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第11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颁发于( )
A.虎门销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动因与鸦片战争的本质关联,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扭转贸易逆差→虎门销烟→发动战争
B.打开中国市场→走私鸦片→武力侵华
C.掠夺中国白银→鸦片泛滥→签订条约
D.传播西方文明→冲突加剧→割占领土
3.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
A.鞠躬尽瘁的忠君思想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反抗暴政的抗争精神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4.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这使外国侵略势力得以( )
A.打开中国门户 B.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
C.开始染指台湾 D.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5.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在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56年10月, 英军炮轰广州
B.1858年,清政府被逼签订《天津条约》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6.太平天国运动中,《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共同局限在于( )
A.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B.缺乏实践可行性
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7.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击溃洋枪队。同时,发动东征、西征战役,多次击败清政府军队。太平天国的斗争( )
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 B.创新了反封建斗争方式
C.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要求 D.逆转了中国的贸易逆差
8.“构建大同筑美梦,长江滚滚叹英雄。金田义帜连广宇,壮士大刀舞长空。”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武昌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9.李鸿章晚年自评洋务事业“都是纸糊的老虎”,其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 )
A.未建立近代海军 B.仅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制度
C.民用企业效益低下 D.遭到顽固派强烈反对
10.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开办( )
A.培养了近代军事人才 B.成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C.实现了“求富”目的 D.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11.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有关的著作应运而生,如《筹海图编》《虔台倭纂》等,还出现了《沿海山沙图》《万里海防图》等,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说明当时( )
A.沿海防御问题受到朝廷重视 B.海上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C.中国地图绘制技术世界第一 D.沿海百姓生活十分富裕
12.对比《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前者“五口通商”与后者“增开沙市、重庆等口岸”的差异,反映出列强侵略中国的变化是( )
A.从沿海深入内地 B.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C.从军事侵略到经济侵略 D.从单独侵华到联合侵华
13.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图思维导图中▲处的内容应该是( )
A.列强侵略范围扩大 B.列强特权领域减少
C.中国经济负担减轻 D.中国割地面积增加
14.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大生纱厂。该企业属于( )
A.洋务企业 B.外资企业
C.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5.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地反映。下面关于维新变法的表格,其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史实是( )
序幕 发展 高潮 失败
严复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光绪帝宣传变法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A.公车上书 B.建立强学会
C.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
16.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材料反映梁启超( )
A.打击鸦片走私 B.主张政治改革
C.策划武装起义 D.开展实业救国
17.下面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 京师大学堂牌匾 废除科举制的诏书
A.近代教育的发展 B.民族工业的起步
C.维新思想的传播 D.社会生活的变迁
18.《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的条款,最能说明(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实现了对中国的瓜分
D.中国丧失了外交自主权
19.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这一口号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
C.中华民族与列强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20.下面是孙中山的履历(部分),这一履历可以用来印证他( )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 ·1894年11月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5年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工作,准备广州起义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建立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
A.是早期洋务运动的领导人 B.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D.领导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
21.孙中山期望中国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期望的是( )
A.实现平等主义 B.实现民族主义
C.实现民生主义 D.实现民主主义
22.下图为《清帝退位诏书》,它宣告了( )
A.封建思想彻底结束 B.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C.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D.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3.下面是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显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量/万袋
1911年 40 600多 4.3
1919年 120 4500 18.8
A.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军事侵略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奖励法令
C.民族资产阶级资金技术雄厚 D.社会环境安定,便于产业发展
24.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定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确立上述内容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彻底改变了人民的命运
C.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推动了黄花岗起义爆发
2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其发展特点有( )
①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政府支持,资金雄厚。
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④规模小,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若将图中的小车看作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其整体趋势是向着民主共和的方向前进,行驶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即使紧急制动也由于惯性继续向前,甚至越过障碍物。这可以用来解释( )
A.洋务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
C.北洋军阀混战带来的影响 D.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后果
