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1841年,美国政客亚当斯曾指出:“中国查抄了英国非法输入的鸦片,仅仅是引发战争的偶然事件,战争爆发的根源另有其他。”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指的是( )
A. 清朝军备力量的薄弱 B. 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C. 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蓄意发动战争。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偶然事件),而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根源),B项正确;清朝军备力量薄弱是英国敢于发动战争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A项;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只是借口,不是根源,排除C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国的通商需求,但从根本上看,英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这反映了( )
A.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B. 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和腐败
D.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这些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无法得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的结论,排除A项;林则徐、关天培、定海三总兵、陈化成都是清朝官员,不是农民阶级,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没有涉及“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和腐败”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 1843年,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税率中斜纹布的税率由14.92%降到5.56%;棉纱的税率由13.38%降到3.12%。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协定关税的影响 B. 国家政策的鼓励
C. 生产水平的进步 D. 社会思潮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即协定关税。这使得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英国可以凭借这一特权,降低从英国进口货物的税率,所以1843年中国从英国进口的斜纹布、棉纱等货物税率大幅下降,主要是协定关税的影响,A项正确;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清政府并没有主动出台鼓励从英国进口货物、降低其税率的政策,排除B项;生产水平的进步与进口货物税率的降低没有直接关联,税率的调整主要是由中外之间的不平等条约规定的,排除C项;社会思潮主要影响的是思想文化等方面,与进口货物税率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4. 这种现象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据统计,1845年,英国输华棉布数量比1840年增加了5倍以上。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生。材料中“这种现象”指的是( )
A.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B. 《南京条约》的签订
C. 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45年,英国输华棉布数量比1840年增加了5倍以上”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A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是外国商品涌入的前提条件,但题干直接描述的是商品涌入的现象,排除B项;鸦片贸易合法化发生在1858年《天津条约》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 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编译《澳门新闻纸》,内容包括当时亟需了解的夷务或军情内容,还包括诸如英国女王宫中女官名单与薪水、菲律宾农业、秘鲁设公司招股等非紧要的内容。据此可知,林则徐( )
A 希望多角度了解世界 B. 极力阻止英法联军入侵
C. 高度重视军队的建设 D. 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指出林则徐编译的《澳门新闻纸》不仅包含夷务、军情等紧要内容,还涉及英国宫廷、菲律宾农业、秘鲁经济等非紧要信息,表明他并非仅关注军事或外交,而是广泛搜集各国情报,试图多角度了解世界,A项正确;英法联军入侵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时林则徐已去世,排除B项;题干中非军事内容,无法体现“高度重视军队的建设”,表述片面,排除C项;“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与林则徐主动学习西方的行为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图是《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该图所示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 )
A. 林则徐实行禁烟成果显著 B. 列强再次发动战争的原因
C.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D.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可知,图示反映的是1845—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迅速下降,可见鸦片战争后英国并没有完全实现打开中国商品市场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因此该图所示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列强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B项正确;1839年林则徐实行虎门销烟的禁烟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但题干反映的是1845—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迅速下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销售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使得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但并没有完全瓦解,而且题干反映的是英国输华货物总值的下降,这可能还减缓了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7. 1861年汉口茶商李福记在账本中记载:“今年经九江运往上海的茶叶比去年减少七成,洋商直接到汉口收购更加便利。”与这一变化有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1861年”“今年经九江运往上海的茶叶比去年减少七成,洋商直接到汉口收购更加便利”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了1861年汉口茶商记载:洋商直接到汉口收购茶叶更加便利,导致经九江运往上海的茶叶大幅减少,《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规定增开包括汉口、九江等在内的10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并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通商,洋商可直接在当地收购茶叶,无需再经九江或上海中转,这与题干描述的变化直接相关,B项正确;《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个沿海通商口岸,但不包括汉口或长江沿岸城市,因此与题干变化无关,排除A项;《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口岸,但时间晚于1861年(1895年签订),且汉口此前已开放,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主要涉及赔款和外国驻军等内容,未新增通商口岸,与题干贸易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表是佳士得拍卖行的一次拍卖清单,这些拍卖品的来源是( )
