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第一次阶段考
语文科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卡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大外宣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国一些文学作品、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成功“出海”,到中国旅游成为海外民众的新时尚,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对外开放的力量。我们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摘编自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材料二: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随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水涨船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国际社会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文化启示。同时,中国快速发展也让个别国家坐立不安,他们固守冷战思维,大搞单边独霸、阵营对抗,凭借信息优势和舆论霸权丑化我国形象,宣扬文化竞争并挑起文明冲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真正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通过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解决人类问题有重要价值。我们要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好,完善话语表达、创新传播方式,在此基础上向世界精准译介、阐释,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新时代,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创新成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也要向世界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推动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走出去。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当前,国际话语权成为大国博弈焦点,我国话语权与综合实力、国际地位不相匹配的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以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重要支撑。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强化国际传播学理支撑。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时,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推进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更加注重从文化角度推进国际传播,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
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文化贸易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要突出思想内核和文化内涵,推动主题出版物出口,扩大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出版物和学术期刊、教材、少儿读物、学术数据库产品出口,提高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文化贸易中的份额。鼓励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稳步提高境外文化领域投资合作规模和质量,推进中国文化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推动文化装备制造走出去,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设立海外文化贸易促进平台。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发挥国内大市场和丰富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发展数字艺术、云展览和沉浸体验等新型业态,大力提升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游戏、数字电影、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线上演播、电子竞技等领域出口竞争优势。
(摘编自黄学龙《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代表着综合国力,我们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可以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B. “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蕴含着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思想智慧。
C. 当前国际话语权成为大国博弈焦点,建成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才能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撑。
D.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具体做法,但要注意把握好基调,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论述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时,提纲挈领,从总体角度论述了其重要意义及原则,具有方向引领性。
B. 提升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需要鼓励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提高境外文化企业投资合作的规模和质量。
C. 在数字文化领域,我国应大力发展贸易,发挥国内大市场和丰富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内容建设,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D. 材料二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在各个分论点论述时,一般先提出论点,再论述背景、意义,最后提出具体措施。
3. 材料二为节选内容,如果为之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B.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体措施
C.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影响
D.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社会背景
4. 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有怎样的必要性?请简要作答。
5. 阅读下面这段话,分析该电影践行了材料二的哪些策略。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戏曲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听觉体验,得以迈向国际市场并取得巨大成功。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不厌深(厌倦)    驽马十驾(一天行程)
B. 榆柳荫后檐(树荫)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C.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
D. 士大夫之族(类)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7. 下列句子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水澹澹兮生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青冥浩荡不见底 吾尝跂而望矣
C. 君子生非异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D. 吾从而师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筋骨之强 老大嫁作商人妇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小学而大遗 暮去朝来颜色故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云青青兮欲雨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 是故圣益圣 上食埃土
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耻学于师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       士大夫之族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学而大遗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1. 下列各句中,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非无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师不必贤于弟子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以为轮,其曲中规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从学。尔赵德①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