27.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等政治派别和团体分歧重重,但南京临时政府还是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方针;继南京临时政府之后,北洋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和条例。这些政策允许一般商人开办实业,逐步废除了专制垄断。材料旨在说明( )
A.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统一
B.辛亥革命后的政府较为重视发展民族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临时政府的“振兴实业”
D.社会环境的安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8.下面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关于五四运动的讨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9.“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旋律优美的《兰花草》改编自创作于1921年的现代诗《希望》。此诗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
30.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进行比较,正确的是( )
A.都拥有较为广泛的人群基础
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的
C.都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31.(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3年前后英国从中国进出口棉花税率由24.19%降至5.56%,棉纱税率由13.8%降至5.56%。中英交往中,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清政府官员董宗远上书道:“国脉自此伤矣。”
材料三 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1)材料一中“炮口的逼迫下”指的是哪一战争?(2分)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理解。(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脉自此伤矣”是因为战后条约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2分)
(3)材料三中“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与哪一文献有关?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献内容不能实现的原因。(4分)
32.(17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后,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专制和腐败,开始发表反清言论。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对清廷彻底失望的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建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第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讨过合作问题,但合作未能实现。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大败”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什么?“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揭开了哪一运动的序幕?(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进行革命斗争的形式有哪些?(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和作用。(4分)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3分)
33.(12分)学习历史,重在把握史实的要义,要善于以历史事件为原点,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三个时间维度去考察史实。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这三个视角完成对辛亥革命的探究学习。
【过去视角】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结合年代尺,回顾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哪些阶级进行了抗争与探索(与年代尺中的事件一一对应)?通过与之前救国探索的比较,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6分)
【当下视角】
材料二 “辫子没了”
(2)观察当时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分)
【未来视角】
材料三 毛泽东曾说共产党人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的话,那么它的起点就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形成北洋军阀混战格局,政治分崩离析。辛亥革命前的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中国依然在黑暗中苦苦探索。
(3)根据材料三、四的观点,试从未来视角分析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及局限性。(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第11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颁发于( )
A.虎门销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图中谕旨提到“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等通商口岸相关内容,符合鸦片战争后签订条约的情况,所以该谕旨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B项正确;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主要是销毁鸦片的行动,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时间晚于鸦片战争,且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开放的口岸更多、范围更广,与图中谕旨内容不符,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主要是割让台湾等岛屿、赔偿军费、开放沙市等口岸,与图中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动因与鸦片战争的本质关联,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扭转贸易逆差→虎门销烟→发动战争
B.打开中国市场→走私鸦片→武力侵华
C.掠夺中国白银→鸦片泛滥→签订条约
D.传播西方文明→冲突加剧→割占领土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动因是打开中国市场,通过走私鸦片扭转贸易逆差。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英国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和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符合题意,B项正确;扭转贸易逆差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之一,但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非本质关联,排除A项;掠夺中国白银是走私鸦片的后果之一,签订条约是战争的结果,并非本质关联,排除C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是打开中国市场,并非传播西方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3.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
A.鞠躬尽瘁的忠君思想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反抗暴政的抗争精神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可知,关天培、陈化成抗击英军,三元里人民也英勇抗击英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关天培、陈化成作为清朝官员,保卫国家有忠君的因素,但三元里人民是普通民众,自发抗英,并非主要体现忠君思想,排除A项;三元里人民抗英体现了农民阶级反侵略的愿望,但关天培、陈化成是封建官员,并非农民阶级,排除B项;这里的英军是外国侵略者,不是“暴政”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这使外国侵略势力得以( )
A.打开中国门户 B.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
C.开始染指台湾 D.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可知,《天津条约》增开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等通商口岸,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使得外国侵略势力得以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D项正确;《南京条约》已经打开了中国门户,《天津条约》增开的通商口岸更多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排除A项;增开的通商口岸中,镇江、南京、九江、汉口等属于长江流域城市,并非只是“南部沿海广大区域”,排除B项;在《天津条约》之前,外国势力就对台湾有过觊觎等行为,且该条约增开淡水等台湾口岸,更多是侵略势力深入的表现,而非“开始染指”,排除C项。故选D项。