拍卖行 拍卖品信息
佳士得 来自圆明园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国玺”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A. 通过远洋贸易购得 B. 侵华战争劫掠所得
C. 清政府战败赔偿所得 D. 国事访问获赠的礼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来自圆明园”,且包含“国玺”“皇帝书房里的炉子”等皇家珍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材料中的拍卖品就是此次战争劫掠所得,B项正确;材料中的拍卖品是通过战争劫掠所得,不是通过远洋贸易购得,排除A项;材料中的拍卖品是通过战争劫掠所得,不是战败赔偿所得,排除C项;材料中的拍卖品是通过战争劫掠所得,不是国事访问获赠的礼品,排除D项。故选B项。
9. 如下表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部分信息,由此推断,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元素是( )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
A. 虎门销烟 B. 金田起义 C. 洋务运动 D. 实业救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和所学知识可知,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洪秀全将基督教文化与中华本土文化融合,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符合题干中的三个关键点,B项正确;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与宗教无关,也不是反清革命,排除A项;洋务运动旨在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不涉及反清革命,也没有宗教融合的特点,排除C项;实业救国侧重经济领域,与宗教和反清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曾颁发过一份《百姓条例》规定:“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归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这一政策( )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意愿 B. 实现了普遍的社会救济
C. 表达了隐晦的享乐观念 D. 体现了朴素的公有理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归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识可知,这种分配制度反映了对基本民生问题的重视,体现了朴素的公有理想,D项正确;农民的生产意愿,与农民生产相关,而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A项;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B项;享乐主义是一种追求快乐、乐趣和愉悦感的生活哲学或生活态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860年,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江苏巡抚派专员到上海找英法领事求救,同时两江总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国公使商议,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持续高涨 B. 清政府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C. 农民战争沉重打击反动势力 D. 清政府已经和英法达成了一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60年……江苏巡抚派专员到上海找英法领事求救,同时两江总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国公使商议,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战争沉重打击清朝统治反动势力,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维护统治,想借助英法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符合题干中“共同出兵江南剿匪”的行为逻辑,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反帝爱国”表述不能准确解释清政府与英法勾结的行为,排除A项;题干中江苏巡抚、浙江总督的行为是地方官员与英法的互动,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加强,排除B项:1860年10月《北京条约》才签订,此时“谋求事款”“商议”说明还在交涉,未达成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
A. 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 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
C. 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 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面对边疆危机(如新疆被侵占、台湾遭列强觊觎),清政府突破传统“屏藩”“藩篱”的疆土观念,将“海防”与“塞防”并重,并通过建省加强对新疆、台湾的管辖,这体现了晚清国防理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调整,国防体系逐渐适应近代边疆治理与海疆防御需求,C项正确;“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说法错误,晚清边疆危机始终存在,建省仅为应对危机的举措,排除A项;新疆自汉代起、台湾自元朝起就已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并非19世纪建省时才“正式属于中国领土”,排除B项;“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与题干无关,且“完全解体”表述绝对,宗藩关系的瓦解是一个长期过程,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称:“国家以夷务为首要,剿贼次之,因夷不可灭。然知此却难破成见践行,只是空言。”据此可知,当时( )
A. 外交认知有所转变 B. 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C. 传统外交彻底废除 D.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以夷务为首要,剿贼次之,因夷不可灭。然知此却难破成见践行,只是空言”分析可知冯桂芬认为处理外交(夷务)比镇压内乱更重要,但难以突破传统观念付诸实践,材料强调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却受限于旧有观念,说明对外交的认知有所转变,A项正确;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此时洋务运动刚起步,排除B项;“传统外交彻底废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外交认知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时代背景,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856年,清政府以容闳从美国定制的上百种先进机器和唐廷枢捐献给政府的旗记铁厂等为基础,建成了中国近代最大机器制作局——江南制造总局。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推动中国近代机器制作业发展
