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五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五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1-04 00: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庆市五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大别山腹地等高线地形图,为完善旅游设施,当地政府拟在此修建国家森林公园观景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最适宜建国家森林公园观景台的位置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国家森林步道在图示区域内的高差最小可能为( )
A.1200m B.1280m C.1580m D.1600m
2025年9月7日晚至9月8日凌晨,我国境内迎来了今年唯一一次全程肉眼可见的月全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25年9月我国境内观测到的月全食中,“食甚”发生在北京时间9月8日2时12分。此时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区时为( )
A.9月7日11时12分 B.9月7日13时12分
C.9月8日11时12分 D.9月8日13时12分
4.有关此次月全食后三天内我国大部分地区地理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昼长夜短,且昼长逐渐增大 B.正午日影变短,且朝向正南
C.日出东北,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D.介于立秋到白露,且公转变慢
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海拔35~1442米,地形复杂多样,衢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近年来,该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某科研小组收集了该县15个气象站(点)的气温资料,在地貌分区图上叠绘了该县多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材料和图中信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T1最小,甲可能为河谷 B.T5最小,乙地势高于丙
C.T5>T3>T1,乙地势低于丙 D.T5最小,丁为山地
6.下列对该地区描述可信的是( )
A.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含沙量大
C.近年来县域内人口迁移方向为丙到甲 D.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异期
返青期是植物在休眠后,随着环境条件改善,叶片重新萌发或颜色由黄变绿,进入快速生长的一个阶段。返青期的提前或推迟对草原生态系统有明显影响。研究发现,2001—2015年呼伦湖西部的草原植被返青期呈推迟趋势。下图示意呼伦贝尔草原及周边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甲地较乙地返青期早,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土壤 D.地形
8.导致呼伦湖西部草原植被返青期推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春季降水量减少②春季日最低气温降低③冬季平均温度升高④冬季平均日照时间变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呼伦湖西部草原植被返青期的推迟趋势,使该草原最可能出现( )
A.固碳潜力增加 B.植被生长季变长 C.土壤肥力降低 D.表土含水量增加
伊利湖、安大略湖分别是北美洲五大湖中最南、最东的湖泊。伊利湖面积约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米,最深64米。安大略湖面积约196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86米,最深244米。下图分别示意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位置及其1972-1973年蒸发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安大略湖5、6月蒸发量最小,是由于
A.气温下降 B.进入雨季
C.风力强度小 D.正值融冰期
11.安大略湖蒸发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推迟近2个月,其最主要影响因子是
A.面积 B.深度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城市就业竞争加剧,大量城市居民从城市到农村生产生活,回归田园运动兴起。读“日本回归田园主要形式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回归田园运动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是( )
A.农业科技水平提升 B.乡村自然资源丰富
C.交通运输网络通达 D.乡村环境质量优越
13..回归田园运动的直接影响是( )
A.加速逆城市化进程 B.扩大城乡经济差距
C.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D.改变人口分布大势
下图为2025年某月17日14时(北京时间)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形势图(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5.图中甲、戊两处均在大风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地转偏向力大、下垫面摩擦力小 B.气压梯度力大、地转偏向力小
C.气压梯度力大、气压梯度力大 D.气压梯度力大、下垫面摩擦力小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12月11~13日,长三角及周边地区发生一次空气污染事件。12日,该区域内部分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达到重度污染标准;13日,各地污染状况先后缓解。下图示意北京时间12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描述图中区域的气压特点。
(2)绘出图中甲地的风向,并推测此时甲地的天气状况。
(3)根据材料信息,分析12日长三角污染严重的自然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流是枯水季节河流所能维持的最小水流,主要是由地下水补给。勒拿河位于西伯利亚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流域内冻土广布,多年冻土中储存大量有机碳。研究人员假定降水不变,模拟发现勒拿河流域基流和融雪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先增后减。实际监测发现,勒拿河流域气温增加明显,径流量总体增加,但不同季节变化情况不同。下表示意1999-2008和2009-2017两时间段勒拿河溶解性有机碳(单位:Tg)的季节变化情况。
