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期中复习课件)八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期中复习课件)八年级历史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3 10: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专题1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复习
考点大串讲
新教材·统编版
目录
01
整体解读
02
大单元联系
03
考点串讲
04
典题精析
整体解读
第一部分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时间定位:1840-1864年
◆单元主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内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阶段的情况。
◆社会性质: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主权完整性遭到破坏,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西方列强基本实现了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中国沦为西方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的目的。
◆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外国侵略势力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民族矛盾的出现激化了阶级矛盾,使中国爆发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
◆统治秩序: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揭开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初步建立起来。
单元解读
大单元联系
第二部分
大概念
1839年
1840年
1842年
1851年
1853年
1860年
1864年
中国人民的反抗
列强的侵略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1856年
同时期世界
1840年
1861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向外殖民扩张,掠夺殖民地
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美国内战爆发
1857
印度民族大起义
历史时序
大概念
知识建构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社会性质
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的反抗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直接 原因
《南京 条约》
《天津 条约》
《北京 条约》
激化矛盾
清朝统治和西方侵略势力
联合镇压
沉重打击
继续和扩大
递进关系
因果联系
相互影响
时间交叉
大概念
纵横联系
历史联系 因果联系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横向联系 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
阶段特征 政治: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对外关系:中国被迫开放国门,开始了妥协退让的屈辱外交
考点串讲
第三部分
考点一: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
林则徐虎门销烟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条约
直接原因
结果
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开辟海外市场
根本原因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影响
探索
关天培、陈化成、海龄等殉国、三元里抗英
抗争
考点一:鸦片战争
1.背景: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英国:1840年,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对外殖民扩张,掠夺殖民地。
19世纪早期使用
蒸汽机的英国煤矿
清朝《流民图》(局部)
中国:1840年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在清朝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僚体制日益腐败,出现财政危机,经济衰退,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重重。
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形势
VS
考点一:鸦片战争
1.背景: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英商停泊在广东珠江口外的鸦片走私船
英国为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运来呢绒、布匹,遭到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排斥,严重滞销;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无耻地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
认识:英国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的非正义性及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本质。
考点一:鸦片战争
1.背景: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
危害: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揭露了鸦片贸易的罪恶,鸦片不仅毒害中国的身体,更摧残中国人的精神。
马克思引用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的话说:
"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德]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考点一:鸦片战争
1.背景: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1785-1850年)
虎门销烟: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虎门硝烟浮雕
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
精神:心系国家、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忧国意识和责任担当。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考点一:鸦片战争
2.经过: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英国的侵略:第一次阶段: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珠江口(开始)——攻陷浙江定海——天津大沽口——攻占虎门附近的大角、沙角炮台——非法强占香港岛——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
第二次阶段:1841年秋,英军攻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6)进犯长江门户吴淞——进攻镇江——(1842.8)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结束)
认识:英国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中国人民的反抗:关天培、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陈化成、海龄壮烈殉国。
广州三元里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
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畏牺牲的反侵略精神。
关天培(1781—1841年)
考点一:鸦片战争
2.中国失败的原因
认识:增强主权意识和领土意识
政治 经济 外交 军事 总结
清朝 封建君主专制 落后的封建经济 闭关锁国 装备陈旧 衰弱没落
英国 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经济 对外扩张 武器先进 强大
原因:鸦片战争爆发前,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经济实力雄厚,武器装备先进,战略战术运用灵活。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经济落后,刀、矛、弓箭和旧式的抬枪、火炮抵挡不住英军新式的步枪和大炮,战争终以中国的失败结束。
考点一:鸦片战争
3.《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清政府于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考点一:鸦片战争
条约名称 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1842,中英)
《虎门条约》(1843,中英)
《望厦条约》(1844,中美) 《黄埔条约》(1844,中法)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等权利。外国军舰可以自由出入中国领海
美国、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其他侵略权益。迫使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传播禁令,传教士可以再通商口岸传教,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在中国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司法主权和领海主权
使中国的司法、关税、领海主权进一步丧失,为更多列强瓜分中国利益提供范本
3.《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影响相同
考点一:鸦片战争
3.鸦片战争的影响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事件”
英国发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直接原因
结果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主张修约被拒绝(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
中国人民必须探索国家新的出路,
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坚决斗争
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影响
探索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侵略史实
知识结构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
