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解读】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18课《杨修之死》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完全解读】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18课《杨修之死》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0:50:25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导入新课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杨修之死》,看看罗贯中笔下另一位人物杨修是怎样的形象。
行军主簿
杨修

请夜间口号。
原来杨修为人恃
才放旷

犯曹操之忌
竟取匙
与众分食讫

惊问
乃用大簏
藏吴质于中
操因疑修谮
害曹丕
bǐng

shì
shuò 
chí

yáng

zèn
预习检测
一、给字注音
庖官
夏侯惇
绰刀
 
 
心恶之
近侍
拈弓搭箭
谁敢阻当 
“当”通“挡”
却密使人分付门吏
“分付”通“吩咐”
一合酥
“合”通“盒”
páo
dūn
chāo

shì
niān
二、通假字
三、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植然其言
愈恶之
但操有问
叱退
麾军
高阜
拈弓搭箭
弃弓绰刀
认为……对
讨厌
只要
呵斥
指挥
土山
用两三个手指拿
抓取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罗贯中
文题解说
杨修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手下的行军主簿(文书之类的官)。该人聪明过人,经常猜中曹操的心思,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曹操早就嫉恨在心,这次终于找到合适的借口杀了他,以除后患。题目表明了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
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诵读活动,理解词句
1.结合文意,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
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动作描写,写出了曹操进
退两难、心烦意乱的心
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数犯”,暗示下文将列举
杨修被斩的原因,表明曹操
杀杨修之心由来已久。
(3)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不置褒贬”“书一‘活’字而去”,点明曹操虽有意见也不直说,表明他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
(4)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径”,写出了杨修的轻率大意,与曹丕处事的精细缜密形成了对比,谁输谁赢已成定局。
(5)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杨修的才思过人。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
犯曹操之忌。
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
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
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
近侍 ”
(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
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
梦中耳!
丞相并不是在梦里,你才
真是在梦里啊!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
之。
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
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3.结合文意,赏析下列句子。
(1)夏侯惇曰:“公真
知魏王肺腑也!”
语言描写,表明夏侯惇对杨修
的聪明过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2)操跃起拔剑斩
之,复上床睡。
动作描写,“跃、拔、斩”,
动作果断而迅速,可见曹操
并非“梦中”,表现了曹操
的险恶狡诈。
(3)(曹植)常邀修谈
论,终夜不息。
细节描写,写出了曹植对杨
修的才能的喜爱,侧面突出
了杨修的才能出众。
(4)操虽喜笑,而心
恶之。
心理描写,表现了曹操的阴
险狡诈、嫉贤妒能的心理。
故事情节:曹
操杀杨修。
环境:战场。
 人物:曹操、
杨修。
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1.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第一部分(1~3):
写杨修被曹操所
杀。
第二部分(4~9):
插叙杨修和曹操之
间矛盾的发展
过程。
第三部分(10~12):
写曹操兵败班师。
2.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3.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用插叙的手法,叙述了杨修屡次恃才放旷、揣度曹操的心事,甚至干涉其家政、军国大事,引起曹操的嫉恨、不满,最终被杀之事。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虚伪狡诈,又深谋远虑。告诫后人不可恃才放旷、目中无人,否则必败。
研读分析,重点突破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
忌的哪几件事 请用概括
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
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
心理反应
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
告密,出城,答教。


曹操的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而心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2.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3.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4.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 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有什么作用
插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5.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6.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 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异议。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7.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 从他们二人身上的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曹操
阴险虚伪
狡诈奸猾
杨修
恃才放旷
8.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歧视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




陈涉身世
解鸡肋被杀
陈涉身世
收修尸班师
解“活”字之谜
聚众分酥
揭穿梦中杀人
藏吴质事件
教植杀吏
教植作答
插叙事件
插叙事件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目中无人
狂妄轻率
老谋深算
阴险狡诈
嫉贤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