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七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
(满分60分 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下列能使用打制石器,并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2.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C.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D. 三星堆青铜面具
3. 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 )
A. 黑陶 B. 白陶 C. 红陶 D. 彩陶
4.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B. 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
C. 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 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5.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 黄帝和蚩尤 B. 炎帝和蚩尤 C. 黄帝和炎帝 D. 尧、舜、禹
6.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7. 关于时间轴中①处表述,正确的是( )
A. 约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B. 约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 约公元前20世纪80年代 D. 约公元前21世纪80年代
8. 《史通·世家》中曾说:“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里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 )
A. 东周王朝统治被推翻 B. 国家出现战乱的局面
C. 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 D. 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9.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事不断,社会处于动荡状态,下列不属于争霸战争影响的是( )
A. 给人民带来灾难 B. 巩固了周王室
C. 有利于民族交融 D. 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10. 如图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 西周、商、东周 B. 商、西周、战国 C. 商、西周、东周 D. 商、东周、战国
11.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 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B.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12.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今天的中医一直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总结出这一方法的是:( )
A. 黄帝 B. 扁鹊 C. 华佗 D. 张仲景
13. 2017年,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战国
14. 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结界兽形象灵感来源于三星堆文物。三星堆文化主要反映了以下哪个古代文明( )
A 河姆渡文明 B. 良渚文明 C. 古蜀文明 D. 龙山文明
15.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首诗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
A. 长平之战 B. 楚汉之争 C. 秦的统一 D. 涿鹿之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考古学者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
材料二
材料三 A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四 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古人类是哪一古人类?他们生活在哪一时代?
(2)请分别说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房屋的名称,并说明造成这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A遗址指的是哪一遗址?同一时期,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了哪一遗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有什么特征?
(4)材料四中的“它”指的是哪一工程?
(5)依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感受。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①处朝代的名称是什么?此朝代的亡国之君是谁?
(2)②所指朝代的亡国君主是谁?公元前1046年商军大败的战役是什么?
(3)③处朝代的建立者是谁?亡国君主是谁?建立时定都在哪里?
(4)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的哪一制度?
(5)对以上朝代的更替谈谈你的认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三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表达的思想属于哪一学派,创始人是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表达的思想属于哪一学派,此学派的创始人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表达的思想属于哪一学派,此学派的集大成者是谁?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局面分裂动荡,军事斗争频仍,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的变革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两个春秋时期的霸主。
(2)春秋后期出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是什么?
(3)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成效最大的是哪个?写出此次变法在军事上的做法。
(4)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了沃野?这一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5)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
20.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围绕秦朝的相关历史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一起解决问题。
(1)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哪一制度?
(2)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置的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官职分别是什么。
(3)秦始皇在地方推行了哪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4)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文化上采取了哪一措施?他在全国推行了哪一货币?
(5)写出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七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
(满分60分 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下列能使用打制石器,并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他们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C项正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但不懂得人工取火,排除AD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已经会使用火,但不会人工取火,排除B项。故选C项。
2.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C.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D. 三星堆青铜面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可用于了解原始农耕生活,B项正确;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反映的是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生活,排除A项;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体现的是其缝制衣物的技能,与原始农耕无关,排除C项;三星堆青铜面具属于青铜时代的文明成果,并非原始农耕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 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 )
A 黑陶 B. 白陶 C. 红陶 D. 彩陶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征,代表器物有鱼纹彩陶盆等,D项正确;黑陶是龙山文化的特征,排除A项;白陶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红陶并非仰韶文化的典型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4.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B. 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
