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细节是读者与小说之间的纽带。小说用细节唤起读者的经验,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细节。①好的细节也一定是对生活进行过高纯度_______________的,不仅真实还要精彩,超越普通读者的经验,_______________出深潜于生活表象下的真相。
②《红楼梦》中有太多令人拍岸叫绝的精彩细节,有的是语气神态,有的是眼神动作,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耐人品咂。鲁迅的小说也有着很多_______________的精彩细节,如《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尖锐张狂的言语和动作表情,闰土那一声恭敬的“老爷”,《祝福》中眼睛“间或一轮”的祥林嫂……好的细节是小说招展的旗帜,让人感动和沉醉,赋予小说_______________的魅力。
③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于细[A]细小动作[B]细微表情[C]为塑造具有真实性[D]个性化的人物服务。不仅鲜活的细节增加文本的生动性,而且让小说具有真实感。细节不仅会说话,还会唱歌。细节不仅能真实呈现,还会眉目传情地暗示和召唤。
④外国文学有四大著名吝啬鬼形象,包括夏洛克、葛朗台、泼留希金、阿巴贡。这四个吝啬鬼,虽然共同的特征是吝啬,但我们从不会将其形象混淆,因为他们都是独具个性和特色的吝啬鬼。而这都是通过细节来刻画的。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字音或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纽(liǔ)带 B.深潜(qiǎn) C. 拍岸叫绝 D.吝啬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提炼 打听 耳闻目睹 惊心动魄
B. 提取 打听 耳熟能详 动人心魄
C. 提炼 打捞 耳熟能详 动人心魄
D. 提取 打捞 耳闻目睹 惊心动魄
3. 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于细[A]细小动作[B]细微表情[C]为塑造具有真实性[D]个性化的人物服务。
A. , B. 、 C. , D. 、
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不仅鲜活的细节增加文本的生动性,而且让小说具有真实感。
A. 鲜活的细节不仅增加文本的生动性,而且让小说具有真实感。
B. 不仅鲜活的细节让小说具有真实感,而且增加文本的生动性。
C. 不仅鲜活的细节增加文本的生动性,而且小说具有真实感。
D. 鲜活的细节不仅让小说具有真实感,而且增加文本的生动性。
5. 将“好的细节一定是真实的,让读者觉得作品真切、鲜活。”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④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元末明初文学家,还著有《西湖梦寻》。
B.《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代表人物。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雨果,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屈原的《离骚》。
7.名句名篇默写.
(1)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两句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被广为传诵。
(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醉翁亭记》中与它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8.请以艾青的任意一首诗为例,简析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阅读理解
(一)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一个是 。
10、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晋原北郊,静惠山巅,有亭翼然临于其上,署曰平云,状其高也。作亭者谁,华阳范忠文公镇①。亭之胜致,则迩②延野绿,远映云光。凭槛而东,遥望华阳故园,如在云间。
窃意当年公在斯亭当必心旷神怡宠辱胥忘矣。抑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文正之志也,而公志,范文正之志者也。其筮仕③,则正色立朝,不附权势,高风亮节,嶷④如山岳。是则亭实以人传矣,而人又何必不以亭而益传欤?
(选自但象琦《平云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范忠文公镇:范镇,字景仁,谥号忠文,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②迩(ěr):近。③筮(shì)仕:指初出做官。④嶷(nì):高峻的样子。
11、参考表格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有亭翼然临于其上 语境推断法:由前文“静惠山巅”推断。 ①临:
状其高也 联系成语推断词义:不可名状。 ②状:
亭之胜致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③胜:
1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窃意当年公在斯亭当必心旷神怡宠辱胥忘矣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则亭实以人传矣,而人又何必不以亭而益传欤?