C.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 顺应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56年,清政府以容闳从美国定制的上百种先进机器和唐廷枢捐献给政府的旗记铁厂等为基础,建成了中国近代最大机器制作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大型机器制造企业,引进西方设备、技术,培养产业工人,直接推动中国机器制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材料中“建成最大机器制作局”与“推动近代机器制作业发展”直接对应,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的官办企业,虽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材料聚焦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未直接体现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抵制外国资本入侵”多体现在洋务派民用企业,而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与“抵制外国资本”关联弱,排除C项;洋务运动确实顺应工业革命潮流,但材料强调江南制造总局的具体建立及对国内机器业的影响,“世界工业化趋势”是宏观背景,未精准体现材料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小记者们在报道中放置了下表的材料。这说明了( )
明治天皇在位时期制定了“大陆政策”,主要分为5个步骤,依照“中国台湾→朝鲜→中国满蒙地区→中国内地→世界”的顺序对外进行扩张。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A. 日本侵朝蓄谋已久 B. 清朝统治摇摇欲坠
C. 日本成为东亚强国 D. 日朝之间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明治天皇在位时期制定了“大陆政策”,其中明确将朝鲜作为对外扩张的重要步骤。1894年,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镇压之机,出兵朝鲜并蓄意挑起战争。这一系列行为表明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是早有预谋、蓄谋已久的,A项正确;材料主要围绕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准备和行动展开,未涉及清朝统治是否摇摇欲坠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日本成为东亚强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日本出兵朝鲜是基于其“大陆政策”的侵略扩张,并非单纯因为日朝之间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如图显示了近代列强在中国的设厂开矿状况,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英国在华经济势力持续衰退 B. 列强侵华方式转为资本输出
C. 列强在华经济地位趋于平等 D.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材料中1895—1913年列强在中国设厂开矿数量较多,体现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情况,B项正确;仅从设厂开矿数量不能得出英国在华经济势力持续衰退,英国仍有一定的经济影响力,排除A项;列强在华经济地位并不平等,各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等存在差异,经济地位有别,排除C项;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主要是通过增开通商口岸等方式,与设厂开矿这一资本输出形式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广东人谢缵泰创作的时政漫画《时局全图》,作者旨在( )
漫画左上方题诗一首:“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A. 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B. 反映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C. 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 D. 倡导国民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漫画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莫待土分裂似瓜”,明确表达了对国家领土被列强瓜分担忧,呼吁国民觉醒爱国,C项正确;“掀起思想解放潮流”夸大了漫画作用,当时思想解放潮流主要由维新变法等运动推动,排除A项;“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开始丧失领土主权(如香港岛),排除B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漫画主题无关,题诗未涉及技术学习,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下列两张照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C.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并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是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福新面粉公司是荣氏兄弟创办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们的创办和发展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涉及衣食住行、习俗变化,与工厂实业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涉及报刊、印刷业,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图书馆虽属文化事业,但题目中的照片聚焦于工业,排除B项;题目核心信息是企业实体,不能反映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9. 严复等创办的《国闻报》,系统阐述了西方民主和科学,并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介绍到中国。严复此举意在
A. 践行实业救国 B. 号召变法图强 C. 颂扬戊戌六君子 D. 发动文学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严复等创办的《国闻报》,系统阐述了西方民主和科学,并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介绍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指出严复通过《国闻报》系统介绍西方民主、科学及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其目的是推动中国变革,B项正确;“实业救国”是张謇等民族资本家的主张,与思想启蒙无关,排除A项;“颂扬戊戌六君子”发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1898年9月),而《国闻报》创办于1897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文学革命”属于新文化运动(1915年后),与严复无关。严复作为维新派代表,旨在通过宣传西方思想推动变法图强,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戊戌政变记》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戊戌变法( )
A.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C. 裁撤政府冗官冗员 D. 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现象描述了人人都可以直接上书皇帝,民间疾苦得以传达,皇帝每日忙于阅览大量奏章。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源于戊戌变法中的一项具体措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项措施打破了传统上只有高级官员才能上书的限制,扩大了言路,鼓励了官民积极参与政治,从而导致了上书数量的激增,A项正确;“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涉及科举考试改革,与上书言事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裁撤政府冗官冗员”旨在精简机构,不影响上书渠道,排除C项;“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侧重于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不直接导致上书泛滥,排除D项。故选A项。