C. 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 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出现了明显的财富不均的现象,反映了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墓葬陪葬物的多寡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山西的考古发现而非长江流域的考古,且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是从夏开始的,排除C项;材料中未明确表明陪葬品涉及青铜器,不能得出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排除D项。故选A项。
5.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 黄帝和蚩尤 B. 炎帝和蚩尤 C. 黄帝和炎帝 D. 尧、舜、禹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根据远古传说,黄帝和炎帝是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此后他们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华夏族的前身,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始祖”,中国人也以炎黄子孙自居,C项正确;蚩尤是炎帝、黄帝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的部落首领,排除AB项;尧、舜、禹是炎帝、黄帝之后根据禅让制产生的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D项。故选C项。
6.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注重考查继承人的贤能,D项正确;夏朝建立后实行世袭制,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宗法制是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 关于时间轴中①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约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B. 约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 约公元前20世纪80年代 D. 约公元前21世纪80年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约公元前207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纪换算公式为:公元前年份的百位数字加1为世纪数,十位数字为年代数,约公元前2070年属于约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B项正确;若错误认为约公元前2070年是约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是对世纪换算规则理解错误,排除A项;约公元前2070年,其年代应为70年代,CD项为80年代,排除CD项。故选B项。
8. 《史通·世家》中曾说:“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里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 )
A. 东周王朝统治被推翻 B. 国家出现战乱的局面
C. 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 D. 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直接反映了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的历史现象。选项“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准确对应这一变化,C项正确;东周并未被推翻,只是权威下降,排除A项;“战乱”虽符合时代背景,但题干强调权力转移而非战乱本身,排除B项;“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事不断,社会处于动荡状态,下列不属于争霸战争影响的是( )
A. 给人民带来灾难 B. 巩固了周王室
C. 有利于民族交融 D. 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不属于争霸战争影响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战争使周王室权威进一步衰落,并非巩固周王室,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争霸战争频繁,必然给人民带来灾难,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战争中各民族频繁接触,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争霸战争导致诸侯国兼并,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如图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 西周、商、东周 B. 商、西周、战国 C. 商、西周、东周 D. 商、东周、战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朝代更替表可知,夏朝之后是商朝,商朝之后是西周和东周,所以三个空框中应依次填入商、西周、东周,C项正确;西周在商朝之后,排除A项;战国时期指的是东周后期,不是一个朝代,排除B项;商朝是被西周所灭,战国时期指的是东周后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 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B.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题干指出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仅剩十几个,说明诸侯国数量大幅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弱小国家,区域统一趋势加强,为后来秦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符合题意,B项正确;“百家争鸣”属于思想文化领域,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民族交融”虽存在,但题干未直接体现,C项正确;“经济发展”是兼并战争的背景之一,但题干强调诸侯国减少的直接结果是政治统一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今天的中医一直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总结出这一方法的是:( )
A. 黄帝 B. 扁鹊 C. 华佗 D. 张仲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扁鹊的有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之际的神医扁鹊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所沿用。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 2017年,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战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B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夏朝在商朝之前,排除A项;西周、战国在商朝之后,排除CD项。故选B项。
14. 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结界兽形象灵感来源于三星堆文物。三星堆文化主要反映了以下哪个古代文明( )
A. 河姆渡文明 B. 良渚文明 C. 古蜀文明 D. 龙山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是古蜀文明的重要代表。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风格独特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面具、金杖等,这些文物展现了古蜀文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所以三星堆文化主要反映的是古蜀文明,C项正确;河姆渡文明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而三星堆文化在四川广汉,与河姆渡文明所处地域不同,排除A项;良渚文明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余杭地区,而三星堆文化在四川广汉,排除B项;龙山文明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明的分布范围与三星堆文化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首诗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
A. 长平之战 B. 楚汉之争 C. 秦的统一 D. 涿鹿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和所学知识可知,“扫六合”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全国统一,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战役,并不是秦统一全国的史实,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的战争,排除B项;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考古学者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
材料二
材料三 A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四 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是哪一古人类?他们生活在哪一时代?
(2)请分别说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房屋的名称,并说明造成这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A遗址指的是哪一遗址?同一时期,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了哪一遗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有什么特征?
(4)材料四中的“它”指的是哪一工程?