14、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 知音》中提到:“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你认为范仲淹和范镇能成为知音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和上述内容来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拉萨5月18日电]春夏之交,“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启动。锚定青藏高原的“地标”,中国人又一次“冲顶”珠峰。新纪录、新突破,振奋人心。
5月4日,在珠峰海拔8830米处,登顶科考小组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5月9日,冰川与污染物考察小组对冰川进行高分辨率扫描,对珠峰的全面“体检”活动史无前例。
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海拔9032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改编自沈虹冰等《无惧风雪鉴未知长空万里探山河》,“新华网”2022年5月19日)
材料二:
5月,珠穆朗玛峰格外热闹。“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地区展开。
据介绍,此次珠峰科考整合了一个十余人的登山团队,登山队员接受过长期的系统训练;熟练掌握了气象站安装、调试的各项技术。5月3日晚,登山队员们比预计提前一天抵达突击营地;4日凌晨,踏上了征途。哪怕队伍里有曾16次攀登珠峰的“老将”,这趟路也并不轻松。因为要在珠峰完成架设气象站的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寻常登山任务的两倍。
此外,山顶的积雪也带来了困难。按原计划,登山队员要在海拔8800米的位置架设气象站,但是在挖了一米多厚的积雪后,依旧没有找到可以架设设备的岩体。在和指挥部交流后,他们选择继续攀登,最后在海拔8830米处才找到。在逼近峰顶的寒风中,他们用了约一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气象站的架设工作。
探索珠峰,一直是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早在1959年,我国就成立了珠峰登山科考队,开展科考活动。资料显示,当时的科学家们用简陋的仪器观察地形地貌,在冰面打孔观测冰川的流动速度……那时,仪器设备、观测手段都很落后。六十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时,连登山鞋、冲锋衣都生产不出来,只能从国外进口。几十年积淀,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支撑了科考装备的升级。无人机、无人船、探空气球和飞艇等,在此次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巅峰使命2022”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世界科技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申琳、徐驭尧《攀登,向着科学之巅》,《人民日报》2022年5月10日)
材料三:
“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挑战无极限的“珠峰精神”,标记了珠峰高度,更标注了人生的高度。
。登顶珠峰,团结协作必不可少。制定科考计划、做好后勤保障、应对紧急情况等等,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
。此次科考在海拔8830米处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正是全体科考队员坚持不懈的结果。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珠峰,环境险恶、气候恶劣,狂风、缺氧、极寒、雪崩等,时刻威胁着科考队员的生命,但他们不畏艰险,最终登顶成功。
。攀登珠峰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科考队员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每一次登顶都是他们超越自我的艰苦历程。
时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珠峰精神”。“珠峰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融汇在一代代人的奋斗中。它必将激励青年一代以攀登者的姿态勇往直前,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改编自贾玉宝《弘扬“珠峰精神”,奋进伟大征程》,“四川新闻网”2022年5月6日)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纪录,非常振奋人心。
B.经过系统的训练,登山队提前抵达了突击营地,顺利找到岩体,架设好气象站。
C.珠峰科考团队的装备从落后到先进,彰显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D.挑战无极限的“珠峰精神”,标注了人生的高度,必将激励青年一代勇往直前。
16、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材料三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同舟共济扬帆起”的合力,凝聚力量
②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不畏艰险
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持不懈
④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超越自我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
17、结合材料内容,根据提示将下面的采访提纲补充完整。要求:问题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队队长
采访目的 ① 。
采访问题 (第一组) 问题一:在科考的过程中,科考队遇到了哪些困难?问题来源于材料二
问题二:② ?
问题三:③ 。
采访问题(第二组) 问题一:什么是“珠峰精神”?问题来源于材料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马祖云
①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人生能有几回搏,拼搏是值得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今天,新时代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赛场上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们切磋技艺、超越自我,展现出了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和开放自信、团结包容的精神风貌。冬奥赛场深刻启示我们,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每一次拼搏,都意味着不轻言放弃,都是在为成就梦想蓄积力量。
②干事创业,无人不希冀成功的荣耀。拼尽全力不一定都能梦想成真,但成功背后必定是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到运动员的摘金夺银,从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到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都伴随着激越豪迈的奋斗进行曲。神舟航天员乘组举世瞩目,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短道速滑运动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背后是奋勇争先的搏击。事业有成者的经历表明,一切收获都源自辛勤耕耘、不懈奋斗。
③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淬炼。奋力拼搏方能实现可贵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不惧挑战的勇毅,可谓“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奋起,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是一种不甘平庸的行进,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马伟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大成果;景海鹏勇于自我加压,战胜生理心理的极限考验,书写“三度飞天”的传奇。正如歌曲《超越》所唱:超越所有的定义,超越伟大的平凡,超越自己。
④拼搏,彰显坚韧不拔的意志。世界上哪有一蹴而就的胜利,唯有反复淬火才能百炼成钢;哪有平白无故的幸运,唯有经受磨砺才能收获良机。努力奋斗者,体现着永不言弃、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这种力量源自信念,离不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贵在恒久,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难在坚持,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从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再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令人感佩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同时昭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对于奋斗者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让我们激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历史、不负韶华,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璀璨华章。