21. 戊戌变法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社会革命
B. 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C. 为后续的变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D. 旨在培育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后,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群体出现,他们积极追求真理、探索救国道路。这些知识分子成为后续变革的重要力量,为后来的一系列变革创造了思想、人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C项正确;近代中国第一次社会革命一般认为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戊戌变法没有达到这样的革命程度,排除A项;开启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的是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及随后的洋务运动,并非戊戌变法 ,排除B项;戊戌变法的目的是通过政治改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并非旨在培育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虽然客观上起到了一定启发知识分子担当的作用,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 ,排除D项。故选C项。
22. 周恩来曾说:“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迫、掠夺和屠杀”,“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 取得了巨大胜利 B. 鼓舞了反侵略的斗志
C. 是中国革命的起点 D. 是第一场反侵略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迫、掠夺和屠杀”“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材料强调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鼓舞了反侵略的斗志,从而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B项正确;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未取得实际胜利,排除A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通常认为是鸦片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通常认为是五四运动,义和团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排除C项;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是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23. 1901—1902年度,仅北京城和直隶省,自筹赔款就达1100多万两,超过了地方的年财政收入。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赔款之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权益进一步受到损害。据此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 )
A. 终结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B. 加重了晚清官员的贪污腐败
C. 增加了地方的财政危机 D. 加剧了人民负担和民族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赔款之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权益进一步受到损害 ”等信息可知,题干指出地方自筹赔款远超财政收入,人民普遍承受负担,说明晚清政治经济权益进一步受损,人民负担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D项正确;《辛丑条约》加剧了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但没有终结清朝的封建统治,且清朝统治终结于1912年,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直接提及官员贪污,而是强调了《辛丑条约》加剧了民族危机和人民负担,排除B项;虽然材料内容反映地方财政危机,但D项表述更全面,既包含人民负担加重(赔款之苦),又体现民族危机深化(权益进一步受损),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孙中山期望中国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期望的是( )
A. 实现平等主义 B. 实现民族主义 C. 实现民生主义 D. 实现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题干强调孙中山主张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避免其弊端,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的核心正是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C项正确;平等主义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机会和尊重,题干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民族主义”侧重民族独立,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民主主义”强调政治权利,而非经济分配,排除D项。故选C项。
25. 1912年《民立报》载:“汉口租界外商纷纷悬挂五色旗,革命军纪律严明,市民箪食壶浆相迎。”此报道直接印证( )
A. 列强支持中国革命 B. 武昌起义获得民众响应
C. 北洋军阀控制武汉 D.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汉口租界外商纷纷悬挂五色旗,革命军纪律严明,市民箪食壶浆相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是辛亥革命的起点,推动了清朝灭亡。题干“革命军纪律严明,市民箪食壶浆相迎”直接体现民众对革命军的积极拥护和响应,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武汉地区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外商行为属民间层面,列强未公开支持革命,且租界举动不等于国家政策,排除A项;1912年初武汉由革命军控制,北洋军阀(袁世凯势力)在1913年二次革命后才逐渐掌控武汉,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与1912年事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6. 下表中的内容( )
时间 史事
1911年10月23日 江西九江独立,江西军政府成立,同盟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1911年10月29日 山西新军中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组成山西军政府
1911年10月30日 云南发动起义,组成云南军政府,蔡锷为都督
1911年11月3日 上海军政府成立
1911年11月8日 安徽军政府成立
A. 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B. 凸显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作用