冬季 春季 夏季
1999-2008 0.8 2.9 2.4
2009-2017 0.7 7.5 2.0
(1)推测气温升高对勒拿河汛期变化的影响。
(2)据图描述与1999-2008年相比,2009-2017年勒拿河溶解性有机碳的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3)分析气候变暖对勒拿河河口地区的鱼类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西桂林红河二级支流茶寨河流域地处山区,历史上人们先后定居甲、乙两地,并形成不同的农业种植格局。甲地人民在村寨周边的旱地梯田田埂、坡坎等处种植茶树,制作油茶以驱瘴除病;乙地村落受经济驱使开辟茶园,并在茶树下种植薯类及蔬菜作物。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规模、固定间距、高密度种植性状统一茶树的现代茶园在全国范围兴起,却难以在乙地推广。下图为茶寨河流域村落部分古茶园分布图。
(1)与甲地相比,说明乙地古茶园所处地形的特征,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说明现代茶园在乙地难以推广的原因。
(3)若你是乙地青少年,指出一个能帮助家乡茶农增加茶产业收益的可行性行为,并说明该行为的地理意义。
《重庆市五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C D C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A C D
1.C 2.B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丙地等高线闭合,且海拔最高,为山顶,视野开阔,可以看到国家森林公园的全景,最适合建设国家森林公园观景台,C正确;甲地、丁地都被山脊等遮挡,无法看到国家森林公园,A、D错误;乙地海拔比国家森林公园低,不适合建设观景台,B错误。故选C。
2.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200米,国家森林步道海拔最低处为200—400米,最高处海拔为丙处的1600—1800米,在图示区域内的相对高度为1200—1600米,最小高差可能为1280米,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坡,不能通视。
3.B 4.C
【解析】3.北京位于东八区,纽约位于西五区,东八区与西五区的时区差为8+5=13小时,西五区时间比东八区晚,已知“食甚”发生在北京时间9月8日2时12分,那么纽约区时为9月8日2时12分-13小时=9月7日13时12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9月8日及后三天,处于北半球夏末秋初,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昼长夜短,但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昼长逐渐减小,A错误。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正午日影应该变长,且只有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才可能朝向正南,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日影朝向正北,B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北;又因为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小,C正确。立秋在8月7日-9日左右,白露在9月7日-9日左右,9月8日及后三天处于白露前后,且地球公转速度在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此时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D错误。故选C。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近大远小,来增去减(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距离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5.D 6.C
【解析】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衢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甲位于河流沿岸,应为县城所在地;该地海拔35—1442米,海拔较低处自然条件优越,应为县城所在地,所以甲区域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随着向两侧海拔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所以T1>T2>T3>T4>T5,T5最小,AC错误。乙区域气温高于丙地,则乙地区域地势低于丙,B错误;丁地气温最低,海拔较高,应为山地,D正确。故选D。
6.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不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所以A错误;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但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河流含沙量小,所以B错误;近年来该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甲地可能为城镇地区,就业机会多,丙地可能为乡村地区,所以县域内人口迁移方向为丙到甲,C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而不是雨热异期,所以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政策和社会文化四大维度 ,其中经济因素是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7.D 8.A 9.C
【解析】7.甲乙两地纬度相近,光照条件差异小,不是返青期差异主因,A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可知,甲、乙两地距河流远近相差不大,所以水分不是主因,B错误。材料及图中无甲乙土壤差异信息,且土壤对返青时间影响较小,C错误。根据图上河流分布特征可知,乙位于河流分水岭处,海拔相对较高,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低气温回升快,满足植物返青环境条件早,所以甲地返青期早,D正确。故选D。
8.春季降水少,土壤水分不足,植物获取水分难,返青推迟,①正确。气温低,植物生长所需热量条件差,返青进程慢,推迟返青,②正确。冬季温度高,利于土壤保存热量,春季升温可能快,会使返青提前,不是推迟原因,③错误。冬季日照对春季返青影响小,且日照长利于增温,不是返青推迟主因,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植被固碳主要依赖光合作用,返青期推迟意味着植被开始积累有机物的时间延后,光合作用时间短,固碳减少,不是增加,A错误。返青期推迟,生长启动晚,生长季可能缩短,不是变长,B错误。返青期推迟,植物生长受影响,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输入少,土壤有机质补充不足,肥力降低,C正确。返青期推迟时,植被蒸腾作用启动较晚,理论上可能减少水分消耗,但草原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裸露时,土壤水分蒸发会因缺乏植被遮挡而加剧,实际表土含水量更可能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而降低,D错误。故选C。
