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4 12: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堂导入
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存在多种方式和途径。上图展示的就是人类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四个重要载体,它们分别是什么?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
你们知道学校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吗?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画像砖:汉代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创建太学……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勉学习者,令其退学。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汉代通过太学选拔官员,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是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兴办的、以儒学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的、与中央官学共同形成汉代官学体系的地方学校。不仅有助于社会教化,而且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孔子讲学图
杏坛传为孔子讲学处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的一切学术文化,形成官学合一的现象,称为“学在官府”。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持“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相传他一生共收过3000名学生,其中成就特别突出的有颜回、曾参等72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其中,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教育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由讨论,一些书院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影响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
——(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
书院便应运而生并逐步衍变为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888年江南贡院戊子科考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大学
(1)西方
①起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②发展: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讲学时的场景
拉斐尔《雅典学院》
巴黎大学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下的“雅典学园”。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等学科。阿卡德米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后期。12世纪,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成立。这两所大学不仅建校时间早,而且为其他大学的兴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大学
a.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b.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c.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1840年前后的德意志柏林大学
……大学区制的生命力。即使是两百多年前的旧制度,依然在今天闪耀着光辉。当然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大学区制也经历了许多,不再是初时的样子。但是大学区制的基本框架还是沿用拿破仑时代设置的。尽管帝国大学后来逐渐被架空,由教育部取代,但作为地方一级的大学区制还是顺利沿用下来的。直到今天还是法国区域式教育管理的特色。
——摘编自章佳梅《法国大学区制历史沿革研究》
哈佛大学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法国,拿破仑建立了“大学区”制度,1808年拿破仑颁布《关于大学区的一系列法令》,开始建立“大学区”制度,到1814年,法国共建立40个大学区。在每个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任命,大学区的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总监负责。开办任何学校的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虽然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但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被延续下来,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认为大学应由独立做学问的研究者和接受指导的研究者组成,强调大学教育与研究相统一,大学所学习的是纯粹的知识,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并不提倡大学做职业培养。因此,他以“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了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大学
(2)中国
①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建于戊戌变法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对我国此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任新旧各种思想在这里充分发展、碰撞,再加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任教,很快就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蔡元培的观点是什么?
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学问研究的高等学府;怀揣做官梦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学校,不必来到大学。来大学的人必须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为求学而来。学习法律,不能为了做官;学习商业,不能为了发财致富。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大学
②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
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左到右依次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使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知识拓展】留学教育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近代以后,留学教育更得到大力发展。1872—1875年,由容闳提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唐朝时的日本留学生
《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局部
清政府时期的出国留学幼童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现代中国的教育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
第四十七条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农民在田间的扫盲教育
1952年8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并明确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导向。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扫盲教育,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务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现代中国的教育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7年,考生们步入考场
1977年的高考考场内,考生在认真作答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现代中国的教育
(5)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邓小平书写“三个面向”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大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率和毛入园率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小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1.最早的书籍
(1)世界: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纸草文书
竹简
帛书
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主要是依靠竹木简书和帛书传之后世的。
二、印刷书的诞生
2.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1)造纸业的发展
①概况: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②意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纸地图
蔡伦
造纸术
二、印刷书的诞生
2.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2)印刷术
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②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咸通《金刚经》
活字版印西夏文佛经
二、印刷书的诞生
2.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③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谷登堡圣经
1457年,欧洲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知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问题探究】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印刷书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二、印刷书的诞生
2.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3)意义: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儒家典籍和科举考试用书的大量印刷,当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此,印刷术乃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统一的一个基础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印刷书的诞生
【知识拓展】翻译活动的开展
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汤若望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古代世界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尼尼微遗迹
尼尼微图书馆所藏泥版文书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2.西方图书馆的演进
(1)职能变化: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2)表现: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大英图书馆
美国慈善家乔治·皮博迪筹建的图书馆
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的中世纪,图书馆事业遭受基督教的极大束缚。基督教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基督教经文,个别兼收少量古希腊、罗马作品。在修道院图书馆和大教堂图书馆内都设有抄书室。基督教图书馆对把一些图书长期保存下来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义务教育与社会教育日益普及,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势在必行。1850年英国国会通过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利于社会公众平等享有知识。
三、图书馆的成长
3.古代中国
(1)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2)私藏: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天一阁
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三、图书馆的成长
4.近代中国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1912年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正式开馆
1931年文津街新馆舍
三、图书馆的成长
5.现代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外景
中国国家图书馆内景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起源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现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博物馆承载着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的文化使命。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是古希腊传说中主管文化艺术的九位女神,西方博物馆一词即起源于缪斯神庙。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至今也不复存在,在它的原址上建了今天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近代西方
(1)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2)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动植物标本和艺术品被带回欧洲,促使各国建立国立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1753年创建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国立博物馆,标志着真正国家行为的开始。还有法国的卢浮宫也建立于这一时期。目前,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被称为“世界四大艺术殿堂”。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近现代中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自然历史博物馆旧貌,原建筑已不存在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近现代中国
(4)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近现代中国
(6)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近现代中国
(7)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院: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8)中国国家博物馆: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9)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院
中国长城博物馆
中国农业展览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4.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的意义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学生参观国博
国博讲堂
课堂小结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博物馆的建设
与发展
中国
古代: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
近现代: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人类历史上最早:亚历山大博物馆
世界:被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
国家行为的开始——大英博物馆
中国:最早: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
中国人自建:1905张謇建南通博物苑
民国成立后:新的气象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学在官府 官学与私学并存
近现代: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造纸:书写材料由竹片、缣帛到纸张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金属活字印刷
世界: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课堂小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2013.12)
课堂小结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文化强国”战略,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图书馆及博物馆的建设方面都有巨大投入。相信在今后,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延绵不绝地传承下去。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