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14:3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达州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的形象和个人魅力,有人认为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其诗歌。毛泽东诗词,形象地呈现了其个人情感、情怀和胸襟。无论是“诗缘情”还是“诗言志”,毛泽东诗词都直接显现了独特个性。
诗歌就是要真实地呈现自我,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修辞立其诚”,诚就是实,真实无妄、坦诚无伪也。这样的诗歌,才能人诗互证,凸显诗人的本色、诗人的情感,从而呈现诗人之真形象、真精神。
毛泽东诗词中,如果说体现人诗互证的是抒情诗,那么,体现诗史互证的就是叙事诗。很多人都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时间、地理、人物、情感等元素,均保留在诗中。
革命进程中的很多重要历史,大都留痕于毛泽东诗词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长征诗歌,如《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长征时期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他完整地用诗歌记录了伟大的长征,他的诗作具有历史的现场感、鲜明的时代性,记录了伟大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细节事实。
毛泽东在给《诗刊》编辑部的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后来,他又说:“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实际上,毛泽东才是真正将古典、民间和现代结合起来、极具创造性的诗人。他通过改造旧形式、创作新内容,做到了新旧结合。他把旧体诗写活了,尤其是写新中国新气象的一些诗作。
学者贺桂梅在《毛泽东诗词与当代诗歌道路》一文中认为,毛泽东诗词最独特的地方,在其“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混融而成的特性。其读者层广泛覆盖旧体诗词爱好者群体、新文学受众群体和社会主义当代文学实践群体,称其为受众最广的作品也不为过。广泛的受众群也意味着,毛泽东诗词具有某种超越古典、现代、当代而又同时涵纳三者成分的混融特点,它创造的是一个极其独特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有着“古典中国”的样貌,但又是“现代性逻辑”的构造物,同时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化身和主观镜像。它从古典中国生发出来,又越出了五四新文学的视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了革命中国和文学的当代性内涵。简单地称之为“旧”或“新”,都不足以诠释其独特性。如何阐释毛泽东诗词这种古今混融的特点,事实上不仅是如何理解当代文学与当代诗歌道路的难题,也是如何评价世界史意义上的中国文明独特性的一大挑战。这些观点,从一定意义上总结了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摘编自李少君《开辟诗歌新境界-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人格被侮辱,利益被漠视,生命如草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主心骨,有了代言人,有了捍卫者。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观点和情愫充盈在他的诗词中。
1928年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作《西江月·井冈山》以示庆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字里行间彰显了对由工农组成的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他对胜利成竹在胸。
毛泽东诗词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人民英雄观。如“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等等,无不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离开瓦窑堡,率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2月5日,红军抵达陕北清涧县,当晚下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敌情。站在白雪皑皑、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眺望巍巍群山,对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思悟一起涌上心头,词作《沁园春·雪》喷薄而出,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已远去,真正的英雄现在何处?毛泽东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词后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正像他指出的那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人民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人民的胜利,都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所坚持的人民观点的胜利。
(摘编自焦维东《品悟毛泽东诗词的人民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比历史更真实”是很多人的共识;陈寅恪也说过,诗歌里包含着时间、地理、人物和情感等诸多元素。
B.毛泽东许多反映革命的诗词采用叙事的方式,对真实历史事件只是进行客观描述和记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C.毛泽东诗词所创造的独特艺术世界,始于“古典”,又没有止于五四新文学,做到了古今融合且有所超越。
D.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创作形式上极具创造性,在内容上还具有人民性的特点,将人民的巨大力量融入作品进行歌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因为毛泽东有着真实的革命经历,才使他的诗词能够反映真实的情感。
B.毛泽东诗词记录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和杜甫的诗歌有着相似之处。
C.毛泽东诗词“传统”与“现代”混融而成的特性对于当代诗歌具有启示和意义。
D.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经历,说明作品中的人民英雄观是有感而发的。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新旧诗歌创作观点的一项是( )
A.因为旧诗形式严格,束缚人的思想,所以不建议人们学习。
B.要确立新诗的主体地位,但在形式上要遵从旧诗的形式要求。
C.可以在民歌和古典融合的基础上,创造新诗的形式和内容。
D.新诗的形式比内容还要重要,不注重形式的新诗就没有读者。
4.材料二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5.请结合材料一,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谈谈毛泽东诗词作品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题。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最不知深浅的要算妻子肚子里的宝宝了,他已茁壮地长到了八个月,在我们的日子最缺少色彩的时候,他强大的胎音使我们义无反顾地握紧了生活的画笔。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的进驻,使我们的小家增添了许多笑声。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文本二: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选自《百合花》)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篇小说,从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看出小说的主人公妻子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D.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又美好的女生,她的形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7.下列与文本中加点字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为了解除生活上的困窘,“我”和妻子千方百计谋求出路,“义无反顾”强调了当时的“我们”直面生活的坚定态度。
