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深圳卷)02(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深圳卷)02(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3 11:54:39

文档简介

1
2025-2026 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深圳专用)
答题卡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 考证号:
贴条形码区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
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
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违纪标记
2 .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mm 黑色签字笔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 2B 铅笔填涂
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
选择题填涂样例:
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正确填涂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错误填涂 [×] [√] [/]
第 I 卷(请用 2B 铅笔填涂)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16 [A] [B] [C] [D]
17 [A] [B] [C] [D]
第 II 卷(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8.(18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9.(18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12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原创】据史料记载,1841年英军控制广州水运通道后,广州城内“米价骤涨,每石从制钱二千文升至五千文,百姓饥馑者十之三四”,部分民众甚至被迫逃离广州。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英军的侵略加剧了广州的民生危机 B.广州成为鸦片战争的主战场
C.清政府已失去对广州的有效控制 D.导致中国失去关税主权
2.【原创】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提到:“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这里“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主要指
A.西方确立了对中国的殖民统治 B.东方国家完全受到西方的控制
C.西方先进文明战胜东方落后文明 D.中国丧失了所有的主权和利益
3.【原创】两次鸦片战争后,福建厦门附近的漳州、泉州等地,原本依赖本地蔗糖外销的糖坊,因“洋糖大量输入,价贱质优”,导致“糖坊倒闭过半,糖农纷纷弃蔗种稻”。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自然经济受外来冲击而解体
C.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4.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体现了农民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决心 B.表达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C.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D.顺应了当时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5.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称:“国家以夷务为首要,剿贼次之,因夷不可灭。然知此却难破成见践行,只是空言。”据此可知,当时
A.外交认知有所转变 B.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C.传统外交彻底废除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原创】1860年《朔方备乘》初版时因“时局动荡”被烧毁,1881年重印后却“士人争相传阅”。这一变化反映出19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突出需求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 B.加强边疆防御以应对外患
C.整理古籍以传承传统文化 D.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7.1894年,《申报》报道:“我军但知守住海口,竟如孩童临敌,徒知御诸门外,而不能设伏以击之于数百里之外。”据此可知,当时
A.军事战略观念滞后 B.外交求和倾向明显
C.海防体系全面崩溃 D.列强侵略深入内地
8.以下是上海海关1861—1903年部分年份华商、洋商进出口税比例图表,据此可知
年代 进出口正税(库平银) 洋商税占进出口税% 华商税占进出口税%
1861 1500507 100 0
1873 1982361 99.69 0.31
1883 2357503 90.58 9.42
1893 3674996 89.50 10.50
1903 7198990 94.02 5.98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外国输入资本总额增幅很大
C.华商进出口税占比逐年递增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深
9.【原创】19世纪末,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欲强国必强种,欲强种必强身”,主张通过设立新式学堂、开设体育课程等方式,培养少年强健体魄;梁启超也在《新民说》中强调“尚武精神为国民元气,无尚武之民,则国必弱”。二人的这些主张主要是为了
A.推动新式教育体系的完善 B.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C.批判传统重文轻武的观念 D.促进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10.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这一运动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
11.由下表可见,该时期的农民运动
余栋臣起义 覃培章起义 赵三多起义 朱红灯起义 义和团运动
1898年6月 1898年底 1898年11月 1899年11月 1899—1900年
顺清灭洋 保清灭洋 助清灭洋 兴清灭洋 扶清灭洋
A.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 B.反帝斗争的意识强烈
C.反映了阶级矛盾激化 D.目的是建立太平天国
12.【原创】《辛丑条约》签订后,江苏、浙江等地的地方官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赔款摊派已竭地方之财,百姓抗税风潮日增,若不设法纾缓,恐生变乱。”这一奏折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
A.地方政府与中央的矛盾激化 B.赔款问题引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C.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地方政府对列强的不满情绪
13.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他意在表明孙中山
A.早年开展大量革命 B.三民主义已经实现
C.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14.1912年《民立报》载:“汉口租界外商纷纷悬挂五色旗,革命军纪律严明,市民箪食壶浆相迎。”此报道直接印证
A.列强支持中国革命 B.武昌起义获得民众响应
C.北洋军阀控制武汉 D.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15.下图为创作于1918年的漫画《南北之争》。该漫画反映了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晚清官吏肆意盘剥老百姓
C.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 D.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16.《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致力于普及和传播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介绍了许多当时的前沿理论,如相对论、量子力学、进化论等。这推动了