第一阶段:1856.10——1858.6,英法联军攻陷广州——逼近天津——美、俄两国舰队借口调停,也跟随北上——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59.6——1860.10,英、法炮轰大沽炮台——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1860年10月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修约主张,被清政府拒绝。(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法]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861年11月25日)
感受: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是极其野蛮的强盗行为,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破坏,是两国历史上的污点。火烧圆明园使中华文明遭到严重损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同时,它也让清政府的腐朽和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为清朝统治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它激励着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3.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条约名称 时间 割地情况
19世纪50年代,俄国开始大肆向中国东北和西北扩张。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瑷珲条约》
1858年
《北京条约》
1860年
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
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千米领土
《改定条约》及5个勘界议定书
1881年
割占中国领土7万多平方千米领土
认识:强化边疆领土意识,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爱国情感。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
认识:清政府在列强影响下,不得不调整外加体制,这实际上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种表现。
“中外禔福”中“禔福”就是平安幸福的意思,表明清政府希望今后与西方列强相安无事。
葡萄牙逐步侵占澳门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6年,葡萄牙人亚马喇就任澳门总督。他强行向澳门中国居民征税,扩展葡人地界,并于1849年关闭澳门的中国海关,停止向清政府缴纳地租。1887年,中葡两国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中国丧失对澳门的管理权,但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中葡和好通商条约》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4.不平等条约及影响
条约 内容 危害
《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
英国割九龙半岛南端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巨额的战争赔款,
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十几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使列强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使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整个东部沿海地区,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使中国人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身心遭到更加严重的摧残
使中国的领土进一步被破坏
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作为“继续”的核心依据
1. 根本目的一致:两次战争的根本动因都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推销商品、掠夺原料,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2. 侵略性质相同:均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殖民侵略战争,通过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实现其侵略目标。
二、作为“扩大”的具体表现
1.战争规模扩大:鸦片战争仅英国一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英、法联合发动,美、俄暗中支持。
2.侵略范围扩大:鸦片战争后列强主要控制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长江流域及北方沿海均被开放通商口岸。
3.攫取权益扩大:① 领土:鸦片战争仅割让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趁机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经济:除继续扩大通商口岸外,列强获得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管理权等,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③政治: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可直接干涉中国内政;获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进一步强化,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851.1
1856年
1851.12
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
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揭开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1853.3
1864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北伐西征
天京事变
天京陷落
(开始)
(政权初立)
(与清廷对峙)
(军事全盛)
(由盛转衰)
(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原因:屡试不中的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广大贫苦民众揭竿而起。
洪秀全(1814-1864年)
广西天地会旗帜示意图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
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
2.经过:兴起、发展、全盛
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永安建制: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东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长期对峙的政权。
北伐和西征:1853年,为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
2.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原因
1.首先,太平军打击了封建统治,维护了民众的根本利益。太平军在进军途中,坚决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破除神佛偶像及孔子牌位,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一次大扫荡。太平军对广大民众则爱护备至,所过之处,不仅将所获衣物送给贫民,而且答应将来概免租赋三年,这使得广大民众对太平军热烈欢迎,并踊跃参军。
2.其次,人心齐壮,纪律严明。太平军的思想比较统一,士气比较旺盛。太平军内部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进一步提高了战斗力。
3.再次,正确的政策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早期,太平军对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对待,到湖南以后发布"奉天讨胡檄"等文告,突破单纯的宗教形式,号召各地民众举行反清起义。太平军在战略战术上主动灵活,不仅善侦探,善设伏,善结营,善据险,而且创造了牵线阵、螃蟹阵、百鸟阵、伏地阵等战法,往往能够避实击虚,处处得手。
4.最后,日趋成熟的全国革命形势,特别是两湖地区天地会的反清活动,为太平军顺利进军提供了有利条件。
太平军迅速进军的原因
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
2.经过:由盛转衰、失败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洋枪队和李鸿章所部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天京陷落: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 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天京事变示意图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天京保卫战——天京陷落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揭开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原因:时代阶级限制、政教合一色彩加剧内部矛盾、领导人骄傲自满、贪图享乐
曾国藩
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
3.《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内容:《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积极:《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反封建),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局限:当然,这个制度也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未能推行。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资政新篇》书影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新特点)
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
太平天国运动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本质,其反抗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后来的革命者(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清朝统治者阶级内部的变化和调整(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试图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有力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势力,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肩负起不同于传统农民起义的双重使命,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揭开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后,中国近代第一次革命高潮告一段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初步建立起来。