5.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在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56年10月, 英军炮轰广州
B.1858年,清政府被逼签订《天津条约》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在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属于历史现象,排除A项;1858年,清政府被逼签订《天津条约》,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属于历史现象,排除B项;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属于历史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6.太平天国运动中,《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共同局限在于( )
A.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B.缺乏实践可行性
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和所学知识可知,缺乏实践可行性,二者都因各种现实因素(《天朝田亩制度》脱离小农经济实际、《资政新篇》缺乏社会基础与稳定环境)而无法真正落地,属于共同局限,B项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潮流,并不“违背”;只有《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之嫌,排除A项;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这并非“局限”,而是二者的进步性或斗争目标之一,排除C项;只有《资政新篇》明确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7.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击溃洋枪队。同时,发动东征、西征战役,多次击败清政府军队。太平天国的斗争( )
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 B.创新了反封建斗争方式
C.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要求 D.逆转了中国的贸易逆差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题干中“严禁鸦片贸易”“拒绝外国侵略要求”“击溃洋枪队”体现其反侵略性;“发动东征、西征战役,多次击败清政府军队”体现其反封建性,表明了太平天国的斗争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A项正确;“创新反封建方式”在题干中未体现,太平天国仍属传统农民起义,排除B项;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运动,不代表资产阶级,排除C项;“逆转了中国的贸易逆差”与史实不符,太平天国未改变贸易逆差,排除D项。故选A项。
8.“构建大同筑美梦,长江滚滚叹英雄。金田义帜连广宇,壮士大刀舞长空。”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武昌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详解】根据诗句“构建大同筑美梦”“金田义帜连广宇”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以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教义为基础,意图构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理想社会蓝图,但因时代与阶级局限最终未能实现。且太平天国运动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与诗句描述相符,C项正确;萍浏醴起义是1906年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反清武装起义,和“金田”无关,排除A项;武昌起义是1911年在湖北武昌爆发的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起义,并非从金田发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没有以“大同”为理想,也不是从金田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9.李鸿章晚年自评洋务事业“都是纸糊的老虎”,其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 )
A.未建立近代海军 B.仅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制度
C.民用企业效益低下 D.遭到顽固派强烈反对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失败,被李鸿章称为“纸糊的老虎”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洋务运动期间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等海军,排除A项;民用企业效益低下是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遭到顽固派强烈反对是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并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0.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开办( )
A.培养了近代军事人才 B.成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C.实现了“求富”目的 D.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答案】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办的这些民用企业,采用了近代机器生产的方式,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D项正确;培养近代军事人才主要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以及相关学堂的作用,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求富和促进近代工业发展,并非主要培养军事人才,排除A项;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但并没有成功抵制列强的侵略,排除B项;民用企业的创办目的是“求富”,但由于洋务运动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并没有真正实现“求富”的目的,排除C项。选项D项。
11.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有关的著作应运而生,如《筹海图编》《虔台倭纂》等,还出现了《沿海山沙图》《万里海防图》等,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说明当时( )
A.沿海防御问题受到朝廷重视 B.海上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C.中国地图绘制技术世界第一 D.沿海百姓生活十分富裕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有关的著作应运而生”等信息分析可知嘉靖年间出现的《筹海图编》《虔台倭纂》《沿海山沙图》《万里海防图》等著作,主要与沿海形势相关,内容涉及海防、倭寇问题等,这些著作的涌现反映了当时对沿海防御的重视,海防意识增强,A项正确;嘉靖年间因倭寇问题,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海上贸易,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地图著作的出现,但未涉及技术比较或世界排名,排除C项;倭寇侵扰导致沿海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
12.对比《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前者“五口通商”与后者“增开沙市、重庆等口岸”的差异,反映出列强侵略中国的变化是( )
A.从沿海深入内地 B.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C.从军事侵略到经济侵略 D.从单独侵华到联合侵华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列强侵略中国的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开放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而《马关条约》增开的沙市、重庆等口岸,深入到了中国内地长江中上游地区。所以从“五口通商”到“增开沙市、重庆等口岸”,明显反映出列强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A项正确;“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设厂带来的变化,排除B项;“从军事侵略到经济侵略”是侵华方式的转变,排除C项;“从单独侵华到联合侵华”是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3.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图思维导图中▲处的内容应该是( )
A.列强侵略范围扩大 B.列强特权领域减少
C.中国经济负担减轻 D.中国割地面积增加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到《天津条约》开放汉口、南京等长江沿岸城市,再到《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内地城市,通商口岸的范围不断向中国内地深入,体现了列强侵略范围的扩大,A项正确;近代列强在华特权是不断扩大的(如从通商到设厂、传教等),并非减少,排除B项;不平等条约中列强不断索取赔款、掠夺资源,中国经济负担是日益加重的,排除C项;题干中三个条约的核心是开放通商口岸,未直接体现割地面积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4.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大生纱厂。该企业属于( )
A.洋务企业 B.外资企业