【点睛】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10.D 11.B
【解析】10.影响蒸发大小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速等,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越强、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蒸发越旺盛。读图可知,安大略湖5、6月份湖水几乎没有蒸发,最可能的原因是此时湖冰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湖面温度和大气温度温差最小,所以此时蒸发最弱,D正确;北半球5、6月份气温逐渐升高,A错误;安大略湖所在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稍多,此时还没有进入雨季,B错误;风力强度小不会造成如此低的蒸发量,C错误。故选D。
11.结合上题分析,伊利湖和安大略湖蒸发量最大值应出现在湖水温度最高的时间,安大略湖的面积尽管比伊利湖小,但是水深远远超过伊利湖,所以安大略湖的湖水体量更大,温度的变化更小,增温和降温都比伊利湖慢,因而安大略湖最高水温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晚,安大略蒸发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晚,A错误,B正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差不大,C、D错误。故选B。
12.C 13.A
【解析】12.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主要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品种改良等方面,对于城市居民能够从城市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支撑作用并不直接,A错误;乡村自然资源丰富是吸引城市居民回归田园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支撑条件,B错误;交通运输网络通达使得城市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往返,是回归田园运动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C正确;乡村环境质量优越是吸引城市居民回归田园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实现回归的支撑条件,D错误。故选C。
13.“回归田园运动”意味着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城市化进程通常以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等为标志,出现回归田园这种人口反向流动时,加快了逆城市化的进程,A正确;回归田园运动使得部分人口回到乡村,这些人可能会给乡村带来资金、技术等,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B错误;回归田园运动主要是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对城市产业结构不会产生直接的调整作用,C错误;虽然回归田园运动体现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分布大势,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因素(主导):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社会因素:政策、战争、社会变革、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
14.C 15.D
【解析】14.读图可知,我国西北部和青藏高原上均形成低压中心,且势力强大,应为北半球的夏半年。选项中的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4月为春季,7月为夏季,10月为秋季,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故选C。
15.由图可知,甲处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戊位于海面上,气压梯度力较甲地小,但海面摩擦力小,风力较大,C错误,D正确;地转偏向力不会影响风速,AB错。故选D。
【点睛】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
16.(1)西北部高压,中南部和东部气压低;中南部气压差异小,北部气压差异大。
(2)绘图如下,甲地此时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3)弱气压场控制,风力微弱,大气静稳,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在冬季的夜晚,地面辐射降温较强,可能导致近地面出现逆温层,使得污染物无法通过上升气流扩散到高空,在近地面累积;沿海,冬季长三角地区空气湿度也较大,有利于颗粒物的吸湿增长,使颗粒物粒径增大,更容易在近地面停留,增加污染物浓度。
【分析】本大题以北京时间12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压特点、风向、天气状况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科素养。
【详解】(1)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区域西北部等压线数值较大,气压较高;中南部和东部等压线数值相对较小,气压较低。中南部地区等压线分布较为稀疏,说明气压差异小;北部地区等压线相对密集,表明气压差异大。
(2) 风向绘制 :风向的绘制需要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它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再结合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所以其风向为西北风。图见答案。
天气状况:读图可知,甲地此时处于高压控制之下,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不易形成云雨天气,所以天气晴朗。