A.维新变法的发展 B.科学思想的传播
C.民主观念的形成 D.文学革命的开展
17.史料种类众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其他史料如文字记载、口述回忆等或由立场的不同,或受环境的影响,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本真。以下选项作为研究中共一大的第一手史料最恰当的是
A.报告文学《红船启航》 B.上海一大会址
C.舞台剧《中共一大》 D.油画《开天辟地》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李大钊事略
188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回国后,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与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传播阶段。李大钊同志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通过批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证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需要的深刻道理。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艰难环境中,李大钊同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1921年3月,李大钊同志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
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
1926年至1927年,他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李大钊同志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伦理学、美学、新闻学、图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了重要贡献。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惨遭反动军阀绞杀,年仅38岁。
(1)材料中李大钊的活动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写出2个即可,4分)这些活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主题?(3分)
(2)李大钊曾获得以下赞誉,请根据材料,找出史实依据。(9分)
史实 赞誉
1.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2.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3.李大钊同志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人物。
(3)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李大钊同志的一生体现出了哪些伟大精神品质?(2分)
19.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折线图
材料二
素材一 素材二 素材三 素材四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张謇,1894年考取状元。同年七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战败。张謇目睹国事日非,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 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民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作为一国之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与民争利……大生纱厂顿时转赢为亏,损失巨大……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一内容之间的联系。(8分)
(3)据以上探究,指出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12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原创】据史料记载,1841年英军控制广州水运通道后,广州城内“米价骤涨,每石从制钱二千文升至五千文,百姓饥馑者十之三四”,部分民众甚至被迫逃离广州。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英军的侵略加剧了广州的民生危机 B.广州成为鸦片战争的主战场
C.清政府已失去对广州的有效控制 D.导致中国失去关税主权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米价骤涨、百姓饥馑、民众逃离”,直接体现英军控制水运通道导致物资短缺,进而引发民生危机,说明英军侵略对广州民众生活造成严重冲击,A项正确;B项“广州是主战场”无依据,鸦片战争中英军还曾进攻厦门、定海、镇江等地,且题干未强调“主战场”地位,排除;C项“清政府失去有效控制”错误,英军虽造成混乱,但广州仍在清政府管辖范围内,排除;D项“关税自主权丧失”是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条款导致的,排除。故选A项。
2.【原创】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提到:“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这里“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主要指
A.西方确立了对中国的殖民统治 B.东方国家完全受到西方的控制
C.西方先进文明战胜东方落后文明 D.中国丧失了所有的主权和利益
【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以落后的农耕文明为主。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胜利,本质是在生产力、军事技术等方面对当时落后的农业文明的中国的碾压,体现了“先进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C项正确;A项“确立殖民统治”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民地,并非完全殖民地,排除;B项“东方国家完全受到控制”表述绝对,仅中国等部分东方国家受影响,排除;D项“丧失所有主权”不符合史实,鸦片战争后中国仍保留部分主权,排除。故选C项。
3.【原创】两次鸦片战争后,福建厦门附近的漳州、泉州等地,原本依赖本地蔗糖外销的糖坊,因“洋糖大量输入,价贱质优”,导致“糖坊倒闭过半,糖农纷纷弃蔗种稻”。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自然经济受外来冲击而解体
C.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答案】B
【解析】传统制糖业(手工业)因洋糖冲击倒闭,糖农放弃经济作物(甘蔗)改种粮食作物(水稻),体现了外国商品破坏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导致农业生产与手工业脱离,符合自然经济解体的特征,B项正确;A项“沦为原料产地”强调列强掠夺中国原料,题干体现的是列强向中国输出商品,而非掠夺原料,排除;C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始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洋务运动,与题干时间(两次鸦片战争后,即19世纪50年代)不符,排除;D项“出超地位”错误,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转为入超(进口大于出口),洋糖输入正是入超的表现之一,排除。故选B项。
4.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体现了农民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决心 B.表达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C.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D.顺应了当时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答案】C