C. 表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 D. 说明了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题干表格内容正是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说明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D项正确;“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不准确,当时革命尚未成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确立资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 “革命团体作用”虽是事实,但非表格主旨,且当时也有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策动地方独立,排除B项;封建君主专制结束的标志是1912年清帝退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7.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对该事件,有学者认为“这是极重要的分水岭”。这里的“分水岭”应指( )
A. 由学习制度走向学习器物 B. 由学习思想走向学习制度
C. 由思想自由走向思想保守 D. 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君主专制制度向民主共和制度的根本转变,因此“分水岭”应指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这一事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折,D项正确;“由学习制度走向学习器物”逻辑完全颠倒,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先通过洋务运动“学习器物”(技术),再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南京临时政府属于“学习制度”阶段,并非从制度转向器物,排除A项;“由学习思想走向学习制度”时间线错误,“学习思想”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起)的核心,主要倡导民主、科学,批判传统文化;而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属于“学习制度”阶段,晚于“学习器物”,早于“学习思想”,不存在“思想转向制度”的逻辑,排除B项;“由思想自由走向思想保守”与史实不符,南京临时政府倡导言论、出版自由,鼓励思想解放(如废除封建礼教、剪辫易服等),是思想进步的体现,并非走向保守,排除C项。故选D项。
28. 下图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
A. 救亡图存 B. 自强求富 C. 扶清灭洋 D. 三民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发生于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腐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也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即救亡图存。所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自强求富 ”是洋务运动口号,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等,排除B项;“扶清灭洋 ”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三民主义 ”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9. 若将图中的小车看作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其整体趋势是向着民主共和的方向前进,行驶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即使紧急制动也由于惯性继续向前,甚至越过障碍物。这可以用来解释( )
A. 洋务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B.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
C. 北洋军阀混战带来的影响 D.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后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小车看作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行驶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越过障碍物”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了这一潮流,尽管他试图阻碍民主共和的发展(作为“障碍物”),但在民主共和观念的推动下,最终复辟失败,这正体现了民主共和趋势的“惯性”使其无法阻挡,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开展的运动,核心是学习西方技术,与“民主共和”趋势无关,排除A项;北洋军阀混战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的表现,是民主共和发展遇到的混乱局面,并非对“民主共和趋势惯性前进”的解释,排除C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开端,此时民主共和思想尚未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30.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等政治派别和团体分歧重重,但南京临时政府还是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方针;继南京临时政府之后,北洋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和条例。这些政策允许一般商人开办实业,逐步废除了专制垄断。材料旨在说明( )
A. 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统一
B. 辛亥革命后的政府较为重视发展民族经济
C. 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临时政府的“振兴实业”
D. 社会环境的安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尽管各派别存在分歧,但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均颁布了振兴实业的政策,允许商人开办实业并废除垄断,说明两个政府均重视通过政策发展民族经济,B项正确;题干明确提到“分歧重重”,说明思想未统一,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北洋政府时期无关,时间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社会环境并不安定(如军阀割据),与题干中政策推动发展的逻辑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二、材料分析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上海等地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众多报纸杂志创刊,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型广告随之从西方移植而来。1861年《上海新报》在创刊号上宣称办报宗旨在于“观此新报,即可知某行现有某货,定于某日出售”。在广告的帮助下,多数洋货还被视为时尚物品和中高档用品,在城里人和乡镇中上流社会流行开来。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广告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天津的《北洋画报》曾相继刊登标语口号,以此支持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在广告中不断强调“国货”概念,传递“爱国”观念,借助国货运动的开展将国货产品、国货广告与爱国情感联系在一起。如“好运道,爱国人士请吸国产超等香烟”“爱国须用国货”等。还有广告语突出表明商品的“国货”性质,如“纯粹国产呢绒”“完全国货”等。
——摘编自何嘉琪《近代国货广告的文化解读以<北洋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广告在中国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广告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历史意义。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广告的认识。