B.文本一中“进驻”指军队开进某一地区驻扎下来,文中大词小用,突出了阿纯的到来对“我们”家不同寻常的意义。
C.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表现了小战士天真质朴的心理及回部队时的乐观情绪,推动后文情节发展。
D.文本二中“多了一只野菊花”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文本一和文本二均没有以具体事物“百合花布”“百合花被”为题,而是直接用“最美百合”或“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两个文本分别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久之,转中书舍人。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选自辛文房《白居易传》,稍有修改)
材料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元和元年A作乐府B及诗C百余篇D规讽E时事F流闻G禁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谑之曰”中的“因”,作副词,于是,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中“因”字意义用法不相同。
B.“拔萃”中的“拔”,作动词,选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会有素恶居易者”中的“会”,作副词,必定,一定,与《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中的“会”意思相同。
D.“执政方恶其言事”中“方”,作副词,正当、正值,与《沁园春·长沙》中“挥斥方遒”中的“方”用法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才华横溢。材料一中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正是侧面表现这一点。
B.材料一中说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C.材料二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D.材料二白居易听闻琵琶有京都声,感慨万千,自叙少时欢乐,而今左迁九江,飘零憔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4.材料一中,白居易被贬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①(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注释】①移居:搬家。②将:岂;③纪:经营。
15.“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饮酒;我们仿佛听到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他们喝酒时那喧嚣嘈杂的场景。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招揽人才,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所以才借酒浇愁。
C.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在美好的景致中,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酒也无法排解其贬谪的愁苦。
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而是愁绪太浓太重,酒化不开;未必风急,而是晚景凄凉,风才格外冷。
16.“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大意为“这种乐趣十分美好,切勿将它抛弃”,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作者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 ”一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
(3)《登高》一诗道出郁积于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 , 。”
(4)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5)“鹿”是古时候一种常见的动物,因其生活习性,在古诗文中常常用来表情达意,古诗文中用到“鹿”这一意象的句子很多,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我曾( )九渡黄河。隆冬寒天,冰川崩裂,步履其上,如临深渊,其峻,其险,令人神魂惊悚;而当初夏,山洪激发,奔腾澎湃,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千万里,其神魄,其气韵,顿使我心胸为之开阔,禁不住仰天长啸。
你,母亲的河流,啊!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
曾记得,在黄土高原之上、延安凤凰山下,那( )的小屋里,那烛光闪烁之中,毛主席亲自分派我深入华北敌后。革命导师大气旁礴、奋笔直书的情景,致今想起,犹历历再目。接受任务后,我乘着皮筏,穿越滔滔波浪,强渡黄河。那一刻,我恍然悟到,毛主席的神魄,正是黄河的神魄。出发途中与完成任务后归来,我直观地感觉到了毛主席( )、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和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
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一唱雄鸡天下白。黄河( )是母亲河,千秋万载,不改其志。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
18.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栉风沐雨 寂静 未雨绸缪 宛然 B.栉风沐雨 幽静 运筹帷幄 依然
C.筚路蓝缕 幽静 未雨绸缪 宛然 D.筚路蓝缕 寂静 运筹帷幄 依然
20.文中画横线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错别字,请改正。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啊!中华民族浩荡茫然而滂沱丰沛的发祥地!”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因为有些微小的细节或局部内容,能够反映丰富的内涵以及全局的面貌。岂止“一叶而知秋”,有人于一茶一饮中见人生百态,有人于棋局变幻中见世事风云,有人于小事中见人生真谛……
请结合材料,将题目“于______中见______”补充完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1.B 2.A 3.C 4.①大量引用毛泽东的诗句,为论证毛泽东诗词具有人民性特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增强了文章说服力。②大量诗句的引用能够丰富文章的文化韵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5.①人诗互证。当年毛泽东是革命青年,有着蔑视权贵、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该词表达了这种情感,体现出人诗互证的特点。②诗史互证。当时社会黑暗腐朽,该词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形象而概括的叙说,体现了诗史互证的特点。③古今混融。该词形式上是旧体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青年时期毛泽东的革命豪情,体现了古今混融特点。