【解析】据漫画信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可知,这是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凡天下田”指的是所有的土地,“天下人同耕”则表达了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权利耕种土地的意思。“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明确表达了土地应该由所有人共同耕种的意思,这正好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因此农民对土地有着强烈的愿望,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但与反侵略不符,反侵略更多指的是对外来侵略者的抵抗,排除A项;洋务派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个派别,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这与太平天国反清起义不符,排除B项;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强调绝对平均主义,这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符,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说顺应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
5.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称:“国家以夷务为首要,剿贼次之,因夷不可灭。然知此却难破成见践行,只是空言。”据此可知,当时
A.外交认知有所转变 B.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C.传统外交彻底废除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以夷务为首要,剿贼次之,因夷不可灭。然知此却难破成见践行,只是空言”分析可知冯桂芬认为处理外交(夷务)比镇压内乱更重要,但难以突破传统观念付诸实践,材料强调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却受限于旧有观念,说明对外交的认知有所转变,A项正确;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此时洋务运动刚起步,排除B项;“传统外交彻底废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外交认知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时代背景,排除D项。故选A项。
6.【原创】1860年《朔方备乘》初版时因“时局动荡”被烧毁,1881年重印后却“士人争相传阅”。这一变化反映出19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突出需求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 B.加强边疆防御以应对外患
C.整理古籍以传承传统文化 D.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朔方备乘》的核心价值是“边疆史地与军事防御”,其重印后的受欢迎程度,直接反映社会对“边疆防御”的需求。19世纪8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全面加剧(如沙俄觊觎新疆、英国侵略西藏),士人群体迫切需要通过这类文献获取边疆防御知识,以应对外患,B项正确;A项“学习西方技术”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与该书“边疆防御”的主题无关,排除;C项“传承传统文化”仅为表面现象,该书重印的本质是服务于边疆防御的现实需求,而非单纯整理古籍,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已失败,与1881年重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1894年,《申报》报道:“我军但知守住海口,竟如孩童临敌,徒知御诸门外,而不能设伏以击之于数百里之外。”据此可知,当时
A.军事战略观念滞后 B.外交求和倾向明显
C.海防体系全面崩溃 D.列强侵略深入内地
【答案】A
【解析】材料批评清军战略被动,固守海口而不主动出击,反映其军事观念滞后于近代战争需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外交情况,无法得出外交求和倾向明显的结论,排除B项;“全面崩溃”夸大事实,此时海防尚未完全失守,排除C项;“深入内地”材料未提及,材料强调“竟如孩童临敌,徒知御诸门外,而不能设伏以击之于数百里之外”,排除D项。故选A项。
8.以下是上海海关1861—1903年部分年份华商、洋商进出口税比例图表,据此可知
年代 进出口正税(库平银) 洋商税占进出口税% 华商税占进出口税%
1861 1500507 100 0
1873 1982361 99.69 0.31
1883 2357503 90.58 9.42
1893 3674996 89.50 10.50
1903 7198990 94.02 5.98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外国输入资本总额增幅很大
C.华商进出口税占比逐年递增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深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以下是上海海关1861—1903年部分年份华商、洋商进出口税比例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商税占进出口税%”在1861年为100%,此后虽有一定下降,但在1903年仍高达94.02%,说明洋商在进出口贸易中始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结合近代史背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使得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被列强操控,进出口税的占比变化正反映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D项正确;华商税占比极低且波动(1903年下降),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排除A项;混淆“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题干数据反映的是关税比例,非资本输入额,排除B项;华商税占比在1903年明显下降,并非“逐年递增”,排除C项。故选D项。
9.【原创】19世纪末,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欲强国必强种,欲强种必强身”,主张通过设立新式学堂、开设体育课程等方式,培养少年强健体魄;梁启超也在《新民说》中强调“尚武精神为国民元气,无尚武之民,则国必弱”。二人的这些主张主要是为了
A.推动新式教育体系的完善 B.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C.批判传统重文轻武的观念 D.促进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甲午战败后列强瓜分狂潮),康有为“强国必强种,强种必强身”、梁启超“尚武精神为国民元气”的主张,本质是将“国民强身”与“国家强盛”直接关联,希望通过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改变中国长期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B项正确;A项“完善新式教育”、D项“发展近代体育”均为表面举措,并非二人主张的核心目的,排除;C项“批判重文轻武”是实现“强民强国”的手段之一,而非最终目标,排除。故选B项。
10.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这一运动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可知,甲午战后的爱国救亡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通过创办《国闻报》《时务报》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直接推动文学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1.由下表可见,该时期的农民运动
余栋臣起义 覃培章起义 赵三多起义 朱红灯起义 义和团运动
1898年6月 1898年底 1898年11月 1899年11月 1899—1900年
顺清灭洋 保清灭洋 助清灭洋 兴清灭洋 扶清灭洋
A.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 B.反帝斗争的意识强烈
C.反映了阶级矛盾激化 D.目的是建立太平天国
【答案】B
