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小虾作业设计(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小虾作业设计(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14:5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涉及章节名称: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
第15课《小虾》 作业设计团队教师姓名:陈钦霞
使用时段 作业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的目的 原创或改编 预计时间 预估难度系数
课后 基础性作业 一、词海拾贝 题目1:用“ ”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空隙(xī xì) 掀开(xiān xīn) 稍息(shāo shào) 搏斗(bó fù) 比较(jiǎo jiào) 腹部(fú fù) 末端(mò wèi) 逐渐(zhuó zhú) 解答:xì xiān shào bó jiào fù mò zhú 巩固学生对易错字读音进行辨析,体会课文语文表达的准确性。 改编 3分钟 0.5
题目2:用“——”画出句中括号里使用正确的词语。 (1)(安静 平静)的水面上,几只小船在轻轻漂荡着。 (2)春天,大地(展开 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 小虾的搏斗很(激烈 热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 (4).这些照片模糊不清,大家很难(辨认 辩解)上面都有谁。 解答:平静 展现 激烈 辨认 检验课文内容理解与记忆,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改编 3分钟 0.6
二、小试牛刀 题目3:按要求写句子 (1)这缸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用加点字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这缸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 (2)湖水清澈透明,像一面镜子似的。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掌握句式转换的基本方法,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原创 5分钟 0.7
发展性作业 三、阅读小达人 题目1:读阅读,完成练习。 蜻蜓 初秋,村外的池塘里,水清如镜,一大群蜻蜓互相追逐,飞来飞去。时而俯冲下来,尾巴在水面上轻轻一点,又立即飞向空中,池塘里留下了一圈圈的波纹,慢慢地向四下扩散。见到这般景致,便想起了“蜻蜓点水”这一成语,它是用来比喻做事肤浅,不够深入。对于人来说,这只是根据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作出的结论。对蜻蜓来说,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池塘水面上点水的是一群雌蜻蜓,它们所以用尾巴点水,并不是要深入下去,或者测量水的深浅,而是为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蜻蜓卵很小很小,它们落入水中,随着水的波浪游来荡去,开始了水中的生活。经过水温的孵(fu)化,蜻蜓卵变成了幼虫,这幼虫叫做水虿(chai),它身体扁阔,成长条状,头部比较大,很像一只小蝎子的模样。一个秋冬的时间,水虿在水里经过十几次痛苦的脱皮,才能渐渐长大。待到第二年春天,水虿顺着水里的草茎,或从池塘的岸边,爬出了水面,不吃也不动,再经过几天的时间,又进行一次痛苦的脱皮,水虿就变成了成虫,长着两只圆圆的大眼睛,两对透明的翅膀和一条长长的尾巴,这就是新一代的蜻蜓。 起初,蜻蜓的身体和翅膀都很软,可是很快就变得硬朗起来,它便展翅飞上了天空。这时蜻蜓开始了新的生活,白天捕蚊虫,夜晚落在草茎上休息,经过一个春夏的生长,蜻蜓成熟了。初秋,于是又开始了蜻蜓点水的故事。 蜻蜓是一种益虫,有入做过统计,一只蜻蜒一生中可吃掉 2000多只蚊虫,为人类除害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爱护蜻蜓,不要捕捉它来玩。 读短文,了解蜻蜓生长的过程,填写下面的蜻蜓生长图: 2、请你为第二自然段的横线处选择关键句( ) A. “蜻蜓点水”其实和蜻蜓的繁衍息息相关。 B.蜻蜓孵化的过程很漫长。 C. 其实,蜻蜓身上还藏着许多奥秘。 D. 为了了解蜻蜓,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的观察和研究。 3、科学的发现离不开人们细致地观察和大胆地猜想,读了本篇短文,你想说些什么? 解答:1、卵—水虿—蜻蜓 2、A 3、我们要爱护蜻蜓,保护益虫。 深化阅读理解能力,巩固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改编 15分钟 0.8
四、各显神通 题目2:学了《小虾》这篇课文后,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养虾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小虾的有趣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请你也仿照课文,介绍一下小猫。 外形特点吃食物时睡觉时游戏时
解答:外形特点:小猫的毛柔软光滑,眼睛大而圆,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身材娇小玲珑。 吃食物时:小猫低头专注地舔食着碗里的食物,偶尔拾头四处张望,生怕被人抢走。 睡觉时:小猫蜷缩成一团,头埋在身体里,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十分香甜。 游戏时:小猫活泼好动,追着线球跑来跑去,时而跳起来试图抓住线球,显得十分兴奋。 通过仿照课文对小虾的观察角度,训练学生迁移运用“多角度细致观察+拟人化描写”写作作策略。 原创 10分钟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