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解读】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完全解读】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0:47:00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外国诗两首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
要来一个“垄上行”,到
田园中去走走。雪雨垄上行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栖息( ) 草茸茸( )
欢嚷( ) 喧响( )
树lí( ) yōu( )暗
沉jì( ) 昏yūn( )qīrǎnɡ rónɡ篱xuān幽寂晕预习检测我会读和我会写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济 慈作者介绍叶赛宁(1895 — 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作者介绍文题解说《蝈蝈与蛐蛐》揭示了描写的
对象,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
叠加,共同唱出一支大自然的颂
歌,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夜》中“夜”有时是黑暗、恐怖的象征,有时是宁静、温柔的象征,尤其是夜空中的星星常常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而所有的一切全在自己的心灵感受。叶赛宁笔下的夜,就是静谧、美丽的世界,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一、快速阅读,夯实基础朗读欣赏1.听朗读视频,标画重音、节奏、情感、语调。
①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感情饱满,语调舒缓、坚定。)
②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情感愉悦,语调欢快。)2.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意象。《蝈蝈与蛐蛐》鸟儿、骄阳、阴凉的
林中、草地、树篱、
蝈蝈的乐音、草丛、
冬天夜晚、严霜、炉、
蛐蛐的歌儿、草茸茸
的山。《夜》河水、松林、夜莺、
长脚秧鸡、明月、溪
水、大河、小溪、青
草、银色光芒。二、诵读活动,理解词句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如何理解句中加点的词语?这些词语展现了夏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蝈蝈叫声的美妙,传递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如何理解句中加点的词语?“严霜凝成”“宁静”,突出了冬天的肃杀、
冷清。“弹”表现了声音的清脆、悦耳,惹人喜爱。
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冷清的景象,衬托冬日夜晚
“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3)“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请对这句诗进行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的写法,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彩,把蝈蝈栖息在草丛中的那种舒适自在、宁神安谧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只听得溪水轻轻
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了。(2)请赏析下面句子。
①大河银星万点,小
溪银波微漾。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月光下所有水
面熠熠生辉的美丽景
象。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
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幽暗”是从视觉
上写静;“歌声”“欢
嚷”是从听觉上写静;
“沉寂”和“不再”
通过与白天对比,从反
面入手写出了夜晚的
沉寂。2.自读《夜》,完成下列问题。自读问题三、初读课文,把握整体1.速读《蝈蝈与蛐蛐》,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句在内容与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内容上,点明了大自然诗歌的永恒性,流露出诗人由衷的喜悦、赞美之情。结构上,总领第一节,即蝈蝈欢唱的内容。 第一部分(1):描写盛夏
“蝈蝈的乐音”。
 第二部分(2):描写冬日“蛐蛐的歌儿”。(2)用简
练的语
言概括
两节诗
的内容。(3)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全诗主旨。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讨论(1)用简练的语言概
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部分(1):描写夜
的静谧。
第二部分(2~4):描写
夜的美丽。(2)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全诗主旨。
通过对夜里各种景
物的描写,展现夜的
静谧、美丽,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展现了诗人安适、
宁静的心境。(3)如何理解第二
节与第四节内容?
运用了间接反复。
通过反复吟咏,造
成了诗的节奏美
和旋律美,深化夜
的静谧、美丽的
氛围,令人更深切
地感受到诗人情
感的律动波荡。2.速读《夜》,完成下列问题。四、研读分析,重点突破1.《蝈蝈与蛐蛐》一诗仅写了蝈蝈和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叫,却表现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主题,这是什么原因?发


度以少胜多一滴水折
射整个太
阳的光辉匠心独运春、秋百鸟争鸣,自不必说
夏、冬的鸣唱才更有魅力选择典型季节、典型虫鸣
折射一年四季的百鸟千虫明写虫鸣,暗指大自然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2.《夜》是如何多角度写景,突出景物的特征的?多



景听觉视觉以动
写静液莺的歌声沉寂了大河银星万点,小
溪银波微漾只听得溪水轻轻地
歌唱夜之美月光之美夜之寂静  在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蝈蝈与蛐蛐》重在表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而《夜》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造成了诗歌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在写景时,两首诗也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只是《蝈蝈与蛐蛐》是以静衬动,而《夜》是以动衬静。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1.背诵你喜欢的诗句,并感悟诗句
的意境美。
2.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
几首背诵。布置作业蛐蛐与蝈蝈盛夏“蝈蝈
乐园”冬日“蛐蛐
的歌儿”充满生机
歌声不断板书设计大地的诗歌夜河水松林夜莺秧鸡溪水明川大河小溪青草静谧美丽人夜
,,
安静
适谧
宁美
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