(节选自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
【注】①赵德:潮州潮安人,号天水先生。
12.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衙推官A专勾B当州C学D以督生E徒F兴恺悌之风。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道”意为风尚,与材料二中“道之以政”的意思相同。
B. “师”字含义丰富,“则耻师焉”“巫医乐师”“圣人无常师”中“师”的意思各不同。
C. “其皆出于此乎”与“其可怪也欤”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二者作用不同。
D. “郯子之徒”的“之”与材料二中“能知先王之道”的“之”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三组对比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其可怪也欤”一句充分展现作者强烈的慨叹之情。
B. 材料一中韩愈以郯子等人贤能不及孔子,但孔子仍谦逊地以几个人一起必然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为例,来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C. 材料二中韩愈认为儒学中的德礼应该通过学校教育来推行,并认为要以通晓儒家经典且知先王之道的君子为师,足见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D. 材料二中韩愈认为刺史县令应该亲自当老师,否则乡里的年轻人没有处所可以从师学习,表明地方官员应该重视当地教育。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
16. 韩愈的散文多针砭时弊,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燕甲戌进士归自都城①
魏了翁
古说士夫郡,犹欠殿头魁②。记曾分付公等,行矣勉之哉。世事弈棋无定,甲子循还复尔,不免且低回。人物价自定,万事付衔杯。
试与公,同握手,上春台③。繁红丽紫何限,转首便尘埃。欲识化工定处,须向报秋时节,未用较先开。休道屋犹矮④,卿相个中来。
[注]①本词作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是年为农历甲戌年。②殿头魁:殿试中的首魁。③春台:泛指游玩的胜处。④屋犹矮:喻处于下位。
17.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以“古说”“记曾”写词人追忆往昔,为表达“燕甲戌进士”之喜提供了背景。
B. “矣”“哉”等语气词强化了句子的口语色彩,生动表现了词人对学子的循循善诱。
C. 下阕写词人与返乡进士游玩赏春的场景,借春景之美表达了对及第者的美好祝愿。
D. 全词重在说理,但词人能寓抽象哲理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
18. 词上阕结尾两句“人物价自定,万事付衔杯”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发诗人梦后感慨,并能体现抗争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在乐曲终了后,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曲艺术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忧国之思,如《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对个人命运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国事艰难的担忧。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
五、语用题(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令时节,太阳的光芒多了些许温柔,几枝鸡爪花缠绕在小院的篱笆上,一缕缕细细碎碎、浅浅淡淡的香气在农家小院里氤氲开来。菜园里的金色菜花开得正好。院子里,人们忙碌着。厨房的炊烟混合着肉的香味,几个孩子追着小狗在厨房间进进出出,老人在院子里眯着眼睛晒太阳。
“开饭咯!”随即,一家人围坐在老式的八仙桌前,品尝着一桌的鲜花菜肴。
这一朵朵花,本该出现在山间,最终零落在尘土里。 ,然而它此刻却以一种沉睡的姿态躺在餐桌上。
①很难想象,一朵花的生命可以给人的生命以这样的方式以滋养。②花无语,且留香。
春天的餐桌,当然少不了鲜花菜肴。在人们印象中,鲜花是用来欣赏的,而云南人的鲜花是用来烹饪的,尤其在春天这个百花盛会,餐桌上断然少不了诸如芭蕉花炒肉丝、腊肉蒸芋头花、马桑花炒火腿、凉拌棕包花、豆米苦刺花汤、油炸瓜花、木棉花炒酱之类的菜品。要是此时再配上壶鲜花酿,那定是人生惬意时刻。
云南人大概是舍不得春去花落,想要用“( )”来留住花朵的价值,用舌尖来感受春天。
20. 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第一段四个句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完整的句意,展现小院丰富的生活气息,请简要分析。
21. 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应该在叶脉间静默,享受着春天的宠爱,在雨中接受洗礼,抑或在灿烂中盛放
B. 它应该静默在叶脉间,享受着春天的宠爱,接受雨的洗礼,抑或在灿烂中盛放
C. 它应该静默在叶脉间,享受着春天的宠爱,在雨中接受洗礼,抑或在灿烂中盛放
D. 它应该静默在叶脉间,享受着春天的宠爱,在雨中接受洗礼,抑或盛放在灿烂中
23. 填入文中最后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花香四溢 B. 花团锦簇 C. 秀色可餐 D. 美味佳肴
六、作文(60)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作《劝学》,劝导人们要不断学习,养善去恶;韩愈痛恨士子们刚愎自用,日渐愚蠢,所以作《师说》,告诫读书人要谦虚自知,从师学习;黑塞提倡阅读世界文学以提升修养;王佐良细数图书馆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古往今来,尽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尽相同,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会一成不变,但“学习”却是永恒的主题。
生逢新时代,你对“学习”这一话题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9 分)
  1.A
  2.B
  3.B
  4.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关注度和期待度提升,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可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文化启示。②个别国家宣扬文化竞争、挑起文明冲突,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有助于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国际话语权。
  5.①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戏曲元素,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实现文化创新发展。②融合西方现代音乐,融通中外,推进全球化表达,利于国际传播。③提升数字动漫等领域竞争优势,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
  二、文言文阅读(38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6.D
  7.B
  8.A
  9.C
  10.D
  11.B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2.ADF
  13.A
  14.D
  15.(1)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2)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
  16.①均针对当时社会问题:材料一针对 “师道之不传” 的不良风气,材料二针对 “学废日久” 的社会弊病。②均以事实为论证依据:材料一用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与 “圣人无常师” 的事实,点明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材料二用人才匮乏、乡风不正等事实,强调推行道德礼教的重要性。
  三、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7.C
  18.同:都表达了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异:①魏词针对读书人的科举考试,表达了人才价值自有定论,不必计较一时成败的劝勉之意;②苏词感慨人生短暂无常,蕴含寄意自然的自我宽慰,情感更显苍凉旷远。
  四、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9.(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五、语用题(14 分)
  20.①前两句从花的角度描写,分别展现鸡爪花的香气和金色菜花的盛放状态;②后两句从人的角度描写,既写出人们的忙碌,也刻画了孩子的嬉闹与老人的悠闲,共同展现小院的生活气息。
  21.①语序不当,修改为 “一朵花的生命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给人的生命以滋养”;②关联词不当,修改为 “花无语,但留香”。
  22.C
  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