C.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D
【详解】据题干“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大生纱厂”和所学知识可知,张謇作为民间实业家创办的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项正确;洋务企业是洋务派创办的,大生纱厂不是洋务派创办,排除A项;大生纱厂是中国人创办的,不是外资企业,排除B项;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与国家政权结合、带有垄断性的资本主义企业,大生纱厂不属于此类,排除C项。故选D项。
15.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地反映。下面关于维新变法的表格,其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史实是( )
序幕 发展 高潮 失败
严复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光绪帝宣传变法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A.公车上书 B.建立强学会
C.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建立强学会属于宣传维新思想阶段,排除B项;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维新变法的开始,排除C项;创办《国闻报》属于宣传维新思想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16.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材料反映梁启超( )
A.打击鸦片走私 B.主张政治改革
C.策划武装起义 D.开展实业救国
【答案】B
【详解】据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材料意思是法律是天下公用的工具,变革是天下共通的道理,体现了他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变法维新,B项正确;打击鸦片走私是林则徐等禁烟派的主要活动,与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无关,排除A项;策划武装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而非武装起义来变革政治,排除C项;开展实业救国主要是张謇等民族企业家的主张,梁启超的重点在政治变革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7.下面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 京师大学堂牌匾 废除科举制的诏书
A.近代教育的发展 B.民族工业的起步
C.维新思想的传播 D.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京师大学堂牌匾”“废除科举制的诏书”可知,这些都是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体现了近代教育从留学教育、新式学堂建立到教育制度革新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 民族工业起步主要涉及近代企业(如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与教育领域的这些事件无关,排除B项;维新思想传播主要通过报刊、学会、学堂(如时务学堂)等途径,题干中的事件并非直接体现维新思想传播,排除C项;社会生活变迁体现在服饰、发型、礼仪、交通、通讯等方面,与教育领域的这些事件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的条款,最能说明(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实现了对中国的瓜分
D.中国丧失了外交自主权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款把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明确写入条约,使清政府完全站在列强一边,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正确;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条约整体带来的结果,表述过于宽泛,排除A项;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这一情况开始于《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中国丧失了外交自主权”虽为条约内容之一,但题干强调清政府角色转变,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更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9.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这一口号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
C.中华民族与列强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扶清灭洋”和所学知识可知,“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列强,反映出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与列强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C项正确;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封建社会长期存在,但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侵略加剧,这一矛盾并非最突出、最主要的,排除A项;“扶清灭洋”口号重点强调的是反对列强,并非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为核心反映,排除B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有限,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并非社会的主要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0.下面是孙中山的履历(部分),这一履历可以用来印证他( )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 ·1894年11月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5年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工作,准备广州起义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建立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
A.是早期洋务运动的领导人 B.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D.领导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孙中山的履历(部分)”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列举孙中山1894年成立兴中会、1895年筹备起义、1905年创立同盟会等革命活动,这一履历可以用来印证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是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朝,与洋务派维护清廷的目标不同,排除A项;民主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并未彻底完成,排除C项;国家主权独立是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1.孙中山期望中国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期望的是( )
A.实现平等主义 B.实现民族主义
C.实现民生主义 D.实现民主主义
【答案】C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题干强调孙中山主张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避免其弊端,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的核心正是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C项正确;平等主义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机会和尊重,题干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民族主义”侧重民族独立,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民主主义”强调政治权利,而非经济分配,排除D项。故选C项。
22.下图为《清帝退位诏书》,它宣告了( )
A.封建思想彻底结束 B.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C.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D.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清廷接受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封建思想依然存在,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排除B项;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下面是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显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量/万袋
1911年 40 600多 4.3
1919年 120 4500 18.8
A.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军事侵略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奖励法令