6.C 7.C 8.①此处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②与前文形成对比,阿纯说不收工钱,此处又小心谨慎地把工钱收好,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情节上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9.①标题《最美是百合》运用象征的手法,不仅说出了“百合花布”的美,更说出了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夫妇二人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待人真诚的美好品质,也象征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②课文《百合花》中,标题《百合花》也使用了象征手法,不仅代表了“百合花被”,更是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如百合花一般的美好品质,也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10.ADF 11.C 12.D 13.(1)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朝廷授予他杭州刺史的官职。
(2)于是撰写了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14.①宰相认为他越职奏事。
②厌恶他的人传言他品行不好。
③得罪权贵,招致打击报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是太原下邽人。二十岁时,名声还没有传开,他到京城游学,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凭借才华自恃,很少推崇认可他人,于是嘲笑白居易说:“长安城里各种东西都很贵,在这里居住很不容易。”等到顾况翻看白居易的诗卷,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就感叹道:“有这样的诗句,即使在天下居住也不难了。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罢了。”贞元十六年,白居易在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的进士考试、选拔科考试中都考中了,被补授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创作乐府诗和诗歌一百多篇,规劝讽刺当时的政事,(这些诗)流传到了皇宫里。皇帝很欣赏他,征召他授予翰林学士的官职,后来历任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上下人心惶惶。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请求火速抓捕盗贼,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宫官而非专职谏官,不应该比谏官先议论政事。恰巧有一向厌恶白居易的人,挑剔他的过错,说他浮夸没有品行。执政者正厌恶他进言议事,就上奏把他贬为江表刺史,(不久)又追发诏书授予他江州司马的官职。过了很久,(白居易)调任中书舍人。河朔地区发生叛乱,朝廷出兵却没有成效,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朝廷授予他杭州刺史的官职。唐文宗即位后,征召(白居易)升任刑部侍郎,会昌初年(白居易)退休,去世。
白居易的诗以《诗经》的六义为根本,不追求艰深晦涩。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很实在。他和元稹关系极为要好,亲如胶漆,诗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去世后,(白居易)又和刘宾客(刘禹锡)齐名,天下人称为“刘白”。
材料二: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在湓浦口送别客人,听到船里有人在夜里弹琵琶,听那声音,清脆响亮,有京城乐曲的韵味。询问那个人,(她)原本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著名的琵琶师学习弹琵琶;年纪大了,容颜衰老,就嫁给商人为妻。于是我叫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曲子后,(她)神情忧伤,自己述说年轻时欢乐的往事,如今漂泊沦落,容颜憔悴,在江湖间辗转迁徙。我离京外任已经两年,心境平静,安于现状,被这个人的话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失意之情。于是撰写了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15.A 16.①登高赋诗之乐。诗歌第一、二句说,每逢春秋之佳日,则登高赏景而赋诗,此一乐。
②友邻聚饮之乐;诗歌第三、四句说,友邻过门则相呼饮酒,此又一乐。
③友邻融洽之乐:诗前数句写诗人与友邻之相处,或偕与登高赋诗、或相呼饮酒、或闲暇相思、或披衣相访,可见友邻相处之融洽,而乐在其中。
17. 少无适俗韵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8.C 19.B 20.大气旁礴——大气磅礴 致今——至今 历历再目——历历在目 21.①叠词。原句用“浩浩”“茫茫”“滂滂”“沛沛”这些叠词突出黄河流域面积大、河水浑浊、水量丰沛的特点。情感饱满真挚。
②排比。有力突出黄河的气势磅礴,呈现如诗歌般的韵律美,传情达意酣畅淋漓。
③短句。洋溢着对黄河母亲的热爱,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增强了感染力。
④倒装。原句把四个定语后置,强调突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气势。
22.例文:
于巷陌烟火中见岁月温情
暮色如墨,悄然浸染天际。我背着书包,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在归家的路上。月考的失利,像一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街道两旁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却照不进我灰暗的内心。
拐进那条熟悉的小巷,一阵甜香裹挟着热气扑面而来。抬眼望去,是那家老糖画摊,金黄的光晕里,老师傅正专注地熬着糖稀。铁锅里,琥珀色的糖浆咕嘟咕嘟冒着泡,在暖黄的灯光下,宛如流动的黄金。
“丫头,又放学啦?”老师傅抬起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来,看爷爷给你露一手!”他舀起一勺糖浆,手腕灵活地翻转,那糖浆便如金色的丝线,在光洁的石板上穿梭游走。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跃然眼前,尾羽舒展,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高飞。
我忍不住凑上前去,老师傅一边小心翼翼地用竹签固定糖画,一边笑着说:“丫头,你看这糖画,看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火候不到,糖浆太稀,画不成形;火候过了,又会发苦变焦。就跟做人一样,得拿捏好分寸,不骄不躁。”
我接过糖画,轻轻咬了一口,甜蜜在舌尖散开,驱散了些许心中的阴霾。这时,几个孩童嬉笑打闹着跑过来,围在摊前叽叽喳喳地嚷着要画孙悟空、小兔子。老师傅笑着应下,手上的动作却不停。他的眼神里满是慈爱,仿佛这些孩子,就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看着眼前的场景,我忽然想起,这条小巷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清晨,卖豆腐脑的大叔洪亮的吆喝声,唤醒沉睡的街道;午后,老人们坐在槐树下,摇着蒲扇,谈天说地;傍晚,放学的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巷子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岁月的温情。
而这位糖画老师傅,不知在这里守了多少个春秋。他守着的,不只是一个小小的糖画摊,更是一份对传统手艺的执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他用一双巧手,为无数人带来甜蜜与欢乐,也在不经意间,温暖了无数颗心。
手中的糖画渐渐融化,甜香萦绕心头。我忽然明白,生活就像这巷陌烟火,有平淡,有琐碎,却也处处藏着温暖与美好。一次考试的失利,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中怀揣希望,眼中看得见美好,便没有跨不过的坎。
夜色渐深,我转身离开,身后,糖画摊的灯光依旧明亮,照亮了小巷,也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在这一方小小的巷陌里,我遇见了岁月的温情,读懂了生活的真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