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七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七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11: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份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2025.10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奏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B. 功利思想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C. 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C. 文史学家顾随先生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做出有力的答复。
D. 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 著名学者商伟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 你校将举行“走进唐诗”推介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 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
C. 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 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 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D.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8. 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9. 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体现出哪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C.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D.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曲中规(合乎)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识渊博)声非加疾也(急)
C. 圣心备焉(具备)虽有槁暴(晒干)
D. 假舟楫者(借助)而致千里(到达)
12.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不拘于时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B. 材料一中,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C. 材料一中,“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设喻,从而论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D. 材料二中,“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百仞,形容极深或极高。
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①冷光相射。蓼屿②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③。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②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从远景写起,词人以独有的眼光审视风物,风景如画,别有一番萧瑟韵味。
B. 下片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的感叹。
C. 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秋日凄冷的太阳默默西沉,更增惆怅之情。
D. 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下片通过对自身漂泊生活的描写,抒发亡国之痛。
16.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层林”之远景,看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
(2)《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诗人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一些练习,对复习古诗文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仅仅是应试,总是从实词解释、语句翻译、感情、艺术手法等角度做题,那必然会引起学生厌倦。有没有可能,提高复习站位,注意整合和开拓,开创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旨归的复习新思路呢?
教师可以尝试不拘泥于原有的题型,提供相对丰富的资源,指导学生读文言传记,读他人评论,了解作家的身世,探究其诗文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这样的专题阅读,需要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打通古诗文,视野开阔,学习容量增大,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以《登幽州台歌》为例,从这首诗出发,拓展学习《陈子昂传记》和有关“黄金台”故事的文献,了解陈子昂生平,领悟诗人在幽州台怆然涕下的原因。这是就作家本身资源的开拓。也可以以登高为话题,引导学生梳理杜甫《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王安石《登飞来峰》等名作,( ),分析古人登高习俗的文化意义。这样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而完成对登高文化的意义建构。也可以,让学生比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三首诗,以“世界上最孤独的诗”为题,联系三首诗写一篇短文。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融为一体,写完后让学生展示交流探究成果。总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创设大情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开展整体性学习活动,视野开阔,学习空间增大,其效果与传统复习相比也不可。
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①但在不少学生眼里,②它们是蒙积时光灰尘、充满历史沧桑的老古董,③望而却步。教师光靠口头宣讲,是打动不了莘莘学子的,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巧妙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8. 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演练 另辟蹊径 出于 同日而语 B. 操练 独辟蹊径 出于 度长絜大
C. 操练 另辟蹊径 基于 同日而语 D. 演练 独辟蹊径 基于 度长絜大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不超过16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示出序号后再作修改,修改后的语句要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
21. 材料认为复习古诗文,专题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以《登幽州台歌》为例提供了三种专题阅读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具体概括这三种方法,每点不超过16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人民日报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路遥《平凡的世界》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七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
  1.D
  2.C
  3.B
  4.①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提高我们的眼界、志气和品格修养。②学习古诗文能涵养心性、奠定文化底蕴,让人爱生活、有情趣,成为精神世界充实的现代人。
  5.①唐诗以短小形态、精准表达等特点回应精神追求,人们能在其中找到喜怒哀乐与情感共鸣。②唐诗节奏韵律易记,兴盛时代有魅力,经典篇目体现诗人面对困境的乐观,能给人力量。③唐诗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滋养人们的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B
  7.B
  8.①意蕴丰富,既指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也象征担负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②揭示主题,表明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革命重担,完成未来使命。③凸显人物,展现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④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9.①小秦对牺牲战友的痛惜之情,体现在脱帽含泪作别并挑起其担子。②朱总司令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体现在怀抱晕倒的小秦、喂他野菜汤并亲自挑担。③朱总司令对战士的鼓励教导,体现在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④小秦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体现在得知身份后主动接回扁担。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D
  11.B
  12.C
  13.C
  14.(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所以君子居住时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里,交游时一定要接近有学识的人,这是用来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保持中庸正直。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D
  16.①描绘了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竹篱茅舍的宁静幽美景象。②作用:从自然景物过渡到人居场景,为下片 “渔樵闲话” 铺垫,引发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三、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18.C
  19.比较诗人登高时的处境和心情
  20.③“望而却步” 改为 “令人望而却步”
  21.①开拓作家本身资源;②探究诗文的文化意义;③比较诗文并交流探究成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