C.民族资产阶级资金技术雄厚 D.社会环境安定,便于产业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可以看出中国面粉业在1911年﹣1919年发展非常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1919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再加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法令,使得中国面粉业在此期间显著发展,B项正确;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非军事侵略,排除A项;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存在军阀混战等情况,社会环境并不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
24.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定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确立上述内容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彻底改变了人民的命运
C.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推动了黄花岗起义爆发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定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很快被袁世凯废除,进入袁世凯独裁专制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人民的命运,排除B项;黄花岗起义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2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其发展特点有( )
①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政府支持,资金雄厚。
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④规模小,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因资金技术受限,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故①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缺乏政府支持,故②错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故③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因资金不足且依赖进口技术,导致规模小,技术差,故④正确。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6.若将图中的小车看作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其整体趋势是向着民主共和的方向前进,行驶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即使紧急制动也由于惯性继续向前,甚至越过障碍物。这可以用来解释( )
A.洋务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
C.北洋军阀混战带来的影响 D.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后果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小车看作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行驶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越过障碍物”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了这一潮流,尽管他试图阻碍民主共和的发展(作为“障碍物”),但在民主共和观念的推动下,最终复辟失败,这正体现了民主共和趋势的“惯性”使其无法阻挡,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开展的运动,核心是学习西方技术,与“民主共和”趋势无关,排除A项;北洋军阀混战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的表现,是民主共和发展遇到的混乱局面,并非对“民主共和趋势惯性前进”的解释,排除C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开端,此时民主共和思想尚未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27.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等政治派别和团体分歧重重,但南京临时政府还是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方针;继南京临时政府之后,北洋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和条例。这些政策允许一般商人开办实业,逐步废除了专制垄断。材料旨在说明( )
A.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统一
B.辛亥革命后的政府较为重视发展民族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临时政府的“振兴实业”
D.社会环境的安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尽管各派别存在分歧,但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均颁布了振兴实业的政策,允许商人开办实业并废除垄断,说明两个政府均重视通过政策发展民族经济,B项正确;题干明确提到“分歧重重”,说明思想未统一,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北洋政府时期无关,时间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社会环境并不安定(如军阀割据),与题干中政策推动发展的逻辑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28.下面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关于五四运动的讨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五四运动”“④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和所学可知,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所以④说法正确,D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所引起的,并没有经过长期准备和全面部署,排除A项;北京学生是五四运动前期的主力,后期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排除B项;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排除C项。故选D项。
29.“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旋律优美的《兰花草》改编自创作于1921年的现代诗《希望》。此诗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文学语言通俗化,使文学作品更贴近大众。题干中现代诗《希望》用口语化语言创作,直接对应“倡导白话文”,D项正确;提倡民主思想,涉及政治改革,与诗歌语言无关,排除A项;抨击旧道德,针对传统伦理批判,与语言形式无关,排除B项; 主张男女平等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但与诗歌口语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0.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进行比较,正确的是( )
A.都拥有较为广泛的人群基础
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的
C.都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A
【详解】根据“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有学生、工人、商人等广泛参与,辛亥革命也得到了多个阶层的响应,都拥有较为广泛的人群基础,A项正确;五四运动是由先进知识分子等推动,运动中工人阶级充当了革命的主力,并非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31.(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3年前后英国从中国进出口棉花税率由24.19%降至5.56%,棉纱税率由13.8%降至5.56%。中英交往中,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清政府官员董宗远上书道:“国脉自此伤矣。”
材料三 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1)材料一中“炮口的逼迫下”指的是哪一战争?(2分)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理解。(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脉自此伤矣”是因为战后条约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2分)
(3)材料三中“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与哪一文献有关?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献内容不能实现的原因。(4分)
【答案】(1)鸦片战争;(2分)
理解: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2)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分)和司法主权(1分)。
(3)文献:《天朝田亩制度》(2分)。原因:主张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未能推行。(2分)
【详解】(1)战争: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所以“炮口的逼迫下”指的是鸦片战争。