【解析】据题干“该时期的农民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余栋臣起义、覃培章起义、赵三多起义、朱红灯起义以及义和团运动等,其口号都包含“灭洋”,“灭洋”体现了强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意识,反映出该时期农民运动反帝斗争意识强烈,B项正确;这些农民运动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压迫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推动了社会变革,并非阻碍社会发展进程,排除A项;从口号所反映的重点来看,并非突出阶级矛盾激化,而是反帝,排除C项;建立太平天国是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原创】《辛丑条约》签订后,江苏、浙江等地的地方官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赔款摊派已竭地方之财,百姓抗税风潮日增,若不设法纾缓,恐生变乱。”这一奏折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
A.地方政府与中央的矛盾激化 B.赔款问题引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C.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地方政府对列强的不满情绪
【答案】B
【解析】奏折中“赔款竭地方之财”体现经济层面的财政危机,“百姓抗税风潮日增”体现社会层面的统治秩序动荡,二者共同说明赔款问题已引发地方财政崩溃与民众反抗,直接威胁清政府的统治稳定,即统治危机加剧,这是“政治权益受损”在地方层面的具体表现,B项正确;A项“地方与中央矛盾激化”无依据,奏折仅反映地方面临的困境,未体现对中央的不满或对抗,排除;C项“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错误,民族意识在鸦片战争后已逐步觉醒(如三元里抗英),且题干“抗税风潮”侧重经济反抗,未体现明确的民族主义诉求,排除;D项“对列强不满”在奏折中无体现,奏折仅关注国内财政与民生问题,未涉及对列强的态度,排除。故选B项。
13.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他意在表明孙中山
A.早年开展大量革命 B.三民主义已经实现
C.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这一系列活动,让他成为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C项正确;孙中山早年开展大量革命活动,但孙中山的作为并不局限这一点,排除A项;三民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排除B项;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4.1912年《民立报》载:“汉口租界外商纷纷悬挂五色旗,革命军纪律严明,市民箪食壶浆相迎。”此报道直接印证
A.列强支持中国革命 B.武昌起义获得民众响应
C.北洋军阀控制武汉 D.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汉口租界外商纷纷悬挂五色旗,革命军纪律严明,市民箪食壶浆相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是辛亥革命的起点,推动了清朝灭亡。题干“革命军纪律严明,市民箪食壶浆相迎”直接体现民众对革命军的积极拥护和响应,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武汉地区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外商行为属民间层面,列强未公开支持革命,且租界举动不等于国家政策,排除A项;1912年初武汉由革命军控制,北洋军阀(袁世凯势力)在1913年二次革命后才逐渐掌控武汉,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与1912年事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下图为创作于1918年的漫画《南北之争》。该漫画反映了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晚清官吏肆意盘剥老百姓
C.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 D.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创作于1918年,标题为《南北之争》,画面中两个手持武器的人物正在争斗,脚下踩着标有“民众”字样的人。结合时间1918年,此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长期对峙并发生混战,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与1918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晚清官吏盘剥百姓”中“晚清”结束于1912年,时间错误,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发生在1911-1912年,与漫画时间及“南北之争”主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致力于普及和传播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介绍了许多当时的前沿理论,如相对论、量子力学、进化论等。这推动了
A.维新变法的发展 B.科学思想的传播
C.民主观念的形成 D.文学革命的开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核心刊物,致力于普及传播最新自然科学知识,介绍了许多当时的前沿理论,如相对论、量子力学、进化论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新青年》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前沿科学理论的行为,直接推动了科学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维新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而《新青年》创办于1915年,新文化运动晚于维新变法,不存在推动维新变法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明确强调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前沿理论”的传播,与“民主观念”无关,排除C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文学形式(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和内容的变革,与题干中“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17.史料种类众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其他史料如文字记载、口述回忆等或由立场的不同,或受环境的影响,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本真。以下选项作为研究中共一大的第一手史料最恰当的是
A.报告文学《红船启航》 B.上海一大会址
C.舞台剧《中共一大》 D.油画《开天辟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手史料指历史事件发生时直接留下的原始材料,如遗址、文物、档案等,“上海一大会址”是中共一大召开的原始场所,属于实物类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历史事件本身,B项正确;报告文学《红船启航》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舞台剧《中共一大》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油画《开天辟地》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李大钊事略
188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回国后,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与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传播阶段。李大钊同志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通过批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证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需要的深刻道理。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艰难环境中,李大钊同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1921年3月,李大钊同志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
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
