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3 14:5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历史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知道元朝的统一,了解行省制度等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的第 11 课,承接辽宋夏金政权并立,讲述元朝建立、统一及巩固统一的统治措施(行省制度等 )。元朝统一及统治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行省制度影响深远,为理解元及后世政治制度、民族交融奠定基础,是单元知识整合与升华的重要环节。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元朝历史有一定认知(如成吉思汗、忽必烈),但对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行省制度内涵及民族交融逻辑理解较浅。需借助地图、故事(文天祥抗元)、史料,梳理元朝从建立到统一、巩固的线索,突破时空与概念理解难点,培养历史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元朝统一是历史趋势,认识统治措施(行省制等 )与国家发展、民族交融的辩证关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通过地图、时间轴明确元朝疆域拓展、政权更迭时序,清晰呈现元朝建立 — 统一 — 巩固的时空脉络。 史料实证:分析 “材料研读”“相关史事”(如《元史 地理志》对疆域的描述、元朝统治措施的记载 ),提取信息、论证元朝统一与统治的影响。 历史解释:阐释元朝统一的意义、行省制度的内涵与价值,解读文天祥抗元的民族气节与元朝民族政策的影响,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家国情怀:感受元朝统一对国家版图、民族交融的贡献,体会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气节,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能复述元朝建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元 )、统一全国(灭南宋等 )的过程,梳理关键时间、人物、事件。 2.会用地图分析元朝疆域特点,理解行省制度对巩固统一、后世行政区划的影响,说明元朝统治措施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3.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辩证认识元朝民族政策(如 “四等人制” ),体会文天祥抗元的民族气节与历史价值。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行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行省制度的内涵与历史价值;辩证认识元朝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与民族交融的关系;把握元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围绕 “蒙古如何崛起统一?元朝怎样巩固统一?统一有何意义?” 等核心问题,串联课堂,驱动思考。 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 “材料研读”“相关史事”(如元朝疆域史料、行省制记载 ),结合地图、图片,引导分析、解读,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文天祥抗元故事、呈现元朝疆域变化动画,营造情境,激发情感共鸣,深化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教材开篇蒙古草原战乱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 互相攻打” ),提问:“12 世纪蒙古草原的混乱局面如何改变?谁能终结战乱?” 引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历史使命,导入新课。 倾听描述,思考问题,进入学习情境,猜想蒙古统一的关键人物。 以教材文本为情境,关联学生好奇点,激发探究欲,自然导入,渗透 “历史发展受人民需求推动” 的唯物史观。
蒙古崛起与元朝建立 —“从蒙古政权到元朝” 1.呈现《成吉思汗像》 讲述 12 世纪蒙古草原部落混战、人民渴望统一的背景,提问:“成吉思汗如何实现蒙古统一?”
2.结合教材,梳理: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被尊为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结束草原混战。
3.强调 “统一是人民愿望,推动蒙古民族发展”,渗透唯物史观。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铁木真统一部落→1206 年建蒙古政权→结束混战” 。理解统一的背景与意义。 用人物图片、故事化讲述,让学生理解蒙古统一的背景与基础,落实 “时空观念”(1206 年关键时间 ),体会 “人民需求推动历史变革”。
蒙古扩张与元朝建立 1.PPT展示蒙古扩张路线图(动态标注:灭西夏、金,攻南宋,西征),讲解蒙古扩张:成吉思汗及子孙对外战争(灭西夏、金,与南宋对峙,西征至欧洲),提问:“蒙古扩张有何特点?对后续统一有何作用?”
2.呈现 “忽必烈像”“元大都平面图”。 讲述 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 元、定都大都,强调 “元朝继承蒙古政权,推动政权封建化转型(行仁政、仿中原制度 )”。
3.引导分析:“忽必烈改国号、行汉法,反映怎样的统治智慧?” 1.观察地图,分析扩张特点:“范围广(欧亚)、持续久,为元朝统一奠定基础” 。
2.阅读教材,理解元朝建立:“1271 年忽必烈建元,仿中原制度巩固统治” 。
3.思考回答:“行汉法体现对先进文化的借鉴,利于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 。 用动态地图呈现扩张路线,直观突破时空理解;通过分析忽必烈 “行汉法”,理解政权转型与统治智慧,落实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为理解元朝统一做铺垫。
新知讲授:元朝统一进程 1. 展示 “宋元对峙→元灭南宋” 时间轴与地图(动态呈现 1276 年元占临安、1279年灭南宋残部),讲解元朝统一:灭西夏(1227 年)、金(1234年),与南宋对峙 40余年,最终1279年统一全国。
2. 讲述 “文天祥抗元” 故事(结合 “人物扫描”)。 提问:“文天祥抗元体现什么精神?如何看待元朝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关系?”