(5)依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感受。
【答案】(1)古人类:元谋人。
时代:旧石器时代早期。
(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图二:干栏式建筑。
因素:自然环境差异。 (3)遗址:良渚遗址。
同时期黄河中游遗址:陶寺遗址。
特征:多元一体。 (4)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起源多元且逐渐融合,拥有众多举世瞩目的早期文明成就。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也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华儿女,应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解析】
【小问1详解】
古人类:根据材料一“云南省元谋县”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我国学者在云南元谋发掘出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
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小问2详解】
图一:根据材料二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面有灶炕,是半坡人的房屋。
图二:根据材料二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屋,是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气候较干燥,半地穴式房屋利于保暖;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干栏式建筑利于通风防潮、避免虫兽侵害。故房屋结构不同的因素是自然环境(气候、地理条件)差异。
【小问3详解】
A遗址:根据材料三“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故A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
同时期黄河中游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属于黄河流域,距今约4300—4000年,与良渚古城属于同一时期,故同一时期,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了陶寺古城遗址。
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其发达的水利系统、精美的玉器(如玉琮)等考古发现,展现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高度文明;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其大型城址、观象台遗迹等,体现了黄河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这些不同区域的古城遗址,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脉络,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同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早期格局,体现了一体的特征。故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小问4详解】
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故这一工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小问5详解】
感受:从材料中元谋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良渚遗址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起源具有多元性,如不同区域有各自特色的早期文明;同时又逐渐融合,形成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文明拥有众多举世瞩目的早期成就,像良渚的复杂水利系统等。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力量。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①处朝代的名称是什么?此朝代的亡国之君是谁?
(2)②所指朝代的亡国君主是谁?公元前1046年商军大败的战役是什么?
(3)③处朝代的建立者是谁?亡国君主是谁?建立时定都在哪里?
(4)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的哪一制度?
(5)对以上朝代的更替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名称:夏朝。
亡国之君:夏桀。 (2)亡国君主:商纣王。
战役:牧野之战。 (3)建立者:周武王。
亡国君主:周幽王。
定都:镐京。 (4)制度:分封制。
(5)认识: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一“约公元前 2070 年至约公元前 160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亡国之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亡国之君是桀,他统治残暴,引发民众反抗,最终夏朝被商汤所灭。
【小问2详解】
亡国之君:根据材料一“约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所指朝代是商朝,商朝的亡国君主是商纣王,他荒淫无道、滥施酷刑。
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商朝灭亡。
【小问3详解】
建立者:根据材料一“公元前 1046 年至公元前 771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处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政权。
亡国之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最后一位君主是周幽王,他 “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最终犬戎攻破镐京,导致西周灭亡。
都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政权,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小问4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层级结构(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即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层层分封,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以巩固西周统治。
【小问5详解】
认识:本小问属于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以下角度进行回答;从民心向背角度:夏朝的桀、商朝的纣,都因统治残暴、滥施酷刑、荒淫无道,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被推翻;而西周初期统治者推行仁政、重视民生,才得以巩固统治。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三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表达的思想属于哪一学派,创始人是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表达的思想属于哪一学派,此学派的创始人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表达的思想属于哪一学派,此学派的集大成者是谁?
【答案】(1)学派:道家
创始人:老子。 (2)学派:儒家。
教育主张:创办私学,主张 “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等。
(3)学派:法家。
集大成者:韩非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学派及创始人:根据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故材料一是道家学派的思想,创始人是老子。
【小问2详解】
学派:根据材料二“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道之以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故材料二的思想属于儒家学派。
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问3详解】
学派及集大成者:根据材料三《韩非子》“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材料三思想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局面分裂动荡,军事斗争频仍,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的变革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两个春秋时期的霸主。
(2)春秋后期出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是什么?
(3)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成效最大的是哪个?写出此次变法在军事上的做法。
(4)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了沃野?这一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5)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重要转型。
【答案】(1)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或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任选两个即可)。
(2)生产工具:铁制农具。
耕作技术:牛耕。 (3)变法:商鞅变法。
军事做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水利工程:都江堰。
主持修建者:李冰。 (5)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逐渐走向统一;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
【小问2详解】
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故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的使用,耕作技术是牛耕的使用。
【小问3详解】
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军事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小问4详解】
水利工程及修建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故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是李冰主持修建的。
【小问5详解】
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上,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兼并,各国通过变法(如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政治格局逐渐走向统一;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0.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围绕秦朝的相关历史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一起解决问题。
(1)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哪一制度?
(2)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置的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官职分别是什么。
(3)秦始皇在地方推行了哪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4)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文化上采取了哪一措施?他在全国推行了哪一货币?
(5)写出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答案】(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官职:行政:丞相;军事:太尉;监察:御史大夫。
(3)制度:郡县制。
影响: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4)文化措施:统一文字。
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小问2详解】
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小问3详解】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在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小问4详解】
文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这对秦统一后的国家治理很不利。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货币不统一,不利于全国的经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从秦朝开始,圆形方孔这一货币形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小问5详解】
起止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