(3)读图可知,此时长三角地区等压线稀疏,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微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使得污染物容易在局部地区积聚。在冬季的夜晚,地面辐射降温较为强烈,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迅速降低,而上层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逆温层;逆温层抑制了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得污染物无法通过上升气流扩散到高空,只能在近地面不断累积。长三角地区沿海,冬季空气湿度相对较大;较高的湿度有利于颗粒物的吸湿增长,颗粒物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粒径增大,质量增加,更容易在近地面停留,进一步增加了污染物的浓度。
17.(1)春季气温升高,融雪时间提前,融雪量增加,春汛提前,水量增加;夏季剩余冰雪减少,蒸发旺盛,夏汛水量减少。
(2)变化情况:溶解性有机碳总量增加,春季增加显著,夏季、冬季略微减少。
原因:气温升高,冻土消融,溶解性有机碳来源增多;春季径流量增大,溶解更多可溶性有机碳,夏季径流量减少,土壤有机碳溶解量减少;冬季冻土发育,溶解性有机碳变化小。
(3)勒拿河径流量增加,搬运至河口地区的营养盐增多,利于鱼类生长;河口地区水温增高,不利于部分冷水鱼生存,鱼的种类可能发生改变。
【分析】本题以勒拿河为背景,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要推测气温升高对勒拿河汛期的影响,需结合流域水文特征(融雪径流为主、冻土广布)、气温变化对积雪/冰雪融化的影响及蒸发的反馈作用,勒拿河春汛的主要补给是冬季积雪融化(西伯利亚冬季漫长,积雪量大),气温升高,冬季积雪的融化阈值(如0℃以上)提前到达,导致春汛开始时间提前;在降水不变的假设下,冬季积雪量未明显减少,但气温升高使积雪融化速度加快、融化更彻底,因此春汛水量增加。夏季汛期水量减少,勒拿河夏汛的补给主要是剩余冰雪融化或夏季降水(但题目假定降水不变,故主要考虑冰雪融化),春季已融化了大部分冬季积雪,夏季可融化的冰雪存量减少,导致夏汛的冰雪补给量下降;夏季气温进一步升高,流域内蒸发量增加,减少了汇入河流的水量,加剧夏汛水量的减少。
(2)由图可知,与1999-2008年相比,2009-2017年勒拿河溶解性有机碳春季增加明显,冬季、夏季略微减少。原因:由材料“勒拿河位于西伯利亚地区……流域内冻土广布,多年冻土中储存大量有机碳”可知,勒拿河可溶性有机碳主要来自冻土,气温升高,冻土消融,溶解性有机碳来源增多;由于气温上升,春季冻土融化量大,可溶性的有机碳汇入河流增多,可溶性的有机碳增多;夏季径流量减少,汇入河流的可溶性有机碳减少;冬季冻土不融化,因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极小。
(3)气候变暖对勒拿河河口地区鱼类的影响兼具有利与不利性,气候变暖导致勒拿河流域冰川融化加速(高纬度地区升温显著)、降水增多(蒸发加强引发水循环活跃),径流量大幅增加。河流搬运的氮、磷、硅等营养盐随之增多,输入河口咸淡水交汇区。这些营养盐为浮游植物提供了充足养分,促进其大量繁殖;浮游植物又成为浮游动物的食物,进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因此,营养盐的增加利于鱼类生长,可能提高河口地区鱼类的产量。气候变暖使河口水温显著升高,超过了冷水鱼的适宜温度范围,不利于部分冷水鱼生存;与此同时,温水性鱼类因水温适宜向高纬度扩张,进入勒拿河河口,逐渐取代冷水鱼的生态位,改变鱼类种类组成。
18.(1)特征:与甲地相比,乙地古茶园海拔更低;坡度更大(陡)。
不利影响:乙地坡度大(或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坡度大,径流流失快,水资源利用有限;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
(2)乙地坡度较陡,土地改造成本(种植成本)较高;种植品种单一,病虫害防治成本较高;高密度种植易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茶园生态维护成本高;地处山区,交通运输不便,运输成本较高;缺乏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人才培养(引进)成本较高。
(3)行动1:宣传茶文化。意义:助力打造茶叶品牌,提高知名度,促进销售;宣传文旅发展,吸引游客,带动文旅及相关服务业发展。
行动2:提供创意。意义:协助开发茶叶特色产品(如融合文化),助力延长产业链,提升茶叶附加值。
行动3:学习生态种植技术。意义:帮助提升茶叶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吸引高端茶商合作,打开精品茶叶市场。
【分析】本题以广西桂林茶园的相关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和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地形特征:根据等高线相关知识,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大小,等高线数值反映海拔高低。对比甲、乙两地,甲地等高线相对稀疏且数值较大,乙地等高线更密集且数值较小,所以乙地古茶园海拔更低、坡度更大。
不利影响:坡度大导致地形崎岖,可开垦耕地面积小,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坡度大使得地表径流速度快,下渗少,水资源留存困难,灌溉条件差;陡坡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影响作物生长。
(2)结合材料可知,现代茶园需大规模、高密度、统一化种植。乙地坡度陡,平整土地需大量工程投入,成本高昂;现代茶园种植品种单一,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易引发病虫害,需投入更多农药等防治手段,增加成本;高密度种植破坏生态平衡,易引发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治理和维护茶园生态需持续投入成本;乙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茶叶运输难度大、费用高,提升了经济成本;当地可能缺乏先进种植和管理技术及经验,培养或引进人才会增加成本,阻碍现代茶园推广。
(3)从文化赋能(品牌)、产业升级(深加工)、技术转型(生态)三方面提出增加茶产业收益的可行性行为。
行动1:宣传茶文化。意义:利用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宣传乙地茶文化,如茶史、品茶习俗等,打造茶叶品牌,提升知名度,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吸引游客,推动茶旅融合,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与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多元化。
行动2:提供创意。意义:结合文化元素,为茶叶设计特色包装、开发新口味,提出产品新概念,开发特色茶叶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满足多元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茶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行动3:学习生态种植技术。意义:参加培训学习生态种植法,向茶农传授知识,提升茶叶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绿色消费趋势。吸引高端茶商,打开精品市场,提升产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