1926年至1927年,他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李大钊同志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伦理学、美学、新闻学、图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了重要贡献。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惨遭反动军阀绞杀,年仅38岁。
(1)材料中李大钊的活动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写出2个即可,4分)这些活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主题?(3分)
(2)李大钊曾获得以下赞誉,请根据材料,找出史实依据。(9分)
史实 赞誉
1.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2.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3.李大钊同志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人物。
(3)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李大钊同志的一生体现出了哪些伟大精神品质?(2分)
【答案】(1)事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一点2分,满分4分)
时代主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或反帝反封建)。(3分)
(2)史实:
1: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传播阶段。(3分)
2: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3分)
3:李大钊同志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伦理学、美学、新闻学、图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了重要贡献。(3分)
(3)精神品质:爱国爱民、信仰坚定、忠诚担当、无私奉献、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崇高革命精神。(一点1分,满分2分,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1916年回国后,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与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根据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与五四运动有关;根据材料“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有关;根据材料“1926年至1927年,他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有关等。
时代主题: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等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反帝反封建)
(2)史实:根据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传播阶段”能够得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根据材料“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能够得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根据材料“李大钊同志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伦理学、美学、新闻学、图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了重要贡献”能够得出,李大钊同志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人物。
(3)精神品质:根据材料李大钊生平的主要事件可知,李大钊参与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参与创立中国共产党、配合北伐战争、编写进步著作、直至被反动派杀害。李大钊为革命奋斗终生,体现了爱国爱民、信仰坚定、忠诚担当、无私奉献、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崇高革命精神。(其它符合题意即可)
19.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折线图
材料二
素材一 素材二 素材三 素材四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张謇,1894年考取状元。同年七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战败。张謇目睹国事日非,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 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民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作为一国之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与民争利……大生纱厂顿时转赢为亏,损失巨大……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一内容之间的联系。(8分)
(3)据以上探究,指出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6分)
【答案】(1)特点:发展艰难,道路曲折。(一点2分,满分4分)
(2)联系: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张謇提倡实业救国,推动更多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战期间西方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黄金时代;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政府与民争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一点2分,满分8分)
(3)因素:政府政策;近代化探索;进步人士的提倡;民族危机;国际形势等。(一点2分,满分6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折线图”可知,从折线图可见,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兴起、初步发展等阶段,也有回落甚至萎缩情况。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虽有短暂发展机遇,但总体发展艰难、道路曲折。故特点:发展艰难,道路曲折。
(2)联系:根据材料二“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张謇”“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民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洋务运动、张謇实业救国、一战期间以及一战后等时间节点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之间的联系,即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张謇提倡实业救国,推动更多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战期间西方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黄金时代;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政府与民争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
(3)因素:根据上述探究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多因素影响,政府政策有导向作用,洋务运动等近代化探索提供条件,张謇等进步人士倡导助力,民族危机推动发展,国际形势如一战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故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为政府政策;近代化探索;进步人士的提倡;民族危机;国际形势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