【答案】(1)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西方商业广告的影响;近代报纸杂志大量创刊。
(2)变化:从宣传洋货到提倡国货;从宣传商品到传递爱国理念。
意义: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
(3)广告业的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广告反映时代特征;广告受政治环境、经济政策、社会文化氛围等的影响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据材料一“上海等地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可知,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据材料一“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型广告随之从西方移植而来”可知,西方商业广告的影响;据材料一“众多报纸杂志创刊”可知,近代报纸杂志大量创刊。
【小问2详解】
变化:据材料一“在广告的帮助下,多数洋货还被视为时尚物品和中高档用品,在城里人和乡镇中上流社会流行开来”和材料二“天津的《北洋画报》曾相继刊登标语口号,以此支持国货运动”可知,从宣传洋货到提倡国货;据材料二“民族资产阶级在广告中不断强调‘国货’概念,……国货广告与爱国情感联系在一起”可知,从宣传商品到传递爱国理念。
意义:据所学可知,可以从促进民族工业、国家意识觉醒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倡国货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传递爱国理念有助于促进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
【小问3详解】
认识:结合上述近代广告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和新变化可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广告业也发展起来,广告业的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广告反映时代特征;广告受政治环境、经济政策、社会文化氛围等的影响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冠服制度,对上至皇帝、下到官员及庶人的冠服形制、用料、颜色、纹饰、穿着使用等,都有等级森严的规定。清朝服饰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分等级,定尊卑”的工具。
——摘编自陈成智《剪发易服:渗入灵魂的变革》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蹈矩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摘编自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男子剪掉辫子 民国初年上海街头的行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冠服制度的突出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请从社会变革与风俗习惯变迁关系的角度撰写一份主题报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答案】(1)特点:对不同人群的服饰有等级森严的规定;是统治阶级辨亲疏、定尊卑的工具。
(2)【示例】观点:社会变革推动风俗习惯变迁。
论述: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衣着华丽、不循规蹈矩者大有人在,人们开始突破等级观念,服饰呈现个性鲜明的特点。新式军队的建立,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服饰突出职业特点。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使风俗习惯发生深刻变化,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清朝的冠服制度,对上至皇帝、下到官员及庶人的冠服形制、用料、颜色、纹饰、穿着使用等,都有等级森严的规定。”可归纳出对不同人群的服饰有等级森严的规定;根据“清朝服饰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分等级,定尊卑’的工具。”可归纳出是统治阶级辨亲疏、定尊卑的工具。
【小问2详解】
观点:根据“清朝的冠服制度,对上至皇帝、下到官员及庶人的冠服形制、用料、颜色、纹饰、穿着使用等,都有等级森严的规定。”“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可知,随着社会变革,社会风俗习惯也发生变化,由此可归纳出观点为:社会变革推动风俗习惯变迁。
论述:围绕观点,学生可根据近代服饰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化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人们开始突破等级观念,服饰呈现个性鲜明的特点。新式军队的建立,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服饰突出职业特点。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使风俗习惯发生深刻变化,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33. 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通商口岸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071 44% 3923 56%
材料三 1895年7月,清政府紧急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肯景。
【答案】(1)特点: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地理位置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的趋势。(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影响: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变化:农业税收入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
(3)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清政府为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要求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天津条约》增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商埠,《马关条约》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综上,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地理位置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的趋势。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开始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但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农业税收入”从77%到40%、“工商杂税收入”从23%到51%的变化可知,农业税收入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入。
【小问3详解】
历史背景:据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紧急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列强侵略加剧,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以维护经济利益;受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危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1841年,美国政客亚当斯曾指出:“中国查抄了英国非法输入的鸦片,仅仅是引发战争的偶然事件,战争爆发的根源另有其他。”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指的是( )