理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如领土、关税等)遭到破坏,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被改变,所以说“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2)主权:据材料二“1843年前后英国从中国进出口棉花税率由24.19%降至5.56%,棉纱税率由13.8%降至5.56%”可知,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协定关税的特权。据材料二“中英交往中,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可知,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损害,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3)文献:根据材料三“ 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对现有的土地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所以与《天朝田亩制度》有关。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私有制,平均分配社会财富,这种绝对平均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难以实现。而且太平天国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中,缺乏安定的社会条件来推行这一制度。
32.(17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后,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专制和腐败,开始发表反清言论。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对清廷彻底失望的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建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第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讨过合作问题,但合作未能实现。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大败”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什么?“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揭开了哪一运动的序幕?(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进行革命斗争的形式有哪些?(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和作用。(4分)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3分)
【答案】(1)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分)
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2分)
(2)形式:建立革命组织、领导武装起义等。(2分)
精神品质:爱国主义、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等(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共2分)
(3)特点:全民族参与(或全民族的行动)。(2分)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2分)
(4)情感:爱国主义情感。(2分)
基础: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分);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分);组织基础:各地建立早期共产党组织(1分)。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大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指的是公车上书,这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形式:根据材料二“建立兴中会”的信息可知,孙中山进行革命斗争的形式是建立革命组织;根据材料二“第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的信息可知,孙中山进行革命斗争的形式是领导武装起义。精神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是爱国主义、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等。
(3)依据材料三“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的信息可知、五四运动的特点是全民族参与。作用:依据材料三“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的信息可知,五四运动的作用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4)情感:依据材料四“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的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爱国主义情感。
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是: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各地建立早期共产党组织。
33.(12分)学习历史,重在把握史实的要义,要善于以历史事件为原点,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三个时间维度去考察史实。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这三个视角完成对辛亥革命的探究学习。
【过去视角】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结合年代尺,回顾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哪些阶级进行了抗争与探索(与年代尺中的事件一一对应)?通过与之前救国探索的比较,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6分)
【当下视角】
材料二 “辫子没了”
(2)观察当时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分)
【未来视角】
材料三 毛泽东曾说共产党人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的话,那么它的起点就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形成北洋军阀混战格局,政治分崩离析。辛亥革命前的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中国依然在黑暗中苦苦探索。
(3)根据材料三、四的观点,试从未来视角分析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及局限性。(4分)
【答案】(1)抗争与探索:农民阶级的探索是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探索是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是戊戌变法。(每点1分,共3分)
历史进步性: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探索救国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重要一步。(3分)
(2)影响: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变和思想解放。(2分)
(3)深远影响: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2分)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分)
【详解】(1)探索与抗争:根据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主要有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
历史进步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也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虽然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但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进行改良,最终被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据此分析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探索救国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2)影响:观察材料二图片《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满清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蓄发留辫,而“剪辫子”意味着推翻清朝统治,摆脱封建专制,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变和思想解放,在社会生活方面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影响:根据材料三“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的话,那么它的起点就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局限性:根据材料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形成北洋军阀混战格局,政治分崩离析”“辛亥革命前的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中国依然在黑暗中苦苦探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