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和启示
毛泽东曾谈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下列几种:一是斗争手段错了,提倡天主教,没有迎合中国人的心理。二是洪秀全与杨秀清两权对立。三是骄傲,小胜既骄傲,大胜更骄傲。
失败原因: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②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最终失败。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伟大的革命力量,但作为小生产者,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可能建立先进的革命组织,只能调用封建社会原有的思想资源和组织资源,难以维持组织的纯洁和领导集团的团结。因此,农民阶级自身不能独立担负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典题精析
第四部分
考点:鸦片战争
1.(2025·四川眉山)林则徐对中西武器做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由此可知,林则徐认识到( )
A.武器装备的落后 B.闭关锁国的弊端
C.制度改革的必要 D.鸦片输入的危害
【解析】根据题干“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将中西武器在射程、发射频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认识到中国在武器装备上存在不足,A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武器对比,未涉及闭关锁国的弊端,排除B项;林则徐此时并未认识到制度改革的必要,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鸦片输入的危害,主要强调武器装备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
A
考点:鸦片战争
2.(2025·福建)鸦片战争时期,浙江嘉兴县丞龚振麟目睹了英军火轮船的优势,遂萌生仿制火轮船的想法,经过数月努力,造出类似战舰,并安装了枪炮。这反映了当时( )
A.中英贸易扩大 B.危机下的个体探索
C.地方势力膨胀 D.新式海军已经建成
【解析】据题干“县丞龚振麟”、“经过数月努力,造出类似战舰,并安装了枪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军先进武器促使部分官员主动学习西方技术,龚振麟的行为就是危机下的个体探索,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英贸易,无法得出中英贸易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地方势力膨胀主要指晚清地方军事集团崛起如湘军等,而龚振麟是个人行为,排除C项;中国的近代新式海军建于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B
考点:鸦片战争
3.(2025·江苏连云港)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导致圆明园被焚毁
C.促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引发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据地图信息“1840年英军入侵路线”并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处于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入侵体现了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路线,因此该图为鸦片战争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正确;圆明园被焚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A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4.(2025·山东泰安)下表为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投资设厂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可知,题干显示1843年前后中国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大幅下降,与《南京条约》直接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英国通过“协定关税”条款迫使清政府大幅降低关税,税率需与英国协商,中国丧失自主权,B项正确。“五口通商”虽属《南京条约》,但涉及通商口岸开放,与税率无关,排除A项;“割地赔款”是条约其他内容,与关税无关,排除C项;“投资设厂”是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内容,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B
品名 1843年前的税率(%) 1843年后的税率(%) 新税率比旧税率降低(%)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头等 13.38 5.56 58.45
白洋布 29.93 6.95 76.78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5.(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圆明园是皇帝夏季离宫,先被联军掠夺,后被下令焚毁。与该书中提到的罪行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圆明园”、“联军掠夺并焚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年)。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北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B项正确;鸦片战争(1840-1842)未涉及北京。排除A项;甲午战争(1894-1895)是中日战争,与圆明园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发生在圆明园被毁40年后,排除D项。故选B项。
B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6.(2025·江苏苏州)以下为晚清洋纱进口价格(按包计)数据柱状图,这一现象( )
A.说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
B.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表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解析】根据题干“1864-1885年晚清洋纱进口价格(按包计)数据柱状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洋纱进口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有利于洋纱在中国市场的倾销,从而使中国的纺织等传统手工业遭到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外国商品倾销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与题干材料不符,而且洋纱进口价格下降恰好说明了外国工业产品的价格优势,排除A项;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经济负担加重,排除D项。故选B项。
B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7.(2025·广东深圳)1860年,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江苏巡抚派专员到上海找英法领事求救,同时两江总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国公使商议,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持续高涨 B.清政府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C.农民战争沉重打击反动势力 D.清政府已经和英法达成了一致
【解析】根据题干“1860年……江苏巡抚派专员到上海找英法领事求救,同时两江总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国公使商议,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战争沉重打击清朝统治反动势力,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维护统治,想借助英法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符合题干中“共同出兵江南剿匪”的行为逻辑,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反帝爱国”表述不能准确解释清政府与英法勾结的行为,排除A项;题干中江苏巡抚、浙江总督的行为是地方官员与英法的互动,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加强,排除B项:1860年10月《北京条约》才签订,此时“谋求事款”“商议”说明还在交涉,未达成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C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8.(2025·四川成都)1860年,太平军兵临上海近郊。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惊恐,他们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抗拒太平军。不久,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这表明( )
A.洋务运动遭到战争阻断 B.清朝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C.农民运动面临联合绞杀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解析】根据材料“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惊恐,他们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抗拒太平军”分析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农民运动,正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才出现洋务运动,且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排除A项;清朝沦为“洋人朝廷”的标志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排除B项;瓜分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