A. 清朝军备力量的薄弱 B. 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C. 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 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这反映了( )
A.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B. 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落后和腐败
D.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3. 1843年,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税率中斜纹布的税率由14.92%降到5.56%;棉纱的税率由13.38%降到3.12%。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协定关税的影响 B. 国家政策的鼓励
C. 生产水平的进步 D. 社会思潮的影响
4. 这种现象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据统计,1845年,英国输华棉布数量比1840年增加了5倍以上。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生。材料中“这种现象”指的是( )
A.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B. 《南京条约》的签订
C. 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5. 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编译《澳门新闻纸》,内容包括当时亟需了解的夷务或军情内容,还包括诸如英国女王宫中女官名单与薪水、菲律宾农业、秘鲁设公司招股等非紧要的内容。据此可知,林则徐( )
A. 希望多角度了解世界 B. 极力阻止英法联军入侵
C. 高度重视军队的建设 D. 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6. 下图是《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该图所示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 )
A. 林则徐实行禁烟成果显著 B. 列强再次发动战争的原因
C.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D.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
7. 1861年汉口茶商李福记在账本中记载:“今年经九江运往上海的茶叶比去年减少七成,洋商直接到汉口收购更加便利。”与这一变化有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8. 下表是佳士得拍卖行的一次拍卖清单,这些拍卖品的来源是( )
拍卖行 拍卖品信息
佳士得 来自圆明园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国玺”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A. 通过远洋贸易购得 B. 侵华战争劫掠所得
C. 清政府战败赔偿所得 D. 国事访问获赠的礼品
9. 如下表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部分信息,由此推断,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元素是( )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
A. 虎门销烟 B. 金田起义 C. 洋务运动 D. 实业救国
10.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曾颁发过一份《百姓条例》规定:“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归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这一政策( )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意愿 B. 实现了普遍的社会救济
C. 表达了隐晦的享乐观念 D. 体现了朴素的公有理想
11. 1860年,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江苏巡抚派专员到上海找英法领事求救,同时两江总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国公使商议,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持续高涨 B. 清政府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C. 农民战争沉重打击反动势力 D. 清政府已经和英法达成了一致
12. 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
A. 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 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
C. 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 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
13.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称:“国家以夷务为首要,剿贼次之,因夷不可灭。然知此却难破成见践行,只是空言。”据此可知,当时( )
A. 外交认知有所转变 B. 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C. 传统外交彻底废除 D.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4. 1856年,清政府以容闳从美国定制的上百种先进机器和唐廷枢捐献给政府的旗记铁厂等为基础,建成了中国近代最大机器制作局——江南制造总局。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推动中国近代机器制作业发展
C.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 顺应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15. 小记者们在报道中放置了下表的材料。这说明了( )
明治天皇在位时期制定了“大陆政策”,主要分为5个步骤,依照“中国台湾→朝鲜→中国满蒙地区→中国内地→世界”的顺序对外进行扩张。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A. 日本侵朝蓄谋已久 B. 清朝统治摇摇欲坠
C. 日本成为东亚强国 D. 日朝之间矛盾尖锐
16. 如图显示了近代列强在中国的设厂开矿状况,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英国在华经济势力持续衰退 B. 列强侵华方式转为资本输出
C. 列强在华经济地位趋于平等 D.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17.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广东人谢缵泰创作的时政漫画《时局全图》,作者旨在( )
漫画左上方题诗一首:“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A. 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B. 反映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C. 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 D. 倡导国民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18. 下列两张照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C.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9. 严复等创办的《国闻报》,系统阐述了西方民主和科学,并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介绍到中国。严复此举意在
A. 践行实业救国 B. 号召变法图强 C. 颂扬戊戌六君子 D. 发动文学革命
20. 《戊戌政变记》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上述现象出现是由于戊戌变法( )
