~8):写作者离开家乡后常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桂花雨》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
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
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桂花雨》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桂花雨”一件事,作者还围绕桂花写了一些自己美好的回忆,这些美好的回忆是怎样一一呈现的呢?
默读课文,根据时间、地点和人物等,梳理文章的脉络。
从这些美好的回忆中,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桂花怎样的感情呢?
喜爱
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儿时在故乡与父亲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在故乡院子
里, 帮大人摇桂花树;迁居杭州后,给母亲带桂花,忆起故乡
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爱桂花
摇桂花
摇桂花
思桂花
叁
再读课文,精读课文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
3.作好批注(修辞手法、感悟等)。
2.用横线画出表现作者对桂花喜爱之情的语句。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故乡挂花盛开的时节——中秋节前后。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对比
先通过“我”对各种花的情感态度的对比,再拿桂花树与梅树进行比较,突出了桂花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可是……"表示转折,点明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这更加突出桂花的香气,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默读课文3—6自然段。
3.作好批注(修辞手法、感悟等)。
2.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写出了母亲对桂花的关心与牵挂。
母亲计划要给邻居送桂花,体现了她的淳朴与善良。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双重否定句
“没有”“不”这两个否定词的连用,更加突出了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已沁入村子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心中,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反映出"我"盼望接棒花的迫切心情。
展现了又香又美的桂花像雨一样纷纷扬扬落在人们身上的唯美画面,渲染了摇桂花时的热烈气氛,表达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
一句“好香的雨呀"纯朴自然,桂花的香气呼之欲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思考:课文第4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中都有“浸”字,这两个“浸”字用得妙,妙在哪里 
两个“浸”字韵味悠长,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可感可触。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千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它的香,已不受四季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默读课文7—8自然段。
3.作好批注(修辞手法、感悟等)。
2.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木樨"指桂花。
借助具体幸物"稻田"木拇花香”抒发“我”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感情。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对比
突出了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忘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以母亲的话引起的乡情作结,点明了主题:月是故乡明,桂花当然是故乡的最香、最好。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又”说明作者不止一次想起故乡量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那摇落的阵阵挂花雨"寄托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她对量年欢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借物抒情
作者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
肆
三读课文,把握情感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再次朗读全文,
体味作者情感
文章主旨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
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
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伍
回顾课文,复习总结
想一想: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借物抒情。作者以“桂花”为线索,通过描写故乡的桂花以及摇桂花的情景,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寄托在桂花身上。文中多次提及桂花的香气、摇桂花的乐趣等,桂花成为了作者情感的载体,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浓浓的乡情。
对比手法。作者将杭州小山的桂花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进行对比,突出家乡桂花在自己心中的独特地位。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现了家乡的桂花承载着更多的情感和回忆,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此外,还将桂花树与梅树对比,先写桂花外观平凡,再强调其香气迷人,表达对桂花的喜爱。
细节描写。文中有许多细腻的细节描写,如“我总是缠着妈妈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缠着”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作者期盼摇桂花的急切心情。还有“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使劲”一词体现了作者对摇桂花的热衷,以及享受摇花过程的快乐,从这些细节中可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摇花乐的喜爱和怀念。
结构梳理
桂花雨
思桂花
摇桂花
爱桂花
——迷人的香气
杭州赏桂花
又思故乡桂花雨
桂花一开——母亲担心
阵阵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桂花盛开——香气四溢
一年四季——香甜生活
摇落桂花——纷纷如雨
捡桂花带给母亲
充满欢乐
思乡情切
课后练笔
选一种让你想起童年或家人的植物,写写它的模样、特殊的气味,还有和它相关的那些温暖小事,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
写作提示:
先确定植物,比如石榴树、茉莉花。写清它的样子(如石榴花红得像小喇叭)、气味(茉莉香淡淡的),再写和家人的小事(摘石榴、摘花泡茶),用动作、对话藏住怀念。
选植物得是那种一想起就有画面的,比如奶奶家院角的那棵老枣树。先琢磨它的样子——春天新叶嫩得发亮,秋天枣子红得像玛瑙挂在枝头;还有气味,风吹过带着点涩涩的清香,下雨后泥土混着落叶的味道也很特别。
然后回忆和家人的具体片段呀。比如每年打枣时,爷爷扛着竹竿站在树下,妈妈总在一旁叮嘱“轻点打,别把枝丫弄断了”,你举着竹筐跑前跑后捡枣,枣子砸在筐里“咚咚”响,爷爷还会笑着说“慢点儿,别踩着枣子”。
不用直白说多怀念,就把这些样子、气味和实实在在的互动写出来。老枣树的纹路、打枣时的声响、家人的话语,这些细节堆在一起,感情就像枣子的甜味一样,慢慢渗出来了,和《桂花雨》里藏着的乡情多像啊。
示例1 :老屋后的那丛栀子花,每年端午前后准会炸开满枝白花。花瓣厚嘟嘟的,像浸了水的棉絮,香气浓得化不开,混着晒在竹匾里的艾草味,飘得满村都是。奶奶总爱摘几朵别在我的辫梢,说“香丫头招蝴蝶呢”。我就追着蝴蝶跑,辫子上的花香跟着我绕着栀子花丛转。如今再闻栀子香,总想起奶奶掐花时,指甲缝里沾着的嫩黄花粉,还有她袖口蹭到花瓣的软乎乎的触感。
示例2:爷爷种在阳台的那盆文竹,枝叶细得像绿雾,风一吹就轻轻晃。他总说“这草要顺着性子养”,每天清晨都蹲在盆边,用小喷壶给叶子洒水,水珠挂在细枝上,亮晶晶的像撒了把碎星星。我常偷偷学着他的样子喷水,结果总把水浇多了,爷爷从不生气,只笑着拿布擦我溅在窗台的水迹。现在看到文竹,就想起阳光穿过枝叶的光斑,还有爷爷擦窗台时,布子“沙沙”的轻响。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