(有删改)
1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中心论点:每一次拼搏,都意味着不轻言放弃,都是在为成就梦想蓄积力量。
B.第③段写景海鹏书写“三度飞天”的传奇,意在证明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淬炼。
C.第④段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拼搏,彰显坚韧不拔的意志”。
D.这篇议论文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它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同时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19.根据你对相关段落内容的理解,在文中横线处填写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事业的成功,总是需要不惧挑战的勇气,战胜自我的奋起。
B.事业的成功,总是离不开开放自信、团结包容的精神。
C.事业的成功,总是孕育在奋力搏击、敢于胜利的征途上。
D.事业的成功,总是源自超越常人的艰苦努力。
20、请用简洁的语言举出一例作为第③段观点“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淬炼”的论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弯腰
①我看到母亲在一里之外弯腰,她在捡拾农人秋收时遗落的麦穗;我看到母亲在十里之外弯腰,她在向上苍祈祷,可以有更多的恩赐落到我们身上;我看到母亲在千里之外弯腰,她在向岁月妥协,她在把自己交出去,她在慢慢变成句号……
②母亲用弯曲的腰身,换来了我们的笔挺。
③母亲弯腰的样子,像一棵被风吹拂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她想到自己。她弯腰,为我们拾取生活中的惊喜。母亲,你看不见,就让我说你听吧。布谷鸟已经让春天撒满音符,梨花也让春天布满经文。我现在就想搬到离你最近的地方去上。
④想到自己在外地工作那会儿,母亲在电话里总是很关注叶子,常常有意无意地唠叨,叶子又落了一地,我还没来得及扫,明天一阵风,怕是又要落下不知多少呢 你穿得衣裳是不是太薄 ——这种由叶子到衣的跨越,只有母亲的思维可以做到。
⑤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她无数次爬过的山,想起她无次背回的柴禾,年轻时一次比一次多一点点,年老时一次比一次少ー点点,慢慢弯下去的腰身,便再也直不起来。
⑥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去种土豆,把土豆放进坑里,盖土,整个过程严肃而虔诚。我问母亲,土豆是不是死了 母亲笑了笑说,死了一个,会生出更多。起土豆的时候,母亲故意给我看豆上结的一串串土豆,“看,我没说错吧。”我惊讶万分,那是多么神奇的“死而复生”。那是我和母亲一起弯腰的为数不多的画面。“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道理,即便五岁的时候我不懂,慢慢总会懂的。“面对死亡,不必恐惧”的信念,却在那个时候的心底扎了根。
⑦母亲渐渐瘦弱下去,但她的爱始终是(fēng ráo)的,就像我看到可以长出成串的土豆时的土地,那个时候的我就相信,土地是可以产生奇迹的。母亲也一样,对土地存有敬畏,在她眼里,自己的弯腰,与苦楚无关,那只是自己在向着大地行礼。母亲谦卑了一辈子,对人和事,从不过多索取,总是无穷尽地给予。哪怕老了,也要弯下腰去,对着深爱的土地,深深地下一躬。
⑧母亲爱着一切,从无抱怨,她甚至爱上了自己的关节炎,在缓慢的疼痛里,证实着自己还活着。她说,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念想,摸摸我们的手和脸,闻闻我们的味道,都是她的幸福。所以,每当我因为生活中的不顺心之事而乱发脾气时,总是劝自己想一想母亲的宽和,在地的丰饶面前,我照见了自己的贫瘠。
⑨永远忘不掉那个画面----在我们又一次从她身边离开的时候,母亲执意要送我们。她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是依然倚在大门口,“目送”着我们,迟迟不肯转身,她不知道我们已经上了车,仍旧在那里执着地挥手。
⑩我的泪,硕大的,为母亲而流。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
21. 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弯腰情节 母亲形象
弯腰捡拾农人秋收遗落的麦穗,背回柴火 (1)
(2) 热爱生活,懂得人生的哲理
弯腰对土地鞠躬 (3)
(4) 对孩子无私的爱
22. 从全文来看,文章第③段画线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人称的变化进行分析
布谷鸟已经让春天撒满音符,梨花也让春天布满经文。我现在就想搬到离你最近的地方。
2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从“一里之外”到“千里之外”暗示母亲一生为生活而付出,逐渐老去。
B. 文章第③段中“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暗示母亲的日渐衰老,“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则表达作者面对母亲老去的疼惜与无奈。
C. 母亲因为迫切地想见到我,常常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不带围巾,我知道母亲匆忙间会忘记加衣,所以带了暖宝,母子彼此间的温情让人感动。
D. 文章以“母亲弯腰”为题,简洁朴实而富含深意,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还暗含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24. 请赏析结尾段画线的句子
三、写作
25. 作文
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装点着我们的世界,也装点着我们的人生。在你的生命历程中,哪一种色彩曾讲述你人生的故事,哪一种色彩曾带给你感动与启迪,哪一种色彩又给予你前行的力量?
请以“那一抹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任选一种颜色(可在所选颜色前添加适当修饰语)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D 2、C 3.A 4.D 5.A 6.D 7.(1)秋草独寻人去后(2)人迹板桥霜(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4)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8.示例:如艾青写于1940年的短诗《刈草的孩子》,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红的夕阳、绿的草原、金色的镰刀,色彩浓郁,意境阔大、凄美,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诗人的情思也尽在其中。(回答能以艾青的诗歌为例,并简析其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即可)
9.又恐 何似 10.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
11、靠近,高踞 描绘,陈述 美好
12、窃意当年/公在斯亭/当必心旷神怡/宠辱胥忘矣。
13、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虽然平云亭确实是因为人而被传颂,但是人们又为何不因为平云亭自身而让它获得更多传颂呢?
14、能,他们性格正直、都是文学家。都有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15、B 16、A
17、①了解“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
②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③“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意义是什么
18.A 19.C
20、(示例)海伦·凯勒儿时因病成了盲聋哑人,她却未曾向命运屈服,以顽强毅力成为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21 (1)勤劳俭朴 (2)弯腰种土豆 (3)热爱土地,谦卑 (4)弯腰“目送”着我们
22.作者用布谷鸟,梨花对春天贡献,来暗示母亲的付出让我们茁壮成长(母亲用弯曲的腰身,换来了我们的笔挺),人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亲切自然,更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23. C
24.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因衰老、劳累而身形弯曲的样子,表现了我对母亲日渐衰老、病弱的疼惜,对她默默付出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