A.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C. 裁撤政府冗官冗员 D. 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21. 戊戌变法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社会革命
B. 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C. 为后续的变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D. 旨在培育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22. 周恩来曾说:“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迫、掠夺和屠杀”,“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 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B. 鼓舞了反侵略的斗志
C. 是中国革命起点 D. 是第一场反侵略斗争
23. 1901—1902年度,仅北京城和直隶省,自筹赔款就达1100多万两,超过了地方的年财政收入。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赔款之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权益进一步受到损害。据此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 )
A. 终结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B. 加重了晚清官员的贪污腐败
C. 增加了地方的财政危机 D. 加剧了人民负担和民族危机
24. 孙中山期望中国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期望的是( )
A 实现平等主义 B. 实现民族主义 C. 实现民生主义 D. 实现民主主义
25. 1912年《民立报》载:“汉口租界外商纷纷悬挂五色旗,革命军纪律严明,市民箪食壶浆相迎。”此报道直接印证( )
A. 列强支持中国革命 B. 武昌起义获得民众响应
C. 北洋军阀控制武汉 D.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26. 下表中的内容( )
时间 史事
1911年10月23日 江西九江独立,江西军政府成立,同盟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1911年10月29日 山西新军中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组成山西军政府
1911年10月30日 云南发动起义,组成云南军政府,蔡锷为都督
1911年11月3日 上海军政府成立
1911年11月8日 安徽军政府成立
A. 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B. 凸显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作用
C. 表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 D. 说明了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
27.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对该事件,有学者认为“这是极重要的分水岭”。这里的“分水岭”应指( )
A. 由学习制度走向学习器物 B. 由学习思想走向学习制度
C. 由思想自由走向思想保守 D. 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28. 下图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
A. 救亡图存 B. 自强求富 C. 扶清灭洋 D. 三民主义
29. 若将图中的小车看作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其整体趋势是向着民主共和的方向前进,行驶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即使紧急制动也由于惯性继续向前,甚至越过障碍物。这可以用来解释( )
A. 洋务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B.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
C. 北洋军阀混战带来的影响 D.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后果
30.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等政治派别和团体分歧重重,但南京临时政府还是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方针;继南京临时政府之后,北洋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和条例。这些政策允许一般商人开办实业,逐步废除了专制垄断。材料旨在说明( )
A. 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统一
B. 辛亥革命后的政府较为重视发展民族经济
C. 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临时政府的“振兴实业”
D. 社会环境的安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Ⅱ卷
二、材料分析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上海等地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众多报纸杂志创刊,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型广告随之从西方移植而来。1861年《上海新报》在创刊号上宣称办报宗旨在于“观此新报,即可知某行现有某货,定于某日出售”。在广告的帮助下,多数洋货还被视为时尚物品和中高档用品,在城里人和乡镇中上流社会流行开来。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广告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天津的《北洋画报》曾相继刊登标语口号,以此支持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在广告中不断强调“国货”概念,传递“爱国”观念,借助国货运动的开展将国货产品、国货广告与爱国情感联系在一起。如“好运道,爱国人士请吸国产超等香烟”“爱国须用国货”等。还有广告语突出表明商品的“国货”性质,如“纯粹国产呢绒”“完全国货”等。
——摘编自何嘉琪《近代国货广告的文化解读以<北洋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广告在中国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广告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历史意义。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广告的认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冠服制度,对上至皇帝、下到官员及庶人的冠服形制、用料、颜色、纹饰、穿着使用等,都有等级森严的规定。清朝服饰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分等级,定尊卑”的工具。
——摘编自陈成智《剪发易服:渗入灵魂的变革》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蹈矩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摘编自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男子剪掉辫子 民国初年上海街头的行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冠服制度的突出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请从社会变革与风俗习惯变迁关系的角度撰写一份主题报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33. 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通商口岸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071 44% 3923 56%
材料三 1895年7月,清政府紧急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肯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