3. 总结:元朝统一结束长期政权并立,是历史趋势;文天祥抗元彰显民族气节,二者不矛盾(统一是趋势,气节是爱国体现 )。 1.借助时间轴、地图,梳理元朝统一时序:“灭西夏、金→与南宋对峙→灭南宋→统一全国” 。
2. 倾听故事,思考讨论:“文天祥体现爱国、不屈气节;元朝统一是历史必然,气节与统一趋势共存,都是爱国表现” 。 用时间轴、地图清晰呈现统一进程,突破时空难点;通过文天祥故事与辩证讨论,深化对 “统一趋势与民族气节” 的理解,落实 “家国情怀”“历史解释”,让学生把握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行省制度” 1.呈现 “元朝疆域图”“元大都平面图”。 讲解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 ),提问:“行省制度如何管理全国?与今天行政区划有何联系?”
2.结合教材,分析行省制特点:中央集权(中书省总领,行省受节制 )、辖区广阔、管理高效,强调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改革,影响后世省制”。
3.组织 “想一想”:“行省制对巩固统一有何作用?” 1.观察地图、阅读教材,理解行省制:“中央中书省 +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
2.思考回答:“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巩固统一;为后世省制奠基” 。
3.联系现实,理解行省制与现代省制的渊源。 用地图、现实联系,突破行省制概念难点;通过问题驱动,分析行省制作用,落实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让学生认识元朝统治措施的历史价值。
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边疆管理举措 1.展示元朝疆域图(标注边疆管理机构: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讲解:设宣政院管西藏,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强调 “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证明中国对其主权”。
2. 结合 “相关史事”(西藏管理记载),提问:“元朝边疆管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何意义?”
3.总结:加强对边疆直接管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1.观察地图,识记边疆管理机构:“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 。
2.分析回答:“强化边疆与中央联系,巩固统一;推动民族交融,奠定国家版图基础” 。 用地图、史料明确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落实 “史料实证”;强调西藏、台湾主权归属,增强家国情怀;理解边疆管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深化 “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从民族交融到国家发展” 呈现 “材料研读”(《元史 地理志》疆域描述),提问:“结合材料与地图,如何理解元朝‘幅员之广’及统一意义?” 引导从三方面总结: ① 结束长期分裂,奠定国家版图基础; ② 促进民族交融(如回族形成); ③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影响后世。补充 “四等人制” 史料,辩证分析:元朝民族政策有局限,但统一与交融是主流,理解历史复杂性。 1.分析材料、地图,回答:“元朝疆域辽阔,统一结束分裂,促进交流,巩固多民族国家” 。
2.倾听总结,理解统一意义:“政治统一、民族交融、国家发展” 。
3.辩证看待 “四等人制”:认识政策局限,把握 “统一、交融主流” 的唯物史观。 用 “材料研读” 落实 “史料实证”,从多维度总结统一意义,深化 “家国情怀”;辩证分析民族政策,培养全面看历史的思维,落实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让学生理解元朝统一的深远价值。
课堂小结 绘制 “蒙古崛起→元朝建立→统一全国→巩固统治(行省制、边疆管理 )→历史意义”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填充内容,提问:“元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总结:元朝是统一的推动者、制度的创新者、民族交融的促进者,为后世奠定基础。 参与思维导图填充,思考回答,梳理元朝历史脉络,理解其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构建清晰逻辑;通过总结深化对元朝历史地位的认识,落实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强化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 呈现题目:
1. 元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是( )
A. 1206 年、铁木真、和林 B. 1271 年、忽必烈、大都
C. 1276 年、忽必烈、临安 D. 1279 年、铁木真、大都
2. 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
A. 澎湖巡检司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行中书省
3. 下列关于元朝统一意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结束了长期政权并立的局面 B. 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基础
C. 阻碍了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 D.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思考作答,核对答案:1. B;2. B;3. C 快速检测核心知识(元朝建立、边疆管理、统一意义 ),巩固基础,反馈学习效果,落实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课后活动(教材呼应) 1.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 “版图奠定、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强化(行省制 )” 等方面,结合教材内容与地图,撰写简短论述,深化对统一意义的理解
2.思考今天中国的省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关系:组织小组讨论,从 “建制传承(行省→省 )、名称延续(如‘云南行省’→‘云南省’ )” 等角度分析,理解行省制度对后世行政区划的深远影响,落实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 撰写论述,深化对元朝统一意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理解行省制度对后世行政区划的影响。 1.深化对元朝统一意义的多维度理解。
2.理解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 “课后活动” 1、2,整理课堂笔记,完善 “元朝建立与统一” 思维导图
2.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以 “元朝的统一与民族交融” 为题,写一篇 300 字短文,结合 “回族形成”“边疆管理” 等内容阐述,提升史料运用与论述能力 按要求完成基础与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知识体系,拓展作业深化对元朝统一与民族交融关系的理解,提升史料运用和论述能力
板书设计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一、蒙古崛起与元朝建立 1.1206年 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蒙古政权 2.1271年 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元,定都大都 二、元朝统一全国 灭西夏(1227)、金(1234)→与南宋对峙 →1279年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文天祥抗元:彰显民族气节,统一是历史趋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行省制度:中央中书省 + 地方行中书省,影响后世省制 2.边疆管理: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加强直接管辖 四、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结束分裂,奠定版图;促进